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by: 有線新聞
- 有線新聞
- 2023年10月27日
李克強逝世|2011年副總理身份訪港三天 形容港人勤勞智慧、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有線新聞】李克強出任國務院總理十年期間,香港先後換上三任行政長官,他一直強調相信中國人有能力、有智慧辦好自己的事。 李克強今年3月卸任前發表總理工作報告,指中央依法有效實施對香港特區的全面管治權,制定實施《港區國安法》,落實愛國者治港,推動香港進入「由亂到治」走向「由治及興」的新階段。 擔任總理十年,李克強經歷過兩次特區政府換屆。梁振英、林鄭月娥、李家超三任特首都有向他匯報工作,包括去年12月李家超上任後首次述職。李克強:「你擔任行政長官半年來,帶領特區政府施政回應香港社會的關切,恢復香港經濟的活力,中央政府對你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工作是充分肯定的。」 香港2014年佔中事件及2019年反修例事件,李克強都有向港府的處理手法投下信任一票。李克強:「中央政府對你和特區政府為此付出的努力是充分肯定的,香港現在還沒有走出困境,特別行政區政府要繼續努力,依法止暴制亂、恢復秩序。」 2011年8月中,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他曾經訪港三天,行程緊密。李克強:「希望盡可能多走走、多看看、多聽聽,加深對香港的了解,感受香港新的變化。」這三天,李克強探望老人中心,又到麗港城做家訪,出席香港大學百周年校慶活
- 有線新聞
- 2023年10月27日
王毅與布林肯完成首日會談 稱中美有重要共同利益 應深入全面對話
【有線新聞】中央外辦主任兼外長王毅到訪美國,與國務卿布林肯舉行首日會談。王毅稱中美有分歧,同時有共同利益,應恢復深入全面對話。會談當地周五繼續,王毅還將會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據報他亦會與總統拜登見面。 王毅和布林肯會談前見記者,布林肯簡單歡迎王毅來訪,他說:「非常高興歡迎外長王毅來到美國,我非常期待未來幾天的建設性對話。」 王毅則說:「這麼簡短?中美兩個大國有分歧、有矛盾,但同時我們也有重要的共同利益,有需要共同應對的挑戰。」這次是布林肯6月訪華之後,兩人再次面對面會談,被視為是為國家主席習近平訪美鋪路。 王毅認為中美應恢復深入全面對話,減少誤解誤判,推動兩國關係,盡快回到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軌道。他又表示中美關係總會出現雜音,相信事實會證明一切,歷史會有公論。 兩人之後閉門會談,並舉行工作晚宴。外交部稱雙方在建設性氣氛中就中美關係和共同關心的問題深入交換意見,美國國務院則表示兩人討論一系列雙邊、地區及全球議題,尋求解決分歧及探討合作,布林肯重申美國將繼續維護自身及盟友的利益和價值觀。
- 有線新聞
- 2023年10月27日
一周拘逾40名南亞裔涉水路非法入境 28人困橫瀾島向漁民求救
【有線新聞】水警近一星期在本港水域拘捕四十多名南亞裔人士,涉嫌非法入境,其中28人今早由水警輪送到香港仔水警基地。 清晨有漁民在橫瀾島燈塔發現有人揮手求救,於是報警,警方及飛行服務隊直升機協助將他們救回。水警星期日及星期一分別在西貢及流浮山海面截停兩艘舢舨,拘捕19名南亞裔男子涉嫌非法入境,一名內地男子涉嫌教唆非法入境。
- 有線新聞
- 2023年10月27日
施政報告|開放越南等地人才來港 孫玉菡:對學歷有基本要求
【有線新聞】施政報告亦提出逐步開放越南、老撾及尼泊爾等人才來港就業,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說政府對人才學歷有基本要求。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學歷最起碼大學以上,這是我們所有人才計劃都有的基本要求。以我理解越南過去一段時間成功發展有上億人口、都十分年輕,他們有很多從事技術、科技人才。所以既然開放了,讓他們可以跟其他地方一樣,都可以申請我們的人才簽證的話,(本地市場)就有多些選擇。」
- 有線新聞
- 2023年10月27日
23條立法|林定國:絕非對人權施加限制 鄧炳強:條文必與03年版本有異
【有線新聞】律政司司長林定國說,基本法23條立法不會為人權自由施加不合理限制;保安局局長鄧炳強就說,明年立法的條文必定與03年的草案有分別,強調會有渠道讓所有人提意見。 23條立法死線已定,不過草案內容、諮詢時間和形式未出爐,律政司司長林定國立法目的是不希望2019年事件重演。林定國:「絕對不是為對大家,包括我本人也十分珍惜的人權自由施加不合理限制,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法規,打個比喻像預防疾病的疫苗,旨在加強自身抵抗力、防止傷害。」 保安局局長鄧炳強說,政府會參考內地和外國的國安法例制定立法內容,必然與03年版本有分別。鄧炳強:「現在23條的立法當然條文會與往年的會有不同,因我們面對不同風險,立的法例一定要能面對過去,特別是2019『黑暴』帶來的風險,我們必須要有能力處理。」 他批評過去有人扭曲23條立法原意,政府今次會做好解說,會適時諮詢公眾。鄧炳強:「諮詢方法一定會多元化,不會是單一諮詢方法,諮詢方法務必讓社會上任何人,他願意提出意見都會有方法讓他提出。」鄧炳強又強調23條只針對小部分人,不認為會導致移民潮或外商撤資情況惡化,亦不同意今次的施政報告沒有修補社會撕裂。
- 有線新聞
- 2023年10月27日
施政報告|陳茂波:樓價住屋問題不急於一次解決 何永賢:有「底氣」解決劏房問題
【有線新聞】施政報告提出多項房屋政策措施,包括「撤辣」、取締劣質劏房等,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說房屋、樓價問題積累已久,不急於一次解決。 施政報告提出「撤辣」,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被問及措施是否要控制樓市走向,他指政府不會揣測後市,亦不急於解決積累已久的樓價及住屋問題。陳茂波:「如果是有秩序調整,不出現信心危機、恐慌性拋售,又不危害金融安全,我們基本上不用管它,因為市場有自動調節。香港的住屋、樓價問題是一個長久積累的問題,不急於三朝兩日馬上徹底改變,因為這並不現實。」 政府計劃設立「解決劏房問題」工作組,長遠要取締劣質劏房。工作組副組長、房屋局局長何永賢指現時有部分劏房是明顯不合規格,「有些根本沒有獨立廁所,洗手間門都沒有,要睡在旁邊,這些衞生情況惡劣一定不行,很多窗都沒有。其實《建築物條例》需要居住的地方有窗,當然再理想一些,居住面積等考慮都在討論中。」她說未來有簡約公屋及大量公營房屋落成,令政府有「底氣」解決劏房問題,具體工作時間表會否在這屆政府任期內完成,何永賢說要留待工作組討論。
- 有線新聞
- 2023年10月27日
施政報告|提多項便利海外人才措施 李家超:要與全世界搶人才
【有線新聞】施政報告提出多項便利海外人才的措施,行政長官李家超說是要與全世界搶人才。 行政長官李家超:「如果最優秀的人才不登上我的船,他會登上別人的船;當我們航行時,那艘船會比我們航行得更快。這就是為甚麼我決心確保我們要盡力吸納人才來港,以保持香港競爭力。」
- 有線新聞
- 2023年10月27日
粉嶺華心邨單位起火 一名男住客死亡
【有線新聞】粉嶺華心邨一個單位起火,一名男住客死亡。 從網上片段看到單位火勢猛烈,濃煙冒出。事發在昨晚11時54分,華心邨華勉樓12樓一個單位起火,消防員接報到場,開動兩條喉及兩隊煙帽隊撲救,約30分鐘將火救熄,期間有38名住客疏散到樓下安全位置暫避。消防在單位內救出一名男子,證實不治。起火的單位嚴重焚毀,消防及警方正展開調查,不排除屋內積存的雜物焚燒引起火警。
- 有線新聞
- 2023年10月26日
施政報告|盧寵茂鼓勵市民「有仔趁嫩生」 陳國基冀助有困難家庭
【有線新聞】施政報告提出多項鼓勵生育措施。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鼓勵市民「有仔趁嫩生」,特首李家超則希望每個女士平均生兩個。 一系列「谷生育」政策出台,但未有資助雪卵,特首及官員輪流解畫。李家超:「醫療政策目標一定是鼓勵可以生、盡早生,包括父母盡早生。大家都希望最精壯的時候令下一代更精壯。」盧寵茂:「無論是雪卵抑或其他輔助生育的治療方案是牽涉很多風險。早點生育是有好處,『有仔應該趁嫩生』。」 施政報告公布當日起出生的合資格嬰兒都會獲派兩萬元現金,最遲半年內申領,交表後兩至三星期就會到手。有市民致電電台不滿生效日子。陳小姐:「我剛生第四個小朋友,小朋友五月出生,發現所有受惠的政策我都無法領取,突然生育有兩萬元,為何劃線日子如此奇怪。」 李家超:「無論我定的時間線是那一天,一定會有人在這個時間線之前減一天一定會有孩子出生。這是一個政策的導引,給予一個強烈的訊息予市民,甚麼訊息最清晰就是坐言起行。」 目前香港生育率只有0.9%,政府說要維持人口水平就要達到2.1%,即平均每名婦女要生2.1個子女,政府承認這個目標很難做到。陳國基:「有些人喜歡寵物多於小孩,有這些情況,要改變一個人的決定並不容易
- 有線新聞
- 2023年10月26日
麻省理工專家發明遇熱收縮變形布料 製運動、醫學用智能衣物
【有線新聞】一般物料的特性是熱脹冷縮,但麻省理工的專家發明了一種變形布料,溫度上升時反而會收縮,可以製作運動或醫學用的智能衣物。 很多材料遇熱都會膨脹,但這條線相反,用熱風吹不會放鬆、反而收縮。你可能以為只是熱力抽走水分令它收縮,但如果真是收縮應該會失去彈性、難以還原。但這條線只要熱風一停便馬上變長、回復原狀,真正做到反覆伸長縮短。 它是麻省理工專家的最新發明由溫度決定長度的變形纖維,關鍵成分是液晶彈性聚合物。平時晶體結構令分子保持距離,加熱時晶體結構暫時分解,分子可自由聚合形成緊密網絡、所以會收縮。溫度下降又會恢復成晶體,長度還原。 製作變形纖維是用「拉絲」方式,連續生產一公里長的線也沒問題,用一般紡織機器就可以織成布料。而且只要調整成分比例能夠決定甚麼溫度才會觸發變形,例如可以因應體溫設計運動時才會收緊的內衣,或者根據劇烈程度加強彈性的護膝。如果以電子零件控制溫度甚至可以製造各種變形衣物。 研究的下一步是簡化調製工序令變形衣料更加普及。
- 有線新聞
- 2023年10月26日
施政報告|新藥審批機制11月1日生效 只須提交一個監管機構許可即可申請註冊
【有線新聞】施政報告提出「1+」新藥審批機制獲藥劑業及毒藥管理局通過,下月一日生效。 新機制下治療嚴重或罕見病的新藥註冊申請,若有本地臨床數據支持並經本地專家認可,只須提交一個藥物監管機構許可便可在港申請註冊。衞生署說已去信通知相關藥劑業聯會及藥劑製品註冊證明書持有人,介紹機制細節,方便世界各地的新藥來港註冊,吸引更多藥物研發及臨床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