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
- i-Cable
- 2022年03月19日
增16,597宗確診、249人離世 第五波疫情錄逾5,000宗死亡個案
【有線新聞】本港新增16,597宗新型肺炎確診,再多249人離世。 其中182人昨日離世,年齡介乎30至109歲。最年輕的一位30歲死者本身患有蠶豆症及精神健康問題,住在私營宿舍,較早前被送往九龍醫院,因腎臟損傷被送到伊利沙伯醫院深切治療部,延至昨天不治,個案轉交死因庭跟進。 另外有六人在醫院外離世,介乎67至97歲,全部患有慢性疾病。第五波至今累計有5,437人離世。
- i-Cable
- 2022年03月19日
淺水灣泳客絕跡 有附近食肆寧停業 有市民轉戰非康文署管理沙灘 批變相逼人上山
【有線新聞】沙灘圍封後的首個周末,有市民改到非康文署管理的沙灘露營和玩水;淺水灣泳客絕跡,有附近食肆索性停業。 馬鞍山烏溪沙沙灘並非由康文署管理,不少市民來玩沙嬉水、吹吹海風;在屯門小欖有家長帶小朋友享受家庭樂,還有人在這裏露營。她趁放假特地從九龍駕車來煮早餐,廖小姐:「煮完米粉、吃麵包後便離開。逼市民不去沙灘便可能去室內或其他地方,本身遠足、沙灘兩群人可分流,現在封沙灘便把沙灘的人逼上山。」 至於淺水灣封灘前四處都是人,但封灘後的第一個周末一個人都沒有,鴿子獨佔沙灘,不能進入沙灘她在外面望海畫畫。沙灘沒有開放,附近的食肆都大受影響,有小食亭更暫時停業。小食亭店員鍾先生:「影響當然大、沒有生意。沒有了、暫時不再營業,(沙灘)解封才營業。」餐廳負責人林先生:「以前如通關時有遊客,遊客比較多,現在連沙灘也圍封、少了泳客對我們很大影響,少了一半生意。」
- i-Cable
- 2022年03月19日
孔繁毅稱疫情高峰已過、可恢復國際航班 料約兩個月後受控、可放寬防疫措施
【有線新聞】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床教授孔繁毅認為,現時已可以恢復國際航班往來,相信過多兩個月、當疫情完全受控,可以逐步放寬防疫措施。 確診數字近日回落,孔繁毅相信疫情高峰期已過,有過半港人曾染疫,一至兩個月後確診數字會跌至雙位數。孔繁毅:「整體群體免疫效果其實已經相當理想,現時已有條件可恢復航班,我相信過多兩個月時間、當疫情真的完全受控,我們真的有很好的條件在各方面,包括經濟、社區以及旅遊等所有活動,慢慢防疫措施可放鬆下來。」 他說要達至群體免疫,亦要疫苗接種率繼續提高,感染一次當打了針只適用於第五波染疫的人。孔繁毅:「因為現時流行Omicron病毒,而抗體可以維持6至12個月時間,感染免疫整體是最好的,自然感染這段短時間之內不再需要打第三針,可能6至12個月後,尤其是可能有第二代疫苗出現、與Omicron脗合的疫苗,可能才需要打第四針。」 至於全民檢測何時做,孔繁毅說要有足夠人手及隔離配套才推行,令疫情「尾波」完結。
- i-Cable
- 2022年03月18日
習近平與拜登通話 稱不願見烏克蘭危機 稱解鈴還須繫鈴人
【有線新聞】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拜登視像通話。在近兩小時對話中,習近平表明不願意見到目前的烏克蘭危機,希望中美關係沿正軌發展,推動國際和平安寧。 國家主席習近平應約美國總統拜登視像通話,習近平向拜登表示,自兩人去年11月首次視像見面以來,國際形勢發生了新的重大變化,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面臨嚴峻挑戰。 習近平形容,烏克蘭危機是雙方「不願意看到的」,強調國家關係不能走到兵戎相向這一步,衝突對抗不符合任何人的利益,和平安全才是國際社會最應珍惜的財富。 習近平稱,美國和北約應該與俄羅斯開展對話,解開危機背後的癥結,化解俄烏雙方的安全憂慮。他又引用「一個巴掌拍不響」及「解鈴還須繫鈴人」兩句說話,稱相關各方要展現政治意願、尋找解決辦法,其他各方則應創造條件。 當務之急是對話談判,而長久之道是大國要相互尊重、摒棄冷戰思維、不搞陣營對抗,逐步構建均衡、有效、可持續的全球和地區安全架構。 習近平表明,中美過去和現在都有分歧,將來還會有分歧,關鍵是管控好分歧。他指中美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以及世界首兩大經濟體,應引領兩國關係沿著正確軌道向前發展,承擔應盡的國際責任,為世界的和平與安寧作出努力。

- i-Cable
- 2022年03月18日
飲食業歡迎再推保就業 形容「迷霧中一點希望」 物管公司稱成本上漲未受惠嘆失望
【有線新聞】飲食業界歡迎政府再推「保就業」,形容是「迷霧裏一點希望」。至於未能受惠的物管公司就說成本上漲,經營有壓力,希望政府能在稅務方面幫補。 保就業計劃再出爐,物業管理公司在上次保就業計劃,要將數以億元計的補貼額回饋給法團,但今次就連申請資格都沒有。香港物業管理公司協會發言人陳志球:「當然有點失望,(近期)工作量一定多了、支出也多了,包括要付很多加班費、超時工作。大家都看到經常屋邨、屋苑或大廈受圍封檢測、通宵地做。政府有保就業的話,對業界來說可幫補員工薪金,有點空間可讓他們喘息。」陳志球說業界這兩年的收費多數都凍結了,期望政府能提供稅務寬免及恆常化地津貼前線員工。 受惠的飲食業認為參考兩年前的數據不夠準確,稻苗學會榮譽會長黃傑龍:「當年保就業計劃,處理的疫情是第二波。第五波和第二波本質上有很大分別,較合理的上限可能受第五波前、有正常生意做的月份,2021年第四季做參考數字合理點及針對第五波。過去這三個月,這是第一次聽到好消息,可說是在迷霧中見到一點希望。」 黃傑龍希望政府盡快公布何時能放寬晚市堂食等措施,讓業界能有目標地捱過這個黑暗期。

- i-Cable
- 2022年03月18日
停工28日不符臨時失業津貼資格 有髮型師批措施不合理、質疑政府「計過數」
【有線新聞】有髮型師說差兩日不讓申請一萬元臨時失業津貼是不合理,甚至質疑政府「計過數」刻意不給他們。 髮型師陳小姐復工一個星期,生意都是不及停工前,還要差兩天又失去一萬元,陳小姐:「我覺得不合理、不公平,肯定計過數了,知道到28天了馬上復業,令人取不到一萬元。我即時沒有飯開,我在供樓、有小朋友怎麼辦?」髮型師陳先生:「很不滿,為何是28日呢?為何不資助我們?加上我們是自僱人士,很不合理。」髮型師林先生:「整個社會很多事都不合理,如果你要計算,他口大、你口小,你可以如何?你哭也不會理你了,如果他要不理你,哈哈。」 不但髮型師不能受惠,有工會說以三萬元作為入息上限是太過嚴苛,很大機會用不完三十億元,選委會界別(工聯會)陸頌雄:「失業率政府公布是4.5%,即使估計沒那麼低,可能有6%至7%,香港有三百多萬打工仔,很難計到三十萬人這個數字。所以政府的估算可能高估了,高估了就可能會用剩錢,為何不放寬一點?可以參考女士產假、政府津貼的上限,大約五萬多元就能覆蓋九成多的打工仔。」 陸頌雄又建議政府在下一輪防疫抗疫基金放寬申請門檻,讓更多打工仔受惠。
- i-Cable
- 2022年03月18日
一萬元臨時失業津貼下周三接受申請 指定處所停工逾月者受惠 惟髮型師不符資格
【有線新聞】10,000元臨時失業津貼下星期三起申請,除了涵蓋失業的人,停薪留職一個月、甚至是停工期間「炒散」的都可以申請,亦涵蓋停業的指定處所員工,但停工28日的髮型師無份。 合資格的申請者有兩大類,包括去年12月底起失業的人,不論從事哪一行都有一萬元津貼,因為防疫措施暫時停工滿一個月的員工都受惠,不過只限這十多類處所的員工,包括美容院、遊戲機中心、健身中心、酒吧、公眾娛樂場所等。 申請者月薪2,700元至30,000元、去年10至12月至少一個月在香港工作,要交失業或停工證明以及員工證或僱員合約等,沒有強積金戶口的須提供額外證明。下星期三起接受申請,最快三星期收到津貼。 數類人不符合申請資格,包括主動離職、退休、申請時仍有工作等。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總監何佩玲:「沒工作都要維生的,如果做一兩天散工可能有少少收入,是否會因為少少收入而沒資格呢?這些人儘管遞交申請,我們都會從寬處理。」 不過停工28日就復工的髮型師就不能「從寬」,何佩玲:「如果處所容許恢復營業,員工不會合資格申請了。我不是要大家鬥慘,然後選最慘的人去幫助,但始終涉及公帑運用,我們都有個優次。獲八折支薪的我是幫不到他的,
- i-Cable
- 2022年03月18日
傳媒問及投訴內地醫護機制、建制斥散播仇恨 林鄭稱勿政治化 醫管局指無支付薪酬
【有線新聞】內地醫護人員來港支援,有傳媒日前問及一旦有醫療事故市民可如何投訴,被建制組織抨擊是散播仇恨言論。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說,不應將事件變成政治議題,更不應與新聞自由扯上關係。 來港參與抗疫工作的內地醫護在本港沒有執業資格,是以醫管局名譽僱員身分工作。一旦發生事故,病人可向誰投訴、如何投訴,一直未有清楚說明。有傳媒日前在記者會問及有關投訴機制,被建制組織批評是散播仇恨言論,林鄭月娥認為事件不應政治化。林鄭月娥:「我認為有些扯遠了,將這單一事件牽扯上新聞自由,所以拜託你們,日後可詢問關於他們的部署、貢獻及感受,但不要政治化或扯上新聞自由。」 另外,內地有微博流傳照片,詳列內地醫護來港後在亞博館負責餵飯及更換尿片等工作,被質疑是委屈了內地醫護,林鄭月娥相信兩地會自行分工。林鄭月娥:「醫管局及內地先頭部隊已經有共識是用協作模式,或者有人形容為混合模式,而不是將某個醫管局醫療設施全部交予內地醫療團隊去做。在協作過程當然會涉及一些分工,有時這些分工兩個團隊大家同意了,我不認為應該由外界單憑一張紙去評價。」 醫管局說現時兩地團隊會分階段熟悉系統及工作流程,並擬定了分工計劃及進行壓力測試。雙方已完
- i-Cable
- 2022年03月18日
保就業計劃供僱主三個月工資補貼 劃一發放8,000元 剔除不受疫情影響行業
【有線新聞】為遏制失業率飆升,政府再推出保就業計劃,為僱主提供三個月工資補貼,涉及約110萬至130萬僱員。另外,防疫抗疫基金的一萬元臨時失業津貼亦會放寬申請資格,暫時停業的指定處所員工都可以申請。 今年的保就業計劃規模較兩年前縮小了,只是提供三個月工資補貼,涵蓋今年5月至7月,補貼額劃一8,000元,但不是每間企業或者每個僱員都受惠。政府說沒有受疫情影響的行業不會獲得工資補貼,包括大型超市、藥房、物業管理公司、銀行、金融機構、速遞公司、電訊商及廣播業;人工亦有限制,月入低於3萬元的僱員才受惠,政府預計涵蓋到75%的人。 林鄭月娥說,修訂申請資格是想集中支援受第五波疫情影響的行業,尤其中小企,「2022年的保就業計劃是希望給僱主信心,當經濟有苗頭復蘇,當然包括社交距離措施放寬時,它就有能力復業,甚至有能力多請一些人。」 工資補貼會直接給僱主,政府將規定所有的錢用在受惠僱員身上,僱主不可以自行調撥,亦會規定僱主在三個月資助期內申請資助多少名僱員,就要聘用至少多少人。林鄭月娥:「這個受惠的僱員人數不可以超過一個指定的上限,我們初步建議參考上一次保就業計劃的數據,來設定這個上限。即是說,如果
- i-Cable
- 2022年03月17日
增21,650宗確診 49歲無長期病患者肺花入院亡 HA GO明起可預約指定診所
【有線新聞】本港新增21,650宗確診,是半個多月以來新低,不過衞生防護中心說不代表疫情有下降趨勢,社區多傳播源,要觀察多一個星期,形容「拖好耐」都有機會。 單日確診多21,650宗,核酸檢測佔八千多宗,快速檢測有1.3萬宗。回看過去半個多月的確診,未計較早前公布延後呈報的個案,近期一直徘徊在大約3萬宗,最新逾2萬宗單日確診,是2月27日以來新低。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一天的數字不可以代表整個疫情是否真的下跌,過去一星期在3萬宗左右起伏,今日好像稍為回落,但都要看多數天的情況,還有很多人沒病徵在社區不知道,可能不是馬上很快回落的情況,所以專家有時說要拖延很久,可能都有機會。」 再多289人染疫後死亡,介乎20至104歲,大部分是長者或長期病患。其中一名49歲女死者本身沒長期病患,去年8月打第二針科興,星期一送入聯合醫院時呼吸衰竭,兩邊肺花、兩天後死亡。醫管局總行政經理劉家獻:「49歲的病人,她本身看不到有很大的問題 ,病人之前沒怎麼在這裡看醫生,所以我們的記錄不多。她入院時間短,3月14日至16日,所以我們手上資料不多,正正這樣才要轉介至死因裁判官做一個研究,看病人本身是否
- i-Cable
- 2022年03月17日
袁國勇倡九成五人打一針、7月可放寬限令兼通關 指全民檢測難致清零
【有線新聞】政府專家顧問袁國勇說只要第一針疫苗接種率達95%,七月有可能放寬社交距離措施。至於是否推行全民強檢,就取決於檢測、追蹤能力,但要回到清零的機會不大。 袁國勇等三名港大專家在明報撰文,說第五波疫情漸趨平穩,要繼續緊守防疫措施,直至市民都打齊針,本港有可能在7月前後回復正常。袁國勇:「最重要的前提是疫苗接種,要達到百分之95至99,公營醫療系統才可以應付到。」 不過有些緩解措施現時已經可以做,他建議容許每日快速檢測陰性的密切接觸者復工,條件是要戴雙重口罩或N95口罩,這政策對醫護、運輸等基本及緊急服務的工作人員尤其重要,又應該盡早恢復國際航班。 至於是否推行全民強檢,就取決於檢測追蹤等配套是否準備好,袁國勇:「只要全民檢測漏了幾宗,仍可再次超級傳播。花了這麼多錢、人力物力,造成這麼多不便,是否值得?但要回到以前接近清零的狀態,我認為機會不大。」 短短兩個半月,超過4,000名老弱染疫死亡,他形容是香港現代史中最嚴重的公共衛生災難,問題出於疫苗猶豫及錯誤信息,疫情結束後應豎立紀念碑,袁國勇:「如果我們在過去九個月一早接種疫苗,這慘劇不應發生。我們真的要尊重科學,尊重事實、真相,以
- i-Cable
- 2022年03月17日
申恩恤津貼需曾住院 散工染疫後驚悉不符資格:好像被社署欺騙 工會憂釀防疫漏洞
【有線新聞】政府前年年底開始向確診新型肺炎、要入住公立醫院的自僱人士發放5,000元恩恤津貼,但近日有裝修散工確診後,拿不到津貼。 油漆散工林先生:「我們這行業都是『手停口停』,沒有工作一天,就失去千多元(薪金)一天。」任職油漆散工的林先生上月確診,有半個月沒有工作、沒有薪金,本身以為可以領取政府的恩恤津貼,但原來他不符合申請資格。林先生:「朋友說社會福利署有些恩恤津貼,但看清楚原來要住院後才有5,000元。不是不想住院,是衞生署叫我耐心等候,等到我基本上病情也好了、感染全家人了,也未致電、幫不到。每個工友都說其實說謊、申請不到,好像被社會福利署欺騙,很多人很失望。」 第五波疫情差不多有100萬人確診,我們問過社署有多少人申請,社署說2020年尾到現在,1,622宗申請內有1,229宗已安排發放津貼,暫時無計劃放寬申請門檻,工會說可能會造成防疫漏洞。九龍東(工聯會)鄧家彪:「第五波疫情實在太嚴峻,醫院基本上只會優先處理高齡長者、長期病患者,大家可以聯想到一個工友,怎會有可能入醫院呢?所以導致疫情如此嚴峻,每日兩萬宗、三萬宗,為何申請個案沒有增加、都是千多宗?會否有工友認為我呈報了便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