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通識
- NMT Editor
- 2023年12月01日
挪威擬建全球首艘「氨動力」貨櫃船 常溫液態存放安全性高 料2026年啟用
【有線新聞】挪威有物流公司宣布將會建造全球第一艘以氨為燃料的零排放貨櫃船,預計2026年啟用,來往挪威至德國的貨運航線。 航運業的碳排放大約佔全球3%,如果長遠要達致零排放,大型貨船必須放棄柴油,但是貨船電動化行不通,因為要推動那麼大的船,電池必是非常大而且重,對於貨船是極不化算。至於氫,雖然輕得多,亦有能源效益,但儲存氫需要高壓低溫,處理失當有爆炸風險,一旦船在海中心才出事相當危險。 所以挪威一間物流企業選擇「氨」,宣布建造全球第一首氨動力貨櫃船。氨即是俗稱的阿摩尼亞,每個氨分子有3個氫原子,可以將氨視為氫氣的載體,好處是氨是極溶於水,在常溫也能夠以液態形式存放,比直接儲存氫更方便,亦更安全。以氨為燃料的零排放貨櫃船預計2026年啟用,來往挪威至德國,將會是歐洲第一條零排放航線,每年為地球減少1.1萬公噸的碳排放。造船計劃獲當地政府4千萬挪威克朗資助,相當於3千萬港元。
- NMT Editor
- 2023年11月30日
Google突破地質限制 人工製造地底岩層孔隙 全天候地熱發電供數據中心
【有線新聞】數據中心消耗大量電力,為了減少依賴化石燃料,Google首次以地熱發電技術為美國一個數據中心供電,24小時提供零排放電力。 Google在全球也有數據中心,每一座的用電量也很高,造成巨大碳排放。轉用綠色能源當然最好,但數據中心講求供電穩定,風力有季節性、太陽能甚至每日也有高低潮,不適合為數據中心供電。 Google認為地熱發電是出路,以地底深度3,000米內的淺層地熱,將水加熱成蒸汽發電,問題是對地質要求高,地底必須有多孔隙的岩層讓水流動,水才可以接觸到地熱。 Google在美國內華達州的數據中心,地質條件本來亦是不適合用地熱,但Google與一間能源企業合作採用一種新技術,就是以高壓水將岩層震碎,於2,400米的地底人工製造多孔隙的岩層,令水得以被攝氏190度的地熱汽化,推動蒸汽機發電,功率達3.4兆瓦、24小時提供穩定輸出,相當於2,600個家庭的用電量,足以支撐數據中心的電力需求。 Google認為今次的成功,意味地熱發電不再受地質限制,如果將新技術推廣到世界各地,地熱發電有望變得更普及。
- NMT Author
- 2023年11月29日
天文學家揭銀河中心黑洞高速自轉 速度迫近極限 可影響邊緣時空
【有線新聞】天文學家發現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自轉速度非常高,相當接近理論上限,影響附近的時空結構。 在我們的銀河系中心有個超大質量黑洞,對於地球來說,這個黑洞位於人馬座方向,所以稱為「人馬座A*」,它跟地球相距2.7萬光年,質量是太陽400萬倍。天文學家一直知道「人馬座A*」是個會自轉的黑洞,至於轉得有多快,最近有研究嘗試解答。 美國天文學家透過X射線望遠鏡,觀測黑洞周邊外流的X射線,推斷「人馬座A*」的自轉速度達到自身理論上限的九成六,相當於每秒自轉數百次,再快些少的話,「人馬座A*」就會因為自轉太快而解體。 迫近極限的自轉速度足以將黑洞邊緣的時空拉扯,令附近的光線彎曲,產生引力透鏡現象。一個黑洞自轉速度高,反映它有不少質量是透過吞噬鄰近星體而來。未來天文學家希望盡可能測量銀河系中心的黑洞,從而了解銀河系的歷史及結構。
- NMT Editor
- 2023年11月27日
高精度VR操縱新型機械人 可遠端代人「勞碌奔波」 有望協助高危救災工作
【有線新聞】機械拳手在科幻電影中上擂台對打,現實也有可能發生。美國有工程師為新型機械人戴上拳套,示範機械人的反應及靈活程度。 下盤到上身,直拳或勾拳,每個動作有板有眼,跟電影《鐵甲鋼拳》一樣。機械拳手是替身,它的行動是複製幕後的人類拳手,所有反應即時同步。 它是美國佛羅里達州一間公司研發的新型機械人,發揮雙足步行的優勢,克服高低差的崎嶇不平地形,而且對於控制重心的反應極佳,就算受到不能預知的外力干預,仍然可以即時調整以保持平衡。 既可自動運作,亦可以直接以體感控制,只要戴上VR設備就能夠擁有機械人的視點,要求機械人同步複製你的動作,令機械人變成遠端替身,代為「勞碌奔波」或「置身險境」。 但是操控系統上明白你的一舉一動,不代表機械肢體能跟得上。研究團隊為了改善機械人的速度,盡量跟上人類動作,關節混合了電動摩打及液壓制動。 可用拳擊清晰示範,機械人緊隨控制員每一下揮拳動作,甚至能夠擺動上身閃避對手的拳,證明雙臂及腰部關節有多敏捷。 這款機械人的研發獲得美國海軍研究辦公室資助,將來有望用在消防及其他救災工作。
- NMT Author
- 2023年11月24日
美日錄超強宇宙射線「天照粒子」 能量破二萬伏特成史上第二 料自未知天體
【有線新聞】美國猶他州一個望遠鏡陣列觀測到不明宇宙射線,能量是有紀錄第二高,但未能確認源頭,估計來自未知天體。 宇宙射線泛指來自宇宙的粒子流可以來自太陽,可以來自更遙遠的太空,例如黑洞或超新星,也可能發射粒子形成宇宙射線。如果有宇宙射線碰巧「射中」地球,因為有大氣層保護,粒子跟大氣分子碰撞會衍生大量次級粒子,有如花灑一樣散落地球表面,透過偵測這些次級粒子可以得知有宇宙射線到達地球,並且間接推斷射線的能量以及來自宇宙哪個方向。 由日本及美國專家合作於猶他州建立的望遠鏡陣列是其中一個偵測宇宙射線的設施,專家團隊近日發表報告,於2021年5月27日望遠鏡陣列偵測到一次宇宙射線,507個探測器之中有23個被觸發,波及範圍48平方公里。根據推算,宇宙射線到達大氣層時能量達244艾,即24,400億億電子伏特,大約是目前人類粒子加速器最高可達能量的1億倍,是有紀錄以來第二大,日本團隊命名為「天照粒子」,「天照」即是日本神話的太陽神。 至於射線的來源就更加神秘,因為根據散落粒子的動向射線來自銀河系一個虛無的空域,沒黑洞、沒超新星,甚至沒任何發光星體,究竟「天照粒子」的起源是甚麼,科學家一時亦沒答案,
- NMT Editor
- 2023年11月23日
百年聽診器將「升級」 病人長時間佩帶、多裝置同步錄體內聲 助醫生遙距看症
【有線新聞】美國的專家發明了一款穿戴式的聽診器,病人長時間貼在身上,讓醫生隨時遙距看症。 聽診是西醫的基本功,透過探聽體內的聲音,可以初步得知心臟、肺部甚至腸胃的情況,而且聽診器是非入侵性,對病人身體零負擔。 傳統聽診器面世超過200年,美國西北大學的學者認為是時候「升級」,於是發明了這種穿戴式聽診器,大小跟膠布差不多,直接貼在病人的皮膚,內置高性能咪高峰,靈敏度足以聽到心跳、呼吸,以至食物經過腸道的聲音。 聽診器配備藍牙功能,可以將聲音傳輸到流動裝置。無論醫生是否在現場,也可以即時為病人聽診。另外自備記憶體,可以長時間記錄體內聲音,醫生事後隨時翻查,這點是傳統聽診器做不到。 研究團隊在55個成年人及15個早產嬰兒身上測試,證實新型聽診器的準確度跟傳統的看齊。有些情況,醫生可以在肺部不同位置貼上多個同步錄音,診斷效果甚至比傳統更好。穿戴式聽診器仍在研發階段,未有推出市場的時間表。
- NMT Author
- 2023年11月20日
美學者研藥丸型裝置診斷睡眠窒息症 即時傳輸體內監測數據 14日可自然排出
【有線新聞】美國麻省理工的學者研發藥丸型裝置,睡眠窒息症病人吞下之後可以量度生命表徵,免卻在醫院做繁複的檢查。 睡眠窒息症屬於睡眠障礙,患者睡眠時會因為呼吸暫停而窒息,每晚可能十數次甚至數百次,嚴重影響睡眠質素。原因通常是睡眠時喉嚨附近的軟組織鬆弛,阻塞上呼吸道造成窒息。 診斷睡眠窒息症通常要在醫院過一晚接受「多項睡眠電圖檢查」,全身貼上多塊電極,監測睡眠時各種生理狀況。為了簡化診斷過程,麻省理工的學者發明了這種藥丸型監測裝置,有睡眠障礙的患者好像平時吞藥般將它吞下肚然後如常入睡,留在胃部的監測裝置透過加速度感測器可以整晚持續量度心跳與呼吸頻率,再將數據即時無線傳輸到體外,由手機等裝置收集處理。 在10名患者的測試中,藥丸型裝置展示的測量能力與傳統多項睡眠電圖檢查相若,藥丸裝置沒令患者感到不適,全部「藥丸」在14日內自然排出體外。 專家希望這種藥丸裝置令睡眠窒息症患者在家中就可以隨時接受診斷,更全面地掌握病情。
- NMT Author
- 2023年11月17日
英國批准以基因剪輯 治療兩貧血遺傳病 報告指成功率逾九成
【有線新聞】英國當局批准以基因剪輯療法,治療兩種血液遺傳病,是首次有政府通過用同類療法醫病,意味基因剪輯技術正式進入臨床醫學應用。 英國藥物及健康產品監管局,批准以基因剪輯治療的兩種疾病,分別是鐮狀細胞貧血,及乙型地中海貧血。鐮狀細胞指的是,患者紅血球的形狀不是正常的圓形,而是呈鐮刀形狀,會黏在血管,阻礙血液流通,引發疼痛甚至中風。至於乙型地中海貧血,是最常見的地中海貧血類型,紅血球缺乏正常的血紅蛋白,令患者身體未能有效製造紅血球,以致長期貧血。這兩種血液疾病也是遺傳,問題來自基因,現時無法根治,患者要長期服藥及輸血。 基因剪輯療法的面世,為這兩類病人帶來曙光。做法是先從患者的骨髓抽出造血幹細胞,然後以基因剪輯修正有問題基因,再重新移植到患者體內,經過至少一個月療程,直至骨髓中的幹細胞完全替換,開始製造健康的紅血球。根據英國當局收到的臨床報告,對於兩種血液疾病的患者,基因剪輯療法的成功率也超過九成,患者不再需要長期輸血,除了治療期間有可能作嘔、發燒,基本上沒嚴重副作用,促成當局開綠燈,令英國成為全球首個批准基因剪輯療法的國家,據報美國及歐盟也正考慮批准同類療法。
- NMT Editor
- 2023年11月16日
比利時學者證「棉花糖行星」落沙雨 揭大氣層下攝氏或破千度
【有線新聞】比利時的天文學家透過韋伯太空望遠鏡,發現處女座方向有顆星體,雲層是由沙形成,它下的「雨」不是水,而是沙。 2017年,天文學家於處女座方向、距離地球200光年,發現一顆系外行星。它的大小跟木星差不多,但質量只有木星的十分一,密度之低有如一顆棉花糖。 比利時的魯汶天主教大學天文學家透過新一代的韋伯太空望遠鏡,再次觀測這顆「棉花糖行星」,發現更多新奇之處。望遠鏡以光譜分析,拆解行星大氣層的成分,發現除了水蒸氣,還有二氧化硫及矽酸鹽組成的雲,意味這裡的雲是由沙組成,所以當這顆行星下雨,落下的「雨點」不是水、而是沙,但專家不明白的是行星大氣層表面只有攝氏500度,不能將沙蒸發成雲。其中一個可能是,這裡大氣層的底層應該比表面更熱,達攝氏1,000度甚至更高,足以令沙變成蒸氣、上升凝結成雲。 今次發現顯示,系外行星的大氣層化學環境千差萬別,將不斷打破人類的常識。
- NMT Author
- 2023年11月14日
國產AI機械人調製「水轉氧」隕石催化劑 僅用六周數百萬裏挑一配方
【有線新聞】有中國學者研發了一款人工智能機械人,能夠以火星隕石成分調製出催化劑,在火星獲得氧氣,距離人類長駐火星再近一步。 火星的大氣層幾乎沒氧氣,如果人類要建立基地,長遠要自己生產氧氣。幸運的是在火星兩極有大量結了冰的水,除了解決水資源問題,原則上更可以透過化學反應,將水分轉化成氧氣。 不過化學反應需要催化劑,問題是火星土壤的成分有否有條件造出合適的催化劑?為了解答這個問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專家研發了這款化學分析機械人。它的核心是個人工智能,研究人員提供的只是火星隕石的樣本,機械人自行分析出隕石含六種金屬元素,包括鐵、鈣、鎂等,以這六種金屬調製催化劑有370萬種配搭。 如果靠人力試出適用的催化劑,需時逾兩千年才完成,但透過人工智能預測全局的能力,從數百萬個配搭之中挑選最有潛力的配搭去試,結果只花了六個星期,243次實驗就成功以火星隕石成分調製出水變氧的催化劑。將來人類在火星可以就地取材,建立生產氧氣的工廠,解決氧氣供應。今次研究亦證明,機械人加上人工智能可以加快發現新材料的過程,擔當人類的化學助手。
- NMT Author
- 2023年11月13日
國際太空站退役在即 美歐合建「星際實驗室」或將承繼任務 起居艙大八倍 料五年後發射運作
【有線新聞】國際太空站還有不足十年就退役,歐洲太空總署與空中巴士及美國民營企業簽署合作備忘錄,建造及營運新的商用太空站。 國際太空站已經運作25年,預計到2030年就會退役,到時有力繼承位置的太空站除了中國的天宮,還有它歐美合作的「星際實驗室」。2021年起由美國民間企業「旅行者太空公司」牽頭建造,到今年歐洲太空總署與空中巴士公司相繼加入,演變成美歐合作項目。星際實驗室與國際太空站同樣於低軌道環繞地球運行,由動力艙及起居艙組成,起居艙同時是科學實驗室,雖然艙的數量比國際太空站少,但起居艙的體積相當大,是國際太空站一般艙體的八倍。 根據合作備忘錄,空中巴士公司及歐洲太空總署將會為新太空站提供技術,太空站建成後歐洲太空總署的太空研究,以及歐洲各國的商業機構也會租用太空站設施,長遠以商業形式運作,太空站預計2028年發射。
- FOR Author
- 2023年11月10日
紐大團隊完成首例「全眼球移植」 助毀容電工拾新生 視力恢復仍待觀察
【有線新聞】美國有醫療團隊宣布完成全球首例人類全眼球移植手術,新眼球有血液循環。雖然未知能否恢復視力,但仍被視為醫學界的一大突破。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來自阿肯色州的詹姆斯沒想過自己在工業意外倖存後,不僅能像往日般與妻子在街上散步,還有可能重獲視力。46歲的詹姆斯退伍後從事電工工作,前年6月工作期間不慎誤觸高壓電纜,導致嚴重毀容,失去左眼、部分臉部和左臂。 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一隊逾140人的醫護團隊,今年5月底為詹姆斯進行長達21小時的全眼和部分臉部移植手術。起初外界擔心移植的眼球會否壞死,結果第一關總算跨過。手術後半年,新眼球並沒有枯萎,血液可直接流向視網膜,如健康眼球一般濕潤。 不過恢復視力是另一回事,醫生接駁視神經時一併注射了捐贈者的幹細胞,希望可促進神經再生。現時如果眼球受光線刺激,大腦活動會有反應,但並非正常負責視覺的區域。 雖然目前未知左眼視力可以恢復至甚麼地步,但詹姆斯感到樂觀,「目前還沒有任何動靜,我的眼皮,我還不能眨眼。但我的鼻恢復了知覺,因此它已開始好轉,希望不會需時太久。」領導團隊的羅德里格斯表示會持續觀察詹姆斯的視力,但成功移植眼球已經是踏出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