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 i-Cable
- 2022年11月07日
特朗普、拜登各赴票倉為中期選舉拉票 民調顯示共和黨有望重奪參眾兩院控制權
【有線新聞】美國中期選舉在即,總統拜登和前總統特朗普各自前往大本營拉票。拜登警告如果共和黨勝出中期選舉會危及美國民主,特朗普形容民主黨為極端左翼份子,暗示自己可能會捲土重來。 美國中期選舉進入倒數,總統拜登領導的民主黨在近期民調失去優勢,他周日到紐約州為爭取連任的州長拉票,再次強調要投票予民主黨才能保障美國民主。拜登:「民主在選票上反映得一覽無遺,我自競選以來一直提出這觀點。」 他批評多名共和黨候選人,附和前總統特朗普否認兩年前總統大選的結果;又指責共和黨人對近年多宗政治暴力事件輕描淡寫,甚至為暴力行為找藉口。 為共和黨拉票的前總統特朗普到佛羅里達州,為爭取連任參議員的魯比奧站台時,批評民主黨政府是「激進的極左瘋子」,並暗示自己將再次挑戰總統寶座。特朗普:「為了讓我國成功、安全和輝煌,我可能要再做一次,密切留意。」據其顧問透露,特朗普可能在本月宣布參加2024年總統選舉。分析指若共和黨在中期選舉勝出,氣氛有利特朗普角逐總統。 這次中期選舉將改選眾議院全數435席,和參議院三分一、即35席。民調顯示共和黨有望重奪眾議院控制權,參議院的選情就非常緊湊。
- i-Cable
- 2022年11月07日
伊拉克商業大廈大火後坍塌多人傷
【有線新聞】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一座商業大廈起火後倒塌,最少30人受傷、十多人失蹤。 周日起火的大廈,翌日仍然冒出濃煙,消防員繼續搜救。大廈高三層,其中兩層存放香水等易燃物,起火後部分大廈結構倒塌,多人受傷、包括消防員。火勢周日晚完全撲滅,當局正調查起火原因。
- i-Cable
- 2022年11月07日
俄軍料將攻烏克蘭能源基建 基輔等地恐面臨斷電斷水
【有線新聞】烏克蘭指控,俄羅斯集中火力攻擊能源基建設施,企圖切斷基輔水電供應。基輔市長警告民眾過冬要有最壞打算,屆時有可能要撤出基輔。報道指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曾與俄方外交官秘密交談,避免俄烏戰爭升級成核武衝突。 俄羅斯持續猛攻烏克蘭東部頓巴斯。國防部聲稱已殲滅美、英、波蘭的傭兵,並摧毀過百套美國提供的「海馬士」多管火箭系統。 但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反指,俄軍在頓涅茨克受重創,預料將集中火力攻擊能源基建,指國內已有450萬人面臨停電,其中首都基輔等地要輪流配給電力。基輔市長指當局正用盡方法,確保能提供水電。市內已設置逾一千個供暖站,但恐怕不足以應付全市三百萬人口需求,直言俄軍正千方百計切斷市內能源。一旦完全斷電,食水供應和污水處理設施亦會停止運作,警告民眾過冬要有最壞打算,屆時有可能要撤離基輔。 俄烏局勢未有平息跡象。為免戰事升級成核武戰爭,上周五到過基輔會見澤連斯基的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據《華爾街日報》報道,近月亦曾與俄方國家安全及外交官員秘密交談。報道引述的知情官員沒透露談話內容,形容是旨在保持溝通渠道暢通,並非討論解決方案。白宮不予置評,克里姆林宮亦沒回覆報道查詢。
- i-Cable
- 2022年11月07日
尹錫悅為人踩人慘劇道歉將全力建設安全國度
【有線新聞】南韓總統尹錫悅正式就梨泰院人踩人慘劇,向死者家屬和國民道歉。 尹錫悅召開國家安全會議,形容感到十分悲痛沉重,強調要建設安全國度,杜絕類似悲劇,並要就預防事故的警察工作,大刀闊斧改革。對於在野黨要求,立即罷免行政安全部長官李祥敏和國家警察廳廳長尹熙根,尹錫悅重申先調查後問責。總理韓悳洙亦公開道歉,承諾改善相關制度,防止類似事故再發生。
- i-Cable
- 2022年11月07日
美日韓副外長通電話討論合作應對北韓
【有線新聞】美日韓副外長通電話,討論合作應對北韓發射導彈。 三方強烈譴責北韓近期發射連串導彈,包括洲際彈道導彈,指北韓違反聯合國安理會多項決議,對朝鮮半島及國際社會構成嚴重威脅,強調北韓挑釁只會加深孤立,令美日韓深化安全合作。三方同意繼續增強地區防禦能力及推動北韓無核化。
- i-Cable
- 2022年11月07日
聯合國氣候大會開幕惟成效成疑
【有線新聞】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埃及揭幕,英美等過百名國際領袖將商討減排和補貼受天災影響的國家等議題,但在中印缺席下,外界憂慮磋商難有成果。 第27屆聯合國氣候大會周日在埃及紅海城市沙姆沙伊赫揭幕。開幕致辭的上屆大會主席岑浩文警告,應對氣候危機刻不容緩:「世界和各國領袖還要多少警號才足夠?」 他提到今年各地天災不斷,各國控制全球暖化的進度不理想。 聯合國最新報告更指,過去8年是史上最熱的8年。 主辦國埃及指今屆聯合國氣候大會有約120名國際領袖出席,包括美國總統拜登等,將於美國中期選舉後啟程赴會。 但碳排放量大國中國、印度的領導人均不會出席,令外界質疑今屆大會的成效。 甚至連上屆東道主英國的新首相辛偉誠,都一度稱忙於處理國內經濟亂局而無暇出席,惹來抨擊後才「轉軚」現身,周日晚抵達埃及,表明在會上呼籲各國落實上屆氣候協議。 今屆大會另一重點,會首次討論發達國家應否向受氣候暖化影響的貧窮國家作出賠償,希望於2024年前有定案。 但分析對有關磋商不樂觀,因為今年西方國家面對俄烏戰事帶來的經濟衝擊,估計難以兼顧額外氣候開支,目前只有丹麥和蘇格蘭承諾撥款。 而俄烏戰事推高能源價格,亦導致歐美呼籲
- i-Cable
- 2022年11月07日
拜登與朔爾茨通電話討論朔爾茨訪華及俄烏局勢
【有線新聞】美國總統拜登與德國總理朔爾茨通電話,討論朔爾茨日前訪華,以及俄烏局勢。 白宮發聲明指,拜登與朔爾茨周日通電話,討論到朔爾茨近期訪華,兩人重申共同維護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人權以及公平貿易的實踐。兩人亦有談及俄烏局勢,指俄羅斯近期作出核威脅,乃不負責任的行徑,雙方會信守承諾,繼續為烏克蘭提供所需的經濟、安全和人道援助,以抗衡俄羅斯入侵。朔爾茨上周率商界代表團訪問北京,他指與國家主席習近平達成共識,反對核武,認為訪華之旅是值得。
- i-Cable
- 2022年11月07日
北韓公布連日軍事行動稱反制美韓挑釁
【有線新聞】北韓指上周連日的作戰行動,是回應美韓同期舉行的空中軍演,包括出動500架戰機,又向南韓附近海域發射巡航導彈等,表明不會姑息美韓的侵略軍演,將更嚴厲反制。 北韓總參謀部透過朝中社,發布多張發射導彈等的相片,指是上周三起一連四天展開「軍事應對作戰」,回應美韓「警戒風暴」空中聯合軍演。 行動包括向西部無人島發射彈道導彈、模擬打擊敵人空軍基地、發射數十枚地對空導彈和火箭炮等。 南韓上周三指有北韓彈道導彈落入領海附近,罕有發空襲警告,並發射導彈回應。 北韓宣稱為了報復南韓的行動,當日由東岸咸鏡北道向南發射兩枚巡航導彈,落入南韓蔚山市對開80公里水域,又聲稱在上周四按國防科學院要求,進行了「重要彈道導彈試射」,不過沒有透露成果。 南韓當天評估則懷疑北韓發射「火星-17」洲際彈道導彈,但試射失敗。 南韓翌日又公布偵測到朝軍大規模派出約180架次戰機升空。 北韓則宣布當日動員了500架戰機,進行近4小時空軍出動作戰。 北韓宣稱連日作戰行動全部圓滿成功,指朝軍擁有能摧毀敵人空軍的優勢,再次批評上周結束的美韓軍演,是故意加劇地區緊張的公然挑釁,警告會有更嚴厲反制,重申會持續以壓倒性的軍事措施,
- i-Cable
- 2022年11月07日
南韓首爾火車出軌多人受傷
【有線新聞】南韓首爾一列火車出軌,34人受傷。 火車車頭和5節車廂全部出軌。這列載著275名乘客的火車,由首爾龍山開往全羅北道益山市,昨晚近9時,駛到首爾西南部的永登浦站時出軌,數百名乘客要由路軌走回站內,大部分傷者是輕傷,有5名外國人。受事故影響,火車服務受阻超過1小時,鐵路公司正調查出軌原因。
- i-Cable
- 2022年11月06日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開幕
【有線新聞】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埃及開幕。 一連13日大會於埃及沙姆沙伊赫舉行,最受關注的議題是「損失與賠償」。大會首次同意討論發達國家應否向受氣候暖化影響的貧窮國家作出賠償,主席舒凱里表示,相關討論不涉及法律責任,亦沒有約束力,旨在引導討論,希望於2024年前有定案。發達國家曾於去年氣候大會,否決就賠償設立融資機構的建議。
- i-Cable
- 2022年11月06日
岸田文雄稱需加強日本防衛力量應付威脅
【有線新聞】日本海上自衛隊主持國際閱艦式,南韓相隔7年再次派艦艇參與。首相岸田文雄譴責北韓多次試射導彈,指日本急需建造更多艦艇,加強防衛能力。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登上「出雲號」護衛艦,慶祝海上自衛隊成立70周年,並主持三年一度的國際閱艦式。 自衛隊20艘護衛艦和潛艇,在神奈川縣相模灣率先受閱。 美國、加拿大、澳洲等12個國家,共派出18艘艦艇參與,船員向「出雲號」敬禮。 南韓相隔7年再次參與日本海上閱兵,派出1萬1千噸級的「昭陽號」戰鬥支援艦。因應近期北韓威脅加劇,南韓政府希望日韓防務合作正常化。 日本指有邀請中國參與,但解放軍沒有派遣艦艇。 岸田文雄檢閱外國艦艇後表示,北韓今年密集發射彈道導彈,包括洲際導彈,比以往更頻密,而東海和南海安全環境變得更嚴峻。 岸田指避免紛爭及尋求對話很重要,但日本有需要為威脅的挑釁做好準備,有迫切需要在5年內增強軍事力量,包括建造更多艦艇及加強導彈防禦能力。 日本亦會進一步加強日美同盟的威懾和應對能力。
- i-Cable
- 2022年11月06日
南韓總理指示檢查全國公眾聚集場所
【有線新聞】南韓政府因應首爾梨泰院人踩人慘劇,下周開始重新檢查全國公眾聚集場所。 為期7日的全國哀悼期昨晚結束,首爾當局公布有近12萬人到各悼念場所,向157位死者致哀。總理韓悳洙指示下周四對全國公眾聚集場所,展開為期一個月的跨部門聯合安全檢查,並著手改善安全管理制度。當局繼續調查事故,發現當晚收到第一次人踩人求助後,首隊防暴警察相隔85分鐘才趕到現場,而當區警察局局長被指太遲趕回警局,未有盡快掌握事態和調配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