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科技
- 有線新聞
- 2025年08月26日
大國科技|無人機「蜂群」
【有線新聞】士兵打仗隨著科技進步,戰鬥力不再只限於真人士兵,無人化部隊陸續出現。 陸軍隊員胡博:「傳統作戰指揮的思維理念已滿足不了智能化、無人化的作戰需求,所以創新驅動是攻堅向前的必由之路。」解放軍披露最新的無人化作戰模式,除了上集提過的機械人「狼群」,還有無人機部隊「蜂群」,它們被稱為「空中多面手」,可以代替士兵偵察監視、衝鋒陷陣。 這支新銳部隊全部由輕小型無人機組成,它們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其中這款「飛蛙」是垂直起降固定翼無人機,主要負責區域偵察和監視;無人直升機「飛鯨」身上掛著火箭彈,可打擊營地的建築和車輛;而無人機「黑蜂」則會通過投擲手榴彈攻擊敵方目標。當局指「智能蜂群」可以跟特戰部隊緊密配合,在突襲、佔領時掃清障礙,充分掌握戰場各方面情況,作出精準狙殺。 蜂群部隊亦有自己的無人機航母——「九天重型無人機」,機翼展長25米、最大載重6噸,配有蜂巢任務艙,容納到一百枚巡飛彈或小型無人機。早前在珠海航展首次亮相,目前已完成機體結構裝配,正開展系統安裝、測試等工作。解放軍亦持續舉行實戰化訓練,期望進一步拓展應用。
- 有線新聞
- 2025年08月19日
大國科技|未來戰士:「機械狼群」無人作戰系統
【有線新聞】在充滿危險的戰場環境中派無人組開闢通道,用無人機「蜂群」攻擊目標,再派「機械狼」深入敵陣,通過有人無人協同奪取要點控制權。央視近日公開了解放軍最新的無人化作戰模式,主角之一是可與人協同作戰的「機械狼群」。以四足機械人為基礎,加裝不同設備,使「機械狼」能像真正的狼群般分工配合。 以往戰場上士兵是作戰主體,各類「機械狼」相當於不同兵種。衝在分隊前線偵察探測的是「頭狼」,負責收集目標信息;編隊中的重要輸出力量是「射手」,身上掛載不同種類槍械;至於「輔助」則負責保障供給,每次可運載約20公斤的物資和彈藥。 由於「機械狼」配備多激光雷達和環視相機,能360度全方位感知,可以適應多種地型,更精確打擊目標。透過智能無人集群的作戰方式,有效解決複雜場景中通信差、突擊弱等問題,更重要是代替士兵和軍犬執行高危任務,減少戰場傷亡。軍事評論員魏東旭:「這樣的話操控人員就可以在後方比較安全的位置,去向「機器狼」下達指令,讓它在前方衝鋒陷陣。」 無人作戰系統有利提高突擊、防護和支援能力,部隊透過實戰對抗演練將戰術和技術融合,拓展多種無人手段戰場應用。
- 有線新聞
- 2025年08月12日
大國科技|腦類器官芯片在太空站展開實驗研究
【有線新聞】中國首名航天員楊利偉的第一次升空任務歷時不足24小時,但隨著技術的進步、天宮太空站的落成,航天員每次駐留時間逐步延長至半年。先後兩次出征的葉光富,累計駐留時間更長達375日。 長期駐留容易令乘組人員出現頭暈、睡眠障礙、認知功能改變等問題,科學家至今仍然不知道太空微重力環境具體是如何影響大腦功能。為解開謎題,科學家決定把「大腦」送上太空,在「天宮」開啟首次實驗研究。 所謂的「大腦」其實是這塊八達通大小的腦類器官芯片,它整合多種先進生物技術。雖然不是真正的大腦,卻能模擬腦微血管網絡、神經細胞、免疫細胞及血腦屏障的功能和受到外界刺激時的反應。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秦建華:「特別是和傳統的簡單的細胞培養模型(比較),這種新型的模型系統,我們可以探究空間環境,在細胞、組織、器官等多層次對人腦結構、功能的影響和潛在的機理,可以為航天員在太空當中的健康保障提供一些有價值的信息。」 「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在太空環境的多種因素影響下,人體細胞和器官會加速老化。因此科學家透過太空站的腦類器官芯片就可以研究老化現象,不用再慢慢等時間過去,有助加快他們尋找衰老相關的生物標記,有望為腦
- 有線新聞
- 2025年08月05日
大國科技|內地空軍選拔引入智能設備 助考官掌握考生身體狀況
【有線新聞】要考入空軍航空大學成為空軍機師,先要通過初選、複選和定選。單是醫學環節就有過百個檢查項目,身高體重以至視力都有嚴格要求。為了提高效率,內地今年空軍招飛定選利用多項智能設備,幫專家「萬裡挑一」。 我們的前庭系統負責平衡和空間感知能力,對操控戰機的飛行員非常重要,以往只能靠加速刺激考生,再觀察他們有沒有頭暈、噁心、嘔吐、出汗等等來判斷,現在則可透過智能系統更準確掌握考生的身體狀況。空軍特色醫學中心神經內科人員楊芬:「當我們有了這一套智能評價系統之後,我們就會給學員穿戴上多模態的數據採集設備,進入到動態旋轉艙後通過實時採集心電、皮電、腦電等電生理數據,我們進行交叉驗證,把前庭功能通過指數形式量化。」 視力方面,新加入的「眼底異常智能識別系統」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可自主比對超過10萬張眼底圖像,有助識別早期視網膜病變。空軍特色醫學中心眼科吳騰雲:「視網膜、脈絡膜是人體產生視覺非常精密、非常重要的一個器官,可以說健康的眼底結構直接關係到飛行員在駕駛高機動性戰機的時候,做大載荷機動行為的飛行安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結構。」 面試環節亦有加入人工智能技術測謊,協助識別考生對答內容的真偽。當局期
- 有線新聞
- 2025年07月29日
大國科技|AI蛋白質研究 助人類延壽150歲?
【有線新聞】人體是由蛋白構成的精密系統,無數個蛋白在人體肩負起運輸、檢查、維修等工作,一旦有蛋白質「罷工」,人就有可能生病。 多得人工智能AI輔助,目前內地科學家已有能力找出疾病的「真兇」,設計精準的治療方案,不禁令人大膽預測人類在不久的將來可以生活到150歲。 上海復旦大學華山醫院最新的研究,可以靠抽取一次人體血漿再通過AI算法作蛋白檢測,就能從蛋白質關鍵特徵精準鎖定不同疾病的患病風險。目前總結了1,700多種疾病和蛋白質表達的關係,借助學習模型找出治療靶點,快速進行預防和治療。當中通過干預延緩柏金遜病發的分子藥物,已進入臨床前研究階段,研發時間較以往平均需要十年快很多,原因在於能快速篩選出能與致病蛋白結構結合的分子,不需要不斷試錯。 AI的另一個能力是設計功能蛋白,有團隊透過構建全球最大的蛋白質數據庫訓練大模型,搜索有特定功能的蛋白和改造蛋白。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洪亮:「它(大模型)實際上是閱讀了大量的蛋白質氨基酸序列組成,以及大量的序列組成所對應的功能標籤,我們就知道一個耐受高溫的、耐受高壓的、耐受高酸的高醎蛋白特徵是甚麼,如果一個普通蛋白沒有這個特徵,我就幫它把這個特徵加上去。
- 有線新聞
- 2025年07月22日
大國科技|CR450高鐵動車組最大時速逾450公里 號稱全球最快
【有線新聞】作為國家「十四五」規劃重點工程,號稱全球最快的CR450高鐵動車組自去年面世後便備受期待。 CR450分為AF和BF兩個型號,外觀上AF的車頭形似箭鏃,彰顯「銳龍追夢」;BF則呈現雄鷹飛行的姿態,寓意「科技之光」。 CR450的另一項特色是底部的轉向架採用了包覆結構,不再外露,這些設計除了更美觀,亦有效減少風阻和噪音。內部則採用了大量新材料和設計,使重量比原來減輕一成,其中設備艙使用了碳纖維製造;座椅應用了「零重力」理念,更貼合人體;地板則採用了新型懸吊設計,在車內幾乎感受不到車體震動。 CR450最大時速超過450公里,商業運營時速達400公里,比起上一代CR400快50公里,但緊急制動距離、即是煞車所需的距離不超過6,500米,與CR400相若。行駛時的車內噪音亦比CR400降低了2至4分貝。而在能源消耗指標上,CR450更加出色。中車長客高級主任設計師哈大雷:「通過我們優秀的空氣動力學設計並且採用了永磁牽引系統,整車的能耗降低了20%。」 駕駛室更配備了智能輔助駕駛、語音交互等功能,為司機營造更舒適的駕駛體驗。
- 有線新聞
- 2025年07月15日
大國科技|「十四五」收官之年 發改委:創新被提到前所未有重要位置
【有線新聞】發改委主任鄭柵潔:「我們『十四五』回過頭來看,中國的綜合國力應該可以用突飛猛進來形容。」 「十四五」規劃即將收官,發改委指「創新」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鄭柵潔:「我們是這麼寫的,也是這麼做的。來看這五年的投入和產出,我國研發投入再創新高,去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規模比「十三五」末增長近50%,增量達到1.2萬億元。這些第一艘、第一座、第一次,彰顯了中國創新的重大突破 。」 另一方面,DeepSeek橫空出世,人形機械人崛起,參與體育競技,由送外賣到應急救援,逐步「無人化」,人工智能技術與製造業加速融合發展。鄭柵潔:「中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研發人員隊伍,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量達到26個,佔比全球第一。我們現在創新成果不斷湧現,就是經常講的科技感現在是越來越強烈。」 外長王毅:「哪裏有封鎖,哪裏就有突圍;哪裏有打壓,哪裏就有創新;暴風雨最猛烈的地方,恰恰是哪吒鬧海、一飛沖天的舞台。」 軟實力同樣實現多項突破,《黑神話悟空》大受歡迎,《哪吒之魔童鬧海》總票房突破158億,進佔全球排名第五位。
- 有線新聞
- 2025年07月08日
大國科技|「新紅專」輪完成測試 實現技術新突破
【有線新聞】內地自主研發的「新紅專」輪完成狹窄航道自主航行及岸基遠程駕控測試,過程中成功做到自主避碰和實時航線調整,實現技術新突破。 船身長69.8米、寬10.9米、排水量1480噸,是全球首艘集自主航行、遠程控制、岸基信息支持於一體的智能研究與教學實訓兩用船。大連中遠海運重工研發室主任孫鋒:「只要我們在駕控台輸入目的港,船舶就能自主地完成航行任務,部署在船舶上的感知傳感器使船舶能夠根據航行環境條件自主地判斷、決策和控制。」 「新紅專」輪配置6大智能系統,其中「智能航行」具備設計和優化航路與航速,以及碰撞或擱淺風險預警等功能。上海船研所智能船舶技術研發室經理董勝利:「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對這條船的智能系統不斷迭代升級,特別是成功完成狹窄水道自主航行實驗,是我國智能航行領域里程碑的突破,形象地來說就是這艘船通過精準感知和自主思考,能獨立應對海況環境和水道的複雜情況。」 在同一時間,內地首個智能船岸基數智運控中心亦正式啟用,科研人員通過電子屏幕監控船隻全方位實時畫面,同時智能系統提供了通信導航、航行環境等實時信息,能全面實現遠程遙控。
- 有線新聞
- 2025年06月24日
大國科技|適用於任何形狀表面的「電子皮膚」:機械人亦有「觸覺」
【有線新聞】人類可以靠皮膚來感受,機械人要擁有「觸覺」便要靠「電子皮膚」。這片由深圳科技企業研發的電子皮膚薄身而富彈性,能「感受」觸感和壓力。每平方厘米的「皮膚」便配有400個傳感器,即使細微至一克的力度亦能「感受」得到。負責人表示隨著機械人「視覺」和「聽覺」發展漸見成熟,「觸覺」已成為最受關注的新興技術。科技公司創始人賴建誠:「這是一個十字交叉的結構,每一個十字交叉的線條之間,這個結構就是一個傳感器,你可以理解為它就像手機的像素一樣,每一個點就是每一個像素,它可以去感知到壓力的變化、溫度的變化,還有一些比如接近的變化,這些都是能夠感知得到。」 「電子皮膚」幾乎適用於任何形狀的表面,預計將來在智能座艙、智慧醫療等領域有巨大發展潛力。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大力發展智能機械人,為支持產業發展,深圳推出多項相應措施,如「揭榜掛帥」、「項目經理人制」等。科技公司首席科學家郎需林:「因為我們實現了90%的自研率,包括電機編碼器、控制器、驅動器、傳感器,我們依托這種『揭榜掛帥』的這些項目,前期做了非常深厚的這種積累,我們可以把價格做到19萬9,甚至以後隨著供應鏈進一步發展做得更低。」 「揭榜掛帥」是科技
- 有線新聞
- 2025年06月17日
大國科技|中國自主研發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鯤龍」
【有線新聞】中國自主研發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鯤龍」,在廣東珠海取得由民航局頒發的生產許可證,正式進入批量生產階段,料今年內交付首批3架飛機。 AG600飛機首次實現機體結構、動力裝置及主要機載系統全部國產化,兩個月內完成生產許可審定。中國航空工業集團通飛華南黨委董事長付朋:「PC證的頒發不僅是對AG600設計成熟性、生產體系可靠性的權威認證,更是我國民用航空工業體系能力全面提升的重要體現。通過AG600的產業化實踐,增強了獨立自主壯大民機產業,加快完成國家重大戰略任務的決心。」 AG600飛機是全球起飛重量最大的民用水陸兩棲飛機,混合了飛機和船的特性,主要用於森林滅火和水上救援,能快速往返水源和火場之間。憑藉機腹的「汲水斗」,飛機只要掠過水面就能夠在20秒之內汲12噸水,單次投水覆蓋面積約3,000至4,000平方米,相等於10個標準籃球場。有需要的話可以在4秒鐘內一次性投放12噸水,相當於出動300名消防員、用水喉救火兩小時。 而在水上救援方面,AG600飛機單次搭載50人,接報後能第一時間趕赴現場,救援效率是傳統救撈船的10倍。中國航空工業集團通飛華南裝配中心副主任王立松:
- 有線新聞
- 2025年06月10日
大國科技|海軍「萬噸大白船」—「吉祥方舟」號醫院船
【有線新聞】海軍「吉祥方舟」號醫院船亮相,受到外界關注。 中國三艘「萬噸大白船」全部都是自主設計建造,醫院船設備先進、功能全面,相當於三級甲等醫院的水平。三艘船中,「吉祥方舟」號是最新、最先進、最大型的一艘,加裝了基因擴增實驗室,擴建了隔離病房,提升傳染病檢測診斷和收容處置能力。「吉祥方舟」號醫院船船員戴振鋒:「『吉祥方舟』號醫院船設備先進、功能齊全,全軍醫院可依托我船天然的平台優勢,開展專業的醫療服務,醫院船開到哪裏,就把優質的醫療服務送到哪裏。」 在醫療外科方面,「吉祥方舟」號有突出優勢,配備8間設備先進的手術間,能滿足各類外科急診手術需求。除了處理爆炸、燒傷等特殊傷情,亦有力應對由地震、海嘯等天災引起的創傷和感染個案,可為傷者提供海上早期治療和部分專科治療。軍事專家曹衛東:「我們三個戰區都有了醫院船,那它就可以在不同的方向,比如說同時執行軍事任務的時候,那每個戰區都有這樣的醫院船可以進行保障,其次當某一個方向它的戰爭的烈度或軍事行動的烈度增加的時候,那我們可以把三艘醫院船同時調往一個方向,我們既然有三艘,有的就可以到更遠的地方。醫院船是為軍隊服務的、是為作戰服務的、是為國防建設服
- 有線新聞
- 2025年06月03日
大國科技|天問二號有兩大任務目標 預計整個任務為期約10年
【有線新聞】中國近年積極推進行星探測工程,最新發射的天問二號兩大任務目標是探測小行星2016HO3以及主帶彗星311P,預計整個任務為期約10年。 天問二號先用大約兩年半,到距離地球過千萬公里的小行星進行探測、採樣並返回。目標小行星是地球的準衛星,專家形容它就像太陽系活化石,有助研究太陽系誕生起源及演化歷史。天問二號任務地面應用系統總指揮李春來:「據現有的資料,它可能只有100米左右的大小,這個小行星非常特別,我們不知道它是甚麼成分、來自哪裏,有人說它可能是月球飛出去的,也有人說可能是在地球形成的時候殘餘的原料,這個需要在探測完了以後,我們才會得到一些研究的結果。」 完成採集後,探測器會與返回艙分離,由返回艙將樣本帶回地球,探測器則會繼續到距離更遠的主帶彗星探測。它是運行於火星與木星軌道之間小行星帶中的小天體,探測有助進一步了解小天體的物質組成、結構以及演化機制。天問二號的任務時間估計長達10年,是中國航天史上至今為止最長一次。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韓思遠:「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只是我們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我們一共搭載了11台載荷,希望能為相關小天體的認知、起源和演化帶來更多突破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