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 有線新聞
- 2025年04月24日
方濟各逝世|靈柩第二日開放予公眾瞻仰
【有線新聞】已故教宗方濟各的靈柩第二日開放予公眾瞻仰。 聖伯多祿大教堂朝早一開放,就不斷有信眾到場向方濟各致意,意大利總理梅洛尼前一晚亦到教堂瞻仰遺容。總司庫法雷爾樞機將於當地周五晚8時為靈柩主持封棺儀式,葬禮周六在聖伯多祿廣場舉行,方濟各的遺體將在羅馬聖母大殿安葬。樞機團會議日前決定,按慣例由周六的殯葬彌撒起,一連九天舉行紀念彌撒。
- 有線新聞
- 2025年04月24日
關稅戰|外交部否認中美曾就關稅進行磋商 指有關報道屬假消息
【有線新聞】美國總統特朗普稱會跟中國達成公平貿易協議,但要視乎北京的行動才會降低關稅。中方否認曾與美方磋商關稅問題,更談不上達成協議。 早前聲言不會對中國採取強硬態度的美國總統特朗普稱,是否下調對華關稅取決於北京的行動,相信兩國即將達成貿易協議。特朗普:「接下來的兩、三周,我們將設定關稅數字,可能作出針對中國的抉擇。我們正與很多國家打交道,會確保公平對待她們。」 特朗普又聲稱中美兩國官員每天都有直接對話磋商貿易議題。《華爾街日報》早前引述白宮官員,指美方考慮將對華關稅由目前145%,削減到大約50%至65%,白宮澄清報道純屬猜測。財長貝森特否認特朗普會單方面調低對華關稅,又指中國依賴出口發展經濟的模式不可持續。 在北京,外交部否認中美曾就關稅問題磋商。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這些都是假消息,據我了解中美雙方並沒有就關稅問題進行磋商或談判,更談不上達成協議。這場關稅戰是由美方發起的,中方的態度是一貫的、明確的:打,奉陪到底;談,大門敞開。」 發言人強調關稅戰是美方發動,若想通過對話談判解決問題,應放棄極限施壓,停止威脅訛詐,在平等、尊重、互惠基礎上同中方對話。對於美方指中國發展經濟模式影響
- 有線新聞
- 2025年04月24日
俄烏戰爭|特朗普批澤連斯基言論煽動 萬斯警告若雙方拒絕停火協議、將放棄斡旋
【有線新聞】美國總統特朗普批評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拒絕在克里米亞問題讓步的言論煽動,窒礙俄烏和談。副總統萬斯再次警告,若雙方拒絕達成停火協議,華府會放棄斡旋。 近日接連傳出華府會承認俄羅斯合法擁有克里米亞作為俄烏停火協議一部分,總統特朗普認為與烏克蘭磋商停火充滿困難。美國總統特朗普:「我認為我們已跟俄羅斯達成協議,我們需與澤連斯基達成協議,本來我以為跟澤連斯基磋商會更容易,但目前為止只是更困難,但不要緊。」 特朗普早前在社交平台批評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拒絕承認克里米亞為俄羅斯合法領土的言論煽動,損害和談,只會延長戰火,又指烏克蘭早在2014年已失去克里米亞,沒有討論空間;反問澤連斯基為甚麼烏克蘭當年沒與俄方開戰爭取克里米亞主權,反而將領土拱手相讓。 特朗普強調目前已接近達成協議,澤連斯基可選擇和平,或再打三年仗,失去整個國家。副總統萬斯則指美方已向俄烏雙方展示明確停火協議方案,俄烏領土邊界應按現狀「凍結」,意味雙方要放棄部分領土,再次威脅若其中一方拒絕接納,美方會退出斡旋。 烏克蘭則與美國和英、法及德國代表磋商停火,不過美國國務卿魯比奧和中東問題特使威特科夫臨時取消訪英,令會議規格降級,據
- 有線新聞
- 2025年04月24日
關稅戰|否認華府單方面調低對華關稅 美財長貝森特:中國經濟模式將損害全球
【有線新聞】美國總統特朗普指會跟中國達成公平貿易協議,但要視乎北京的行動才會降低關稅。財長貝森特否認華府會單方面調低對華關稅,重申雙方要降低稅率才能展開貿易談判。 早前聲言不會對中國採取強硬態度的美國總統特朗普稱,是否下調對華關稅取決於北京的行動,相信兩國即將達成貿易協議。美國總統特朗普:「接下來的兩、三周我們將設定關稅數字,可能作出針對中國的抉擇,我們正與很多國家打交道,會確保公平對待她們。」他重申與國家主席習近平關係良好,美中正積極溝通,聲稱兩國官員每天都有直接對話磋商貿易議題。 《華爾街日報》早前引述白宮高級官員指,美方正考慮將對華關稅由目前145%削減到大約50%至65%,白宮澄清報道是純屬猜測。財長貝森特指華府若有討論削減關稅會感到驚訝,並否認特朗普會單方面調低對華稅率,重申美中互徵高額關稅不可持續,展開貿易談判前雙方都要降低關稅,預料中美貿易戰很快緩和。他點名中國的經濟模式將損害全球,但華府的關稅政策將平衡環球貿易。「中國目前的經濟模式建基於出口之上以擺脫經濟困境,是不可持續的模式,不僅損害中國自身,亦損害全球,中國需要改革。」貝森特又認為,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被視為發
- 有線新聞
- 2025年04月24日
喀什米爾槍擊案釀26死 印度宣布對巴基斯坦採多項反制措施
【有線新聞】印度政府宣布多項針對巴基斯坦的措施,回應喀什米爾地區造成26人死亡的槍擊案。 印度外交秘書唐勇勝宣布關閉連接印巴的主要邊境口岸;取消部分巴基斯坦公民的旅遊簽證;簽證持有人要在48小時內離開印度;駐新德里的外交人員需在一周內離境。印度又即時暫緩與巴基斯坦共享水資源的協議,直至對方放棄支持跨境恐怖主義。巴基斯坦總理夏巴茲召開國家安全會議商討應對措施。
- 有線新聞
- 2025年04月24日
波音證實中國已停收波音客機 考慮轉售其他客戶
【有線新聞】美國飛機製造商波音公司證實中國已停止接收波音飛機。 行政總裁奧特貝格稱,中國客戶因應美國的關稅措施拒絕接收波音客機,已退回兩架飛機,亦將退回另一架。他又指波音原定計劃今年向中國交付50架737 MAX客機,其中41架已開始生產,會考慮轉售予其他客戶,其餘9架尚未生產,會先了解中國客戶立場再作決定。
- 有線新聞
- 2025年04月24日
俄烏戰爭|澤連斯基拒認克里米亞屬俄 特朗普批言論損害和談
【有線新聞】美國總統特朗普批評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不承認俄羅斯佔領克里米亞是煽動性言論、損害和談。 特朗普在社交平台發文指,俄烏很快達成和平協議,但澤連斯基的言論無補於事,只會延長戰事;駁稱烏克蘭早在2014年失去克里米亞,沒有討論空間,又說沒有人要求烏方承認克里米亞屬俄羅斯,反問澤連斯基為甚麼烏克蘭當年沒有與俄方開戰,爭取克里米亞主權,反而直接將土地移交給對方,又認為跟烏方磋商和平協議比俄方更困難。
- 有線新聞
- 2025年04月24日
南韓前總統文在寅涉嫌受賄被起訴
【有線新聞】南韓前總統文在寅涉嫌受賄被起訴。 文在寅的前女婿在共同民主黨前議員、泰國易斯達航空創辦人李相稷安排下,擔任易斯達航空執行董事。他缺乏航空業經驗,任職期間收取逾2億韓圜(折合逾110萬港元)薪金和住屋津貼。檢方認為經濟支援女兒文多惠的文在寅直接獲益,李相稷則因涉嫌行賄及瀆職被起訴,當局暫緩起訴文多惠和前夫。
- 有線新聞
- 2025年04月24日
俄烏戰爭|烏克蘭與歐美商停火 澤連斯基:會談情緒高漲
【有線新聞】烏克蘭代表與歐美官員磋商俄烏戰事,總統澤連斯基形容會面情緒高漲。 澤連斯基指,美國和英、法及德國代表會上各有提出意見,期望能夠為俄烏帶來持久和平,重申烏克蘭會遵從國家憲法,相信美國亦會這樣做。他又重提前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的聲明,指美方不會承認俄羅斯合法佔領克里米亞,承諾會堅持這立場,直至烏克蘭恢復領土完整。 出席會議的美國俄烏問題特使凱洛格則形容今次會談積極,各方同意繼續會面協調俄烏停火。
- 有線新聞
- 2025年04月24日
關稅戰|特朗普:會跟中國達成公平貿易協議 視乎北京行動降低關稅
【有線新聞】美國總統特朗普指會跟中國達成公平的貿易協議,又稱要視乎北京的行動才會降低關稅。 特朗普:「(總統,你可以闡明有關中國的關稅措施嗎?你是否正考慮降低關稅?)我們將會跟中國達成公平的貿易協議。」特朗普又指美方正與中方積極溝通,聲稱兩國官員每天都有直接對話磋商貿易議題。 《華爾街日報》早前引述白宮高級官員指,美方正考慮將對華關稅由目前145%削減到大約50%至65%。白宮澄清相關報道是純屬猜測,財長貝森特指華府若有討論削減關稅會感到驚訝,但認為中美貿易戰很快緩和,有機會達成重大協議,重申雙方互徵高額關稅不可持續,認為展開貿易談判前中美都要降低關稅,強調華府不會單方面採取行動。
- 有線新聞
- 2025年04月23日
關稅戰|美媒:白宮擬減對華關稅一半 中方:既不願也不怕打關稅戰
【有線新聞】美國傳媒引述白宮消息,對華關稅或調低至50%至65%,以緩和與中國緊張關係。總統特朗普指,會跟中國達成公平的貿易協議,美國財長貝森特承認,美中關稅或需要降低,才能展開貿易談判。 華爾街日報引述白宮高級官員指,特朗普政府正考慮將對華關稅,由目前145%削減超過一半,到大約50%至65%。消息人士指總統特朗普未有最終決定,華府正考慮幾個不同方案,包括眾議院中美戰略競爭委員會提出過的分級方案,對國家安全不構成威脅的商品,可能徵收35%關稅,但若被視為對美國利益有戰略意義的物品,就徵收至少100%,在五年內分階段徵收。 路透社亦引述消息人士指,華府任何決定都要視乎與中方談判進展,不會作出單方面行動。美國總統特朗普早前指,不會在關稅談判上對中國持強硬態度,相信若達成協議,將大幅下降中國關稅稅率,但不會降至零。財長貝森特亦稱,如果美中雙方互相降低關稅,他不會感到驚訝,美中關係需要緩和,貿易談判才可有進展,現在雙方都在等待對話。 在北京,外交部重申關稅戰、貿易戰沒有贏家,脫鈎斷鏈只會孤立自己。對於美國發動的關稅戰,中方不願打,也不怕打,打的話奉陪到底,談的話大門敞開。
- 有線新聞
- 2025年04月23日
伊斯坦布爾六級地震 至少150人受傷
【有線新聞】土耳其發生6級地震,最大城市伊斯坦布爾有明顯震感,至少150人受傷。 網上片段見到,地震發生後民眾走到街上暫避,有居民形容震感強烈。外電報道,當局收到幾宗建築物搖晃報告。當地中午開始接連錄到至少三次地震,最強一次達6級,震央在馬摩拉海、震源深度約12公里,除了伊斯坦布爾,首都安卡拉亦有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