超強颱風樺加沙|眼壁置換風力再升級 「大眼仔」清晰可見 西登威力可比山竹?

【有線新聞】超強颱風樺加沙直逼香港,風眼於周一凌晨(22日)已完成「眼壁置換」,從衛星影像可見樺加沙發展成熟,環流結構相當完整和緊密,「大眼仔」風眼清晰可見。根據過往資料,超強颱風「西登」一向威力驚人,而是次樺加沙吹襲受顯著風暴潮影響,屆時沿岸水位可能與2017年的天鴿及2018年的山竹相若,破壞力不容小覷。
最高風速每小時230公里 成今年「風王」
據香港天文台表示,超強颱風樺加沙周一在橫過呂宋海峽並進入南海北部,衛星影像可見樺加沙發展成熟,環流結構相當完整和緊密,風眼清晰可見。截至22日下午3時,樺加沙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達每小時230公里,是2025年至今西北太平洋最強熱帶氣旋。樺加沙環流廣闊及移動速度較快,預計本港周二稍後天氣開始急速轉壞,星期三天氣持續惡劣。市民請密切留意天文台的最新天氣消息,並儘快做好一切防風、防水浸準備。
據了解,樺加沙經歷了超強颱風常見「眼壁置換」,即在原本的眼牆以外形成新一道「外眼牆」,而原本眼牆會變成「內眼牆」,外眼牆逐步移入內眼牆,最後取而代之,讓原本的外眼牆成為新的唯一眼牆。在眼壁置換過程當中,熱帶氣旋強度會稍為下降,但在置換後強度就會回升,而且令風眼的面積擴大,風圈亦會擴大。
西登處危險半圓 東南風推送海水加重風暴潮
據天文台表示,一般情況下,熱帶氣旋在香港以西登陸會較在以東登陸帶來更惡劣天氣,原因包括三點。一是「半圓效應」,即是在北半球,熱帶氣旋周邊的風呈逆時針方向旋轉,右方半圓的風向會與前進方向一致,而左方半圓的風向則與前進方向相反。因此,熱帶氣旋右半圓(危險半圓)的風力通常較左半圓(可航半圓)的風力為強。
其二是地理因素,香港北面有內陸東西走向的山脈保護,而南面則為無遮無擋的海洋。加上陸地的摩擦力較海洋為大,所以在相同情況下,香港吹偏北風時的風力一般較吹偏南風時為弱。由於北半球的熱帶氣旋周邊的風呈逆時針方向旋轉,當熱帶氣旋在香港以西登陸時,本港普遍吹東南風,風力因此會較強。相反,當熱帶氣旋在香港以東登陸時,本港普遍吹西北風,風力便會較弱。
其三是風暴潮,當熱帶氣旋在香港以西登陸時,東南風會把海水推向岸邊,加上熱帶氣旋的低氣壓中心,可造成嚴重的風暴潮。相反,當熱帶氣旋在香港以東登陸時,西北風把沿岸的海水推回大海,抵銷了低氣壓的影響,所以風暴潮的情況一般並不明顯。
天鴿時值天文大潮 杏花邨等海水嚴重倒灌
不過,天文台強調每個熱帶氣旋都有其獨特性,不能一概而論。除了風暴登陸的地點外,熱帶氣旋對香港的影響還取決於很多因素,包括風暴本身的結構和強度、風暴中心與香港的距離、螺旋雨帶的分佈等。舉例本港過往發出16次十號風球,當中1964年10月黛蒂是唯一一個從香港東面掠過而懸掛十號風球,當時最高陣風也有每小時175公里「颶風」程度。

根據天文台熱帶氣旋路徑圖,樺加沙於周二會以超強颱風級別進入香港600公里範圍,9月24日到香港100公里範圍左右掠過,之後在可能在香港西面陽江市附近登陸。樺加沙西登,位於香港東面的東區及西貢區將首當其衝,迎來風暴潮。舉例2017年8月西登的超強颱風天鴿,在半圓效應下,香港處於危險半圓,加上時值潮漲和天文大潮,疊加風暴潮,導致鰂魚涌水位創下自1962年超強颱風溫黛以來最高,鯉魚門、杏花邨、小西灣等地出現嚴重海水倒灌。
「回馬槍」非罕見 07年帕布增強後再襲港
另外,若果是擦邊方式「不完全登陸」,風暴會因為處於海上而得以持續「補充水氣」,其壽命因而會較長,以往更試過「回馬槍」吹襲香港。例如2007年強烈熱帶風暴「帕布」(三號風球)便曾於9月8日上午6時靠近香港後向西移動,至下午6時左右因「藤原效應」回頭,再度吹襲香港,更增強達至八號風球級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