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科技|腦類器官芯片在太空站展開實驗研究
【有線新聞】中國首名航天員楊利偉的第一次升空任務歷時不足24小時,但隨著技術的進步、天宮太空站的落成,航天員每次駐留時間逐步延長至半年。先後兩次出征的葉光富,累計駐留時間更長達375日。
長期駐留容易令乘組人員出現頭暈、睡眠障礙、認知功能改變等問題,科學家至今仍然不知道太空微重力環境具體是如何影響大腦功能。為解開謎題,科學家決定把「大腦」送上太空,在「天宮」開啟首次實驗研究。
所謂的「大腦」其實是這塊八達通大小的腦類器官芯片,它整合多種先進生物技術。雖然不是真正的大腦,卻能模擬腦微血管網絡、神經細胞、免疫細胞及血腦屏障的功能和受到外界刺激時的反應。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秦建華:「特別是和傳統的簡單的細胞培養模型(比較),這種新型的模型系統,我們可以探究空間環境,在細胞、組織、器官等多層次對人腦結構、功能的影響和潛在的機理,可以為航天員在太空當中的健康保障提供一些有價值的信息。」
「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在太空環境的多種因素影響下,人體細胞和器官會加速老化。因此科學家透過太空站的腦類器官芯片就可以研究老化現象,不用再慢慢等時間過去,有助加快他們尋找衰老相關的生物標記,有望為腦退化症、柏金遜等疾病的干預治療提供新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