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科技
- 有線新聞
- 2025年10月21日
大國科技|全球最大無人貨運飛機
【有線新聞】荔枝保鮮期只有2至3日,冷藏約可保存3至5日,由嶺南到內地各大主要城市,經陸運加空運已佔去一日半時間。 但隨著大載重的國產物流無人貨運飛機問世,未來可望打破時空限制,重新定義快和鮮的邊界。 W5000是全球最大的無人貨運飛機,翼展22.71米,載重5噸,最遠航程2,600公里,可以由西安直飛烏魯木齊。機腹大65立方米,可容納3架私家車。只需要地面人員監控即可自主起飛,在AI系統指引下如同擁有「透視眼」,輕鬆避開障礙。遇到極端天氣時能自主規避並重新規劃航線,再自行降落,滑行至指定貨站,15分鐘完成卸貨、裝貨和復飛準備。 無人貨運飛機科技公司發展規劃部總監宋琦:「我們尾部只要把這個機艙上下的門兩邊打開,就可以完成大型的貨物集裝上了,可以兼容12種貨箱貨板,完全可以實現不拆箱聯航轉運。」 W5000另一個優點是跑道只需要800至1,200米,跟傳統貨機不同,可以在臨時跑道升降。它具備雙高度巡航能力,最高6,000米,最低2,500米,可以按長短途需要改變巡航高度。它的專屬低空通道可避開繁忙的高空空域和調度衝突,將航空貨運成本降至接近陸運水平,成為區域「低空高鐵」。 公司預計無人機
- 有線新聞
- 2025年10月14日
大國科技|壓縮空氣儲能兼發電 新型儲能技術助減能源浪費
【有線新聞】可再生能源的優點繁多,但供電量容易受天氣等因素影響。另一方面,內地不少城市都存在用電高峰期供電不足,低谷期能源浪費的現象,開發新型儲能技術便成為減少能源浪費的關鍵。 壓縮空氣儲能電站顧名思義就是通過壓縮空氣來儲存能量和發電,在電力盈餘時利用多餘的電力推動機器將空氣壓縮並儲存起來,到用電高峰期再釋放壓縮空氣推動發電機組,從而向電網供電。不過,壓縮後的空氣可以儲存在哪呢?科學家想到利用廢棄鹽穴。 鹽穴是指用水溶法採鹽後形成地下洞穴,通過管道將清水注入地下近千米的岩鹽層,將岩鹽溶解後再抽出。隨著岩鹽愈採愈多,便會形成巨大的鹽穴,鹽穴內壁附有鹽晶,承壓能力強,且可通過鹽晶的重結晶過程「修復」裂縫,使得鹽穴具備良好的氣密性。 至於缺乏鹽穴的地區亦可採用人工硐室取代,在甘肅酒泉,世界首台人工硐室壓縮空氣儲能項目已進入設備安裝階段。這裡的地下人工硐室能裝下600節高鐵車廂,是世界上最大容量的承壓式人工硐室。 在青海格爾木市的示範項目則採用液化的方式把壓縮空氣儲存起來,這種方式的最大好處是擺脫地理條件限制,而且能持續恆壓地提供氣源。
- 有線新聞
- 2025年09月30日
大國科技|「十四五」具里程碑意義 青年人才挑大樑 重大成果湧現
【有線新聞】「十四五」規劃收官在即,科技部形容這五年中國科技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在中國科技發展歷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短短五年間,一批又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先後湧現。「天宮」太空站轉入常態化運營、「嫦娥六號」實現月背採樣返回、首艘大洋鑽探船「夢想」號正式入列,在新能源領域更取得重大技術突破。科技部部長陰和俊:「光伏風電新增裝機連續4年超過1億千瓦,全國新能源汽車累計銷售突破4,000萬輛,產銷量連續10年保持全球第一。」 科技發展離不開資金投入,「十四五」期間,中央推出科技金融政策「組合拳」,包括組建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增加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規模等。龐大的財政投入帶動社會研發投入快速增長,2024年全社會研發投入突破3.6萬億元人民幣,較2020年增長48%,規模穩居世界第二。 中國研發人員總量全球第一,但提升創新能力的關鍵是重用青年人才。「十四五」期間,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項目負責人中,45歲以下佔比超過四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亦有八成項目由45歲以下的青年人承擔。在「嫦娥」探月等國家重大科技工程,以及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青年科技人才已成為骨幹力量。
- 有線新聞
- 2025年09月23日
大國科技|空天地一體化監測技術體系 主動防治重大災害隱患
【有線新聞】天災無情,如能及早識別出災害隱患,提前作出防範,便能減少人命傷亡和財物損失。 從2020年開始,內地利用遙感衛星識別地質災害隱患,目前有十多顆遙感衛星應用於重大自然災害防控,包括光學衛星、合成孔徑雷達衛星等,至今已成功識別出4.6萬多處重大災害隱患。中國自然資源航空物探遙感技術研究所所長葛大慶:「在甘肅、青海、四川、雲南這些省份,一些大型的隱患識別正確率達到80%。對於那些地面調查工作難以到達的地區,有很大的幫助和促進作用。」 衛星識別出風險源之後,無人機就會出動作低空觀測,進一步提高精細度,配合地面的調查,幾乎就可以肯定地質災害的風險隱患點,採取相應的預防應對措施。 另外,在地質災害隱患點,當局安裝了北斗滑坡監測儀、泥位計等傳感器作實時監控。目前全國有27個省份建設了自動化監測台站,覆蓋了7萬多處地質災害隱患點。
- 有線新聞
- 2025年09月16日
大國科技|新一代中型液體運載火箭 「長征八號甲」
【有線新聞】最近在海南升空的長征八號甲運載火箭,是內地為配合衛星發射需求而研製的新型火箭,今年2月首飛,至今執行了三次任務。 長征八號甲是針對組建中低軌道巨型星座研製的新一代中型液體運載火箭,為長征八號的升級版。它沿用了長征八號的一級火箭和助推器,二級火箭則升級為更粗更強的箭體,運載能力由5噸提升至7噸。 為了配合商業航天發展高密度發射需求,當局採用了多項新技術,實現「7天發射,7天恢復」,包括將發射流程由手動改為「全流程自動化」。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孫海峰:「受限於當時的技術發展水平,很多操作需要人工去完成去確認,具有一定的風險性。這一發下決心要把手動操作向自動化操作去轉變,只要流程設置對了,它都會正確執行,這樣就大大減輕了操作者的壓力,也降低了操作人員的門檻。」 在商業發射場的發射位置,由於火箭與發射塔架的距離較一般發射工位小,所以有一定碰撞風險。研究人員於是首創「起飛主動飄移」技術,令火箭在發射時平穩向遠離塔架方向飄移,避免發生碰撞。而為了控制成本,長征八號甲亦使用了過冷液氧加注技術,讓火箭承載更多燃料,增加發動機推力,並以壽命更長的鋰離子電池取代傳統鋅銀電池。 現在在海南國際商業航
- 有線新聞
- 2025年09月09日
大國科技|無人作戰群 瞄準未來戰場
【有線新聞】北京「九三閱兵」,多款國產新型武器裝備亮相。無人作戰群集齊陸、海、空無人作戰裝備,展示出偵打一體、攻守兼備的戰鬥布局,屬於新域新質作戰力量。 陸上無人作戰方隊,偵打突擊無人車,有力應對多種戰場環境。陸軍近年展開大量有人無人協同作戰訓練,提升整體作戰力。陸上無人作戰方隊成員劉平:「面對未來無人化、智能化戰爭,我們探索『平台支援、模塊嵌入、人機混合』等有人無人力量編組模式,部隊偵察感知、破障掃殘、精準打擊能力不斷增強。」 海上無人作戰方隊有無人潛航器、無人艇等,能執行水下偵察與攻擊、警戒巡邏及反水雷等任務,具無人自主、持久作戰,覆蓋廣域等優勢。其中無人布雷系統具備自主布雷能力,無人艇能自主執行反水雷作業任務。海上無人作戰方隊成員譚秀春:「與傳統潛艇相比,新型無人潛航器建造和作戰成本更低,具備偵察和攻擊一體能力,是增強我國海防的重要力量,三型海上無人作戰裝備為人民海軍打贏現代化海戰提供有力支撐。」 空中無人作戰方隊,不同型號的無人戰鷹登場,當中的艦載無人直升機被形容為勇闖遠海大洋的「空中利器」。空中無人作戰方隊成員陳正源:「我們身邊的這型裝備,為此次受閱的艦載無人直升機,是旋翼家
- 有線新聞
- 2025年09月02日
大國科技|「陸戰之王」99A式主戰坦克
【有線新聞】「九三閱兵」的受閱武器都是國產現役主戰裝備,其中包括99A式主戰坦克。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一機集團科研人員任廣武:「這個車的研製是從2002年開始,預先研製3年左右,樣車初樣和正樣兩輪大概花了5年的時間,2010年定型。」作為新一代主戰坦克,99A式主戰坦克在99式坦克基礎上進行了多項「升級」,配備125毫米坦克炮,具快速精確打擊能力,除了傳統彈藥亦能發射智能化彈藥。 任廣武:「目前它的防護在世界上它都是比較先進的,會有三層防護,有反應式的、有主動的、有被動的。(這個反應式是怎麼理解?)裡面是有火藥,它是能對來襲的一些彈藥、導彈之類的,能破壞它的整體彈體結構,喪失攻擊能力。這個屬於一種干擾型,相當於是對敵方的觀察、探測,它形成一面煙幕的「牆」,它會阻擋你的各種波,像激光這些波的穿透,形成了一個防護的牆。」 加裝了「複合裝甲」,板材由最薄的幾毫米到最厚的80毫米都有。中國兵器工業集團一機集團技術人員劉偉剛:「它這個板材有很多種,那我們現在所在的車間,可能是切得厚一點的板材,因為我們是裝甲材料,它在防護和其他方面比這個普通鋼的要求要更高一些。」 工人把板材切割成不同形狀,再進行拼
- 有線新聞
- 2025年08月26日
大國科技|無人機「蜂群」
【有線新聞】士兵打仗隨著科技進步,戰鬥力不再只限於真人士兵,無人化部隊陸續出現。 陸軍隊員胡博:「傳統作戰指揮的思維理念已滿足不了智能化、無人化的作戰需求,所以創新驅動是攻堅向前的必由之路。」解放軍披露最新的無人化作戰模式,除了上集提過的機械人「狼群」,還有無人機部隊「蜂群」,它們被稱為「空中多面手」,可以代替士兵偵察監視、衝鋒陷陣。 這支新銳部隊全部由輕小型無人機組成,它們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其中這款「飛蛙」是垂直起降固定翼無人機,主要負責區域偵察和監視;無人直升機「飛鯨」身上掛著火箭彈,可打擊營地的建築和車輛;而無人機「黑蜂」則會通過投擲手榴彈攻擊敵方目標。當局指「智能蜂群」可以跟特戰部隊緊密配合,在突襲、佔領時掃清障礙,充分掌握戰場各方面情況,作出精準狙殺。 蜂群部隊亦有自己的無人機航母——「九天重型無人機」,機翼展長25米、最大載重6噸,配有蜂巢任務艙,容納到一百枚巡飛彈或小型無人機。早前在珠海航展首次亮相,目前已完成機體結構裝配,正開展系統安裝、測試等工作。解放軍亦持續舉行實戰化訓練,期望進一步拓展應用。
- 有線新聞
- 2025年08月19日
大國科技|未來戰士:「機械狼群」無人作戰系統
【有線新聞】在充滿危險的戰場環境中派無人組開闢通道,用無人機「蜂群」攻擊目標,再派「機械狼」深入敵陣,通過有人無人協同奪取要點控制權。央視近日公開了解放軍最新的無人化作戰模式,主角之一是可與人協同作戰的「機械狼群」。以四足機械人為基礎,加裝不同設備,使「機械狼」能像真正的狼群般分工配合。 以往戰場上士兵是作戰主體,各類「機械狼」相當於不同兵種。衝在分隊前線偵察探測的是「頭狼」,負責收集目標信息;編隊中的重要輸出力量是「射手」,身上掛載不同種類槍械;至於「輔助」則負責保障供給,每次可運載約20公斤的物資和彈藥。 由於「機械狼」配備多激光雷達和環視相機,能360度全方位感知,可以適應多種地型,更精確打擊目標。透過智能無人集群的作戰方式,有效解決複雜場景中通信差、突擊弱等問題,更重要是代替士兵和軍犬執行高危任務,減少戰場傷亡。軍事評論員魏東旭:「這樣的話操控人員就可以在後方比較安全的位置,去向「機器狼」下達指令,讓它在前方衝鋒陷陣。」 無人作戰系統有利提高突擊、防護和支援能力,部隊透過實戰對抗演練將戰術和技術融合,拓展多種無人手段戰場應用。
- 有線新聞
- 2025年08月12日
大國科技|腦類器官芯片在太空站展開實驗研究
【有線新聞】中國首名航天員楊利偉的第一次升空任務歷時不足24小時,但隨著技術的進步、天宮太空站的落成,航天員每次駐留時間逐步延長至半年。先後兩次出征的葉光富,累計駐留時間更長達375日。 長期駐留容易令乘組人員出現頭暈、睡眠障礙、認知功能改變等問題,科學家至今仍然不知道太空微重力環境具體是如何影響大腦功能。為解開謎題,科學家決定把「大腦」送上太空,在「天宮」開啟首次實驗研究。 所謂的「大腦」其實是這塊八達通大小的腦類器官芯片,它整合多種先進生物技術。雖然不是真正的大腦,卻能模擬腦微血管網絡、神經細胞、免疫細胞及血腦屏障的功能和受到外界刺激時的反應。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秦建華:「特別是和傳統的簡單的細胞培養模型(比較),這種新型的模型系統,我們可以探究空間環境,在細胞、組織、器官等多層次對人腦結構、功能的影響和潛在的機理,可以為航天員在太空當中的健康保障提供一些有價值的信息。」 「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在太空環境的多種因素影響下,人體細胞和器官會加速老化。因此科學家透過太空站的腦類器官芯片就可以研究老化現象,不用再慢慢等時間過去,有助加快他們尋找衰老相關的生物標記,有望為腦
- 有線新聞
- 2025年08月05日
大國科技|內地空軍選拔引入智能設備 助考官掌握考生身體狀況
【有線新聞】要考入空軍航空大學成為空軍機師,先要通過初選、複選和定選。單是醫學環節就有過百個檢查項目,身高體重以至視力都有嚴格要求。為了提高效率,內地今年空軍招飛定選利用多項智能設備,幫專家「萬裡挑一」。 我們的前庭系統負責平衡和空間感知能力,對操控戰機的飛行員非常重要,以往只能靠加速刺激考生,再觀察他們有沒有頭暈、噁心、嘔吐、出汗等等來判斷,現在則可透過智能系統更準確掌握考生的身體狀況。空軍特色醫學中心神經內科人員楊芬:「當我們有了這一套智能評價系統之後,我們就會給學員穿戴上多模態的數據採集設備,進入到動態旋轉艙後通過實時採集心電、皮電、腦電等電生理數據,我們進行交叉驗證,把前庭功能通過指數形式量化。」 視力方面,新加入的「眼底異常智能識別系統」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可自主比對超過10萬張眼底圖像,有助識別早期視網膜病變。空軍特色醫學中心眼科吳騰雲:「視網膜、脈絡膜是人體產生視覺非常精密、非常重要的一個器官,可以說健康的眼底結構直接關係到飛行員在駕駛高機動性戰機的時候,做大載荷機動行為的飛行安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結構。」 面試環節亦有加入人工智能技術測謊,協助識別考生對答內容的真偽。當局期
- 有線新聞
- 2025年07月29日
大國科技|AI蛋白質研究 助人類延壽150歲?
【有線新聞】人體是由蛋白構成的精密系統,無數個蛋白在人體肩負起運輸、檢查、維修等工作,一旦有蛋白質「罷工」,人就有可能生病。 多得人工智能AI輔助,目前內地科學家已有能力找出疾病的「真兇」,設計精準的治療方案,不禁令人大膽預測人類在不久的將來可以生活到150歲。 上海復旦大學華山醫院最新的研究,可以靠抽取一次人體血漿再通過AI算法作蛋白檢測,就能從蛋白質關鍵特徵精準鎖定不同疾病的患病風險。目前總結了1,700多種疾病和蛋白質表達的關係,借助學習模型找出治療靶點,快速進行預防和治療。當中通過干預延緩柏金遜病發的分子藥物,已進入臨床前研究階段,研發時間較以往平均需要十年快很多,原因在於能快速篩選出能與致病蛋白結構結合的分子,不需要不斷試錯。 AI的另一個能力是設計功能蛋白,有團隊透過構建全球最大的蛋白質數據庫訓練大模型,搜索有特定功能的蛋白和改造蛋白。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洪亮:「它(大模型)實際上是閱讀了大量的蛋白質氨基酸序列組成,以及大量的序列組成所對應的功能標籤,我們就知道一個耐受高溫的、耐受高壓的、耐受高酸的高醎蛋白特徵是甚麼,如果一個普通蛋白沒有這個特徵,我就幫它把這個特徵加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