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科技
- 有線新聞
- 2025年07月15日
大國科技|「十四五」收官之年 發改委:創新被提到前所未有重要位置
【有線新聞】發改委主任鄭柵潔:「我們『十四五』回過頭來看,中國的綜合國力應該可以用突飛猛進來形容。」 「十四五」規劃即將收官,發改委指「創新」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鄭柵潔:「我們是這麼寫的,也是這麼做的。來看這五年的投入和產出,我國研發投入再創新高,去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規模比「十三五」末增長近50%,增量達到1.2萬億元。這些第一艘、第一座、第一次,彰顯了中國創新的重大突破 。」 另一方面,DeepSeek橫空出世,人形機械人崛起,參與體育競技,由送外賣到應急救援,逐步「無人化」,人工智能技術與製造業加速融合發展。鄭柵潔:「中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研發人員隊伍,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量達到26個,佔比全球第一。我們現在創新成果不斷湧現,就是經常講的科技感現在是越來越強烈。」 外長王毅:「哪裏有封鎖,哪裏就有突圍;哪裏有打壓,哪裏就有創新;暴風雨最猛烈的地方,恰恰是哪吒鬧海、一飛沖天的舞台。」 軟實力同樣實現多項突破,《黑神話悟空》大受歡迎,《哪吒之魔童鬧海》總票房突破158億,進佔全球排名第五位。
- 有線新聞
- 2025年07月08日
大國科技|「新紅專」輪完成測試 實現技術新突破
【有線新聞】內地自主研發的「新紅專」輪完成狹窄航道自主航行及岸基遠程駕控測試,過程中成功做到自主避碰和實時航線調整,實現技術新突破。 船身長69.8米、寬10.9米、排水量1480噸,是全球首艘集自主航行、遠程控制、岸基信息支持於一體的智能研究與教學實訓兩用船。大連中遠海運重工研發室主任孫鋒:「只要我們在駕控台輸入目的港,船舶就能自主地完成航行任務,部署在船舶上的感知傳感器使船舶能夠根據航行環境條件自主地判斷、決策和控制。」 「新紅專」輪配置6大智能系統,其中「智能航行」具備設計和優化航路與航速,以及碰撞或擱淺風險預警等功能。上海船研所智能船舶技術研發室經理董勝利:「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對這條船的智能系統不斷迭代升級,特別是成功完成狹窄水道自主航行實驗,是我國智能航行領域里程碑的突破,形象地來說就是這艘船通過精準感知和自主思考,能獨立應對海況環境和水道的複雜情況。」 在同一時間,內地首個智能船岸基數智運控中心亦正式啟用,科研人員通過電子屏幕監控船隻全方位實時畫面,同時智能系統提供了通信導航、航行環境等實時信息,能全面實現遠程遙控。
- 有線新聞
- 2025年06月24日
大國科技|適用於任何形狀表面的「電子皮膚」:機械人亦有「觸覺」
【有線新聞】人類可以靠皮膚來感受,機械人要擁有「觸覺」便要靠「電子皮膚」。這片由深圳科技企業研發的電子皮膚薄身而富彈性,能「感受」觸感和壓力。每平方厘米的「皮膚」便配有400個傳感器,即使細微至一克的力度亦能「感受」得到。負責人表示隨著機械人「視覺」和「聽覺」發展漸見成熟,「觸覺」已成為最受關注的新興技術。科技公司創始人賴建誠:「這是一個十字交叉的結構,每一個十字交叉的線條之間,這個結構就是一個傳感器,你可以理解為它就像手機的像素一樣,每一個點就是每一個像素,它可以去感知到壓力的變化、溫度的變化,還有一些比如接近的變化,這些都是能夠感知得到。」 「電子皮膚」幾乎適用於任何形狀的表面,預計將來在智能座艙、智慧醫療等領域有巨大發展潛力。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大力發展智能機械人,為支持產業發展,深圳推出多項相應措施,如「揭榜掛帥」、「項目經理人制」等。科技公司首席科學家郎需林:「因為我們實現了90%的自研率,包括電機編碼器、控制器、驅動器、傳感器,我們依托這種『揭榜掛帥』的這些項目,前期做了非常深厚的這種積累,我們可以把價格做到19萬9,甚至以後隨著供應鏈進一步發展做得更低。」 「揭榜掛帥」是科技
- 有線新聞
- 2025年06月17日
大國科技|中國自主研發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鯤龍」
【有線新聞】中國自主研發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鯤龍」,在廣東珠海取得由民航局頒發的生產許可證,正式進入批量生產階段,料今年內交付首批3架飛機。 AG600飛機首次實現機體結構、動力裝置及主要機載系統全部國產化,兩個月內完成生產許可審定。中國航空工業集團通飛華南黨委董事長付朋:「PC證的頒發不僅是對AG600設計成熟性、生產體系可靠性的權威認證,更是我國民用航空工業體系能力全面提升的重要體現。通過AG600的產業化實踐,增強了獨立自主壯大民機產業,加快完成國家重大戰略任務的決心。」 AG600飛機是全球起飛重量最大的民用水陸兩棲飛機,混合了飛機和船的特性,主要用於森林滅火和水上救援,能快速往返水源和火場之間。憑藉機腹的「汲水斗」,飛機只要掠過水面就能夠在20秒之內汲12噸水,單次投水覆蓋面積約3,000至4,000平方米,相等於10個標準籃球場。有需要的話可以在4秒鐘內一次性投放12噸水,相當於出動300名消防員、用水喉救火兩小時。 而在水上救援方面,AG600飛機單次搭載50人,接報後能第一時間趕赴現場,救援效率是傳統救撈船的10倍。中國航空工業集團通飛華南裝配中心副主任王立松:
- 有線新聞
- 2025年06月10日
大國科技|海軍「萬噸大白船」—「吉祥方舟」號醫院船
【有線新聞】海軍「吉祥方舟」號醫院船亮相,受到外界關注。 中國三艘「萬噸大白船」全部都是自主設計建造,醫院船設備先進、功能全面,相當於三級甲等醫院的水平。三艘船中,「吉祥方舟」號是最新、最先進、最大型的一艘,加裝了基因擴增實驗室,擴建了隔離病房,提升傳染病檢測診斷和收容處置能力。「吉祥方舟」號醫院船船員戴振鋒:「『吉祥方舟』號醫院船設備先進、功能齊全,全軍醫院可依托我船天然的平台優勢,開展專業的醫療服務,醫院船開到哪裏,就把優質的醫療服務送到哪裏。」 在醫療外科方面,「吉祥方舟」號有突出優勢,配備8間設備先進的手術間,能滿足各類外科急診手術需求。除了處理爆炸、燒傷等特殊傷情,亦有力應對由地震、海嘯等天災引起的創傷和感染個案,可為傷者提供海上早期治療和部分專科治療。軍事專家曹衛東:「我們三個戰區都有了醫院船,那它就可以在不同的方向,比如說同時執行軍事任務的時候,那每個戰區都有這樣的醫院船可以進行保障,其次當某一個方向它的戰爭的烈度或軍事行動的烈度增加的時候,那我們可以把三艘醫院船同時調往一個方向,我們既然有三艘,有的就可以到更遠的地方。醫院船是為軍隊服務的、是為作戰服務的、是為國防建設服
- 有線新聞
- 2025年06月03日
大國科技|天問二號有兩大任務目標 預計整個任務為期約10年
【有線新聞】中國近年積極推進行星探測工程,最新發射的天問二號兩大任務目標是探測小行星2016HO3以及主帶彗星311P,預計整個任務為期約10年。 天問二號先用大約兩年半,到距離地球過千萬公里的小行星進行探測、採樣並返回。目標小行星是地球的準衛星,專家形容它就像太陽系活化石,有助研究太陽系誕生起源及演化歷史。天問二號任務地面應用系統總指揮李春來:「據現有的資料,它可能只有100米左右的大小,這個小行星非常特別,我們不知道它是甚麼成分、來自哪裏,有人說它可能是月球飛出去的,也有人說可能是在地球形成的時候殘餘的原料,這個需要在探測完了以後,我們才會得到一些研究的結果。」 完成採集後,探測器會與返回艙分離,由返回艙將樣本帶回地球,探測器則會繼續到距離更遠的主帶彗星探測。它是運行於火星與木星軌道之間小行星帶中的小天體,探測有助進一步了解小天體的物質組成、結構以及演化機制。天問二號的任務時間估計長達10年,是中國航天史上至今為止最長一次。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韓思遠:「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只是我們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我們一共搭載了11台載荷,希望能為相關小天體的認知、起源和演化帶來更多突破和發
- 有線新聞
- 2025年05月27日
大國科技|內地建設太空計算衛星星座 降低數據傳輸成本和時間
【有線新聞】現時的衛星通常會將採集到的數據先傳送回地面,再轉交數據中心處理。這種所謂「天數地算」的做法容易受到地面站資源、頻寬等因素限制,數據質素受影響之餘,亦欠時間效益。針對這些問題,內地正組建全球首個太空計算衛星星座,火箭成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星算計劃」由浙江的之江實驗室與全球合作夥伴,以及民營企業國星宇航合作進行。首批有12顆衛星入軌,搭載星載智算系統、星間通信系統,具備每秒5千萬億次在軌計算能力和30TB儲存容量。通過降低數據傳輸成本和時間延遲,將來可望廣泛應用於應急、防災、低空經濟等多方面,同時推動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發展。 計算星座科研任務總體技術總師李超:「因為我們星座最主要的是算力上天、在軌互聯、模型上天,那麼就說白了就是把遙感影像的數據能夠在軌處理掉,在軌處理的好處是實時性強,傳統的就是把資料傳到地面來處理,這都是小時的處理效率,(現在)你可以達到分鐘級、甚至秒級這種處理速度,這樣就實現了應急減災、地質災害、泥石流、滑坡、地震等等相關的,真正實現在軌的實時處理。」 按照計劃藍圖,未來可望做到「千星」規模,實現「天數天算」。另外,亦可支援近地軌道航天器、
- 有線新聞
- 2025年05月20日
大國科技|四川「機械警」助執法
【有線新聞】在四川綿陽,街頭指揮交通的不一定是活生生的真人。 在繁忙路口執勤的機械交通警,站崗當值時間是朝八晚五。它配備紅外線探測功能,除了會做動作示意,亦會發聲提示,「對白」還非千篇一律。機械交通警:「綠燈亮了快過街,我親自給你說拜拜」、「美女拜拜,帥哥拜拜」。 機械交通警最大行走速度,是每小時5公里,但通常都是站定做指揮。機械交通警:「來來來,一二三」。綿陽市民謝雲:「也是第一次見,這種新穎的方式更好地提醒我們文明出行。」 除了交通部,綿陽警方其他部門亦有用上智能科技,例如智能警用機械狗便做到自主巡邏巡檢。出動它們緝拿追捕,發射精準,不法之徒束手就擒。還配備360度全景相機,疑犯行蹤無所遁形。綿陽市公安局科技城新區分局情報中心主任王建海:「利用它的伴隨無感盤查和自主巡防,還有非致命性處置等功能,在我們的上馬商圈還有人工湖,和我們的科技城公園等地方,常態化開展巡邏防控工作,邊試邊用。」 有關方面正進行多項試驗項目,測試機械人不同性能和形態,以便編配合適的「工作崗位」。
- 有線新聞
- 2025年05月13日
大國科技|內地再研製出二維金屬 專家指未來應用潛力巨大
【有線新聞】日常生活中,我們見到的物件都是三維,有一定的長度、闊度和高度。如果沒了一個維度,物件就會變成二維平面。 自2004年科學家成功分離單層石墨烯,從實驗中獲得的二維材料達數百種,分別用在不同的產品,但只限層狀材料,無法取得二維金屬。 這個情況最近被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透過首創的「范德華擠壓技術」 逆轉。 中科院團隊先把金屬粉末放在二硫化鉬單分子層,用280度高溫將金屬熔化,再加以擠壓,經過幾小時金屬便成功「瘦身」。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杜羅軍:「這是我們通過『范德華擠壓技術』,製備的單層二維金屬『鉍』。這個金屬『鉍』,它是被單層硫化鉬所封裝,顔色比較深,中間夾著一層金屬『鉍』樣品。」 被封裝的二維金屬具有非常好的環境穩定性,解決了在熱力學上不穩定的現象,成品只有頭髮直徑20萬分之1。 即是有多薄?程度相當於把一塊邊長3米的金屬方塊壓扁後,可鋪滿整個北京市的平面。 中科院團隊目前成功製成五種二維金屬,科學家估計二維金屬在未來將會有巨大的應用潛力。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廣宇:「二維金屬在未來有非常大的應用潛力,比如說在小型化的器件、在量子信息處理和存儲、在超靈敏的
- 有線新聞
- 2025年05月06日
大國科技|自行式模塊運輸車乘載萬噸貨 服務建設國家重大工程項目
【有線新聞】內地近年有多項「超級工程」,建造過程中往往要搬運和組裝,一些體積龐大、成千上萬噸重的超大部件,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 別小覷這架機器,它體積大、輪胎多而且非常靈活,要擔起乘載萬噸貨物的「重任」也要全靠它。這架特種運輸車沒有駕駛室,要靠工作人員用遙控控制,車身各個模塊可以隨著運載貨物的重量和長度進行組合拼接,要做到前進、斜行,甚至360度原地轉圈都沒有難度。 特種運輸車企業重工所所長王紅玲:「它有一套強大的控制系統,如果把這個車比作人,這個控制系統相當於是人的大腦,它用於接收控制指令,同時輸出整車的控制信號。在車上還有很多這種粉紅色的傳感元件,用於實時反饋車輛的一些傳感信號,保障車輛的協同作業。」 特種運輸車可以運載5萬噸重的貨物,廣泛應用於工程領域,例如裝備製造、石油化工等。特種運輸車企業副總設計師王志國:「服務了幾十項國家的一些重大工程,包括深中通道項目。在文昌發射場,我們運輸了火箭的箭體和火箭的一些燃料。在重大的一些橋樑建設、大型船舶建設領域,我們的產品也是在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特種運輸車已發展到第四代單軸,車身闊度收窄,載重則由30噸提升至60噸。特種運輸車現時已出口
- 有線新聞
- 2025年04月29日
大國科技|「月壤打磚機」原型機成功自主研發 真正實現原位資源利用
【有線新聞】中國探月工程最終目標是在月球建立永久載人基地,不過要運送建材到月球不但成本高,而且難度大,科學家便想到就地取材。 在安徽合肥,深空探測實驗室的科研人員自主研發出「月壤打磚機」的原型機——月壤原位3D打印系统,其工作原理是透過一個拋物面反射鏡實現太陽能的高倍匯聚,通過光纖進行能量傳輸,並在末端產生3,000倍以上的太陽能聚光比,透過這種強大的聚光能力將月壤加熱到1,300度以上,實現月壤的熔融,並通過3D打印技術「打印」成不同規格的「月壤磚」。 深空探測實驗室未來技術研究院副研究員楊洪倫:「採用月壤作為唯一的原材料,不需要從地球上攜帶任何的添加劑,這樣我們就可以實現真正的原位資源利用,實現用月球的土建月球的房。」 為克服月面的極端環境,不同區域月壤特性不同等難題,科研人員論證了多條技術路線,又經過近百次工藝實驗,成功將多條光纖的端面融合,解決了能量傳輸效率低的問題。深空探測實驗室未來技術研究院副研究員楊洪倫:「當前的月壤打磚機可實現10厘米乘10厘米乘5厘米的月壤磚的打印製造工作,月壤磚的抗壓強度可以達到10兆帕以上,可以滿足月面的平台,月面道路的建設需求。」 月壤原位3D打
- 有線新聞
- 2025年04月22日
大國科技|廣州動工興建人類細胞譜系科學設施 有助研究細胞演化
【有線新聞】我們的人體由無數個細胞組成,它們不斷演化,經歷增殖、分化、衰老等過程。科學家一直以來努力研究細胞運作,為的就是希望提升預防和治療水平,最近在廣州動工興建的「細胞譜系」設施,將為生命編寫「細胞家譜」。 所謂「細胞譜系」是指細胞在生命周期的演化過程,研究人員將採用多項技術分析細胞在發育、患病及衰老三大方面的變化,追蹤每個細胞的「前世今生」。中科院細胞譜系設施副總指揮陳捷凱:「我們這裏面採集到的是從生老病死的過程中細胞的變化歷程,可以把細胞比作是我們這個物質世界的原子,對原子的變化有了解之後,我們就知道物質世界怎麼運轉的;對細胞的變化有了解,我們就知道生命是怎麼運轉。」 以往科學家要研發一種新藥往往耗時耗力,平均要用10年、超過26億美元,而且臨床成功率不足一成,原因在於藥物研發過程只能在動物模型中進行,而不能模擬人類生命系統反應。有了新設施則可透過患者的細胞信息,打造「數字患者」來試藥。中科院細胞譜系設施總指揮孫飛:「我們可以對數字生理人讓它生病,我們叫做生『數字病』,然後同時也可以去吃『數字藥』,來達到我們新的藥物靶點的發現和藥理的分析。我們都可以在這樣一個數字空間裏面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