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無間斷緊貼香港本地及國際新聞,即時報道新聞事件的最新發展。內容包括時事、財經、體育、天氣消息等多元化資訊。
- i-Cable
- 2022年11月11日
湯加7.3級地震美對屬地薩摩亞發海嘯預警
【有線新聞】太平洋湯加7.3級地震,當局一度發出海嘯警報。 網上流傳當地傳出警報及廣播的聲音,不少人向內陸及高地撤離。美國的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一度向附近美屬薩摩亞發出海嘯預警,後來已取消,但指海平面可能還會持續波動一段時間。今年1月湯加附近有火山爆發後,亦曾觸發海嘯、6死19傷。
- i-Cable
- 2022年11月11日
NASA首測試充氣著陸減速器 陶瓷纖維布抵禦千度高溫 冀用於載人火星任務
【有線新聞】美國太空總署(NASA)首次在空中測試充氣式著陸減速器,將來可以用於載人火星任務,幫載人太空船安全著陸。 歷代火星探測車著陸時也會見到這一幕,因為火星大氣層比地球稀薄得多,為了增加空氣阻力,會在底部裝一塊氣流罩,盡早減速至可以開降落傘,所以氣流罩就像剎車裝置愈大塊減速能力愈好,但太大的話運載火箭就裝不下。如果將來要載人去火星,氣流罩務必要更大,怎樣突破尺寸限制? 美國太空總署的答案是將氣流罩造成充氣式,離開運載火箭才充氣膨脹,就不需要受火箭空間限制,自由決定充氣後的直徑。太空總署在11月10日首次在地球大氣層測試充氣式氣流罩,先以火箭送上低地軌道,再膨脹至直徑6米,然後墜落大氣層。 氣流罩分成三層,最外層是以陶瓷造成纖維,再織成布料,可抵禦攝氏1,600度高溫。過程中氣流罩一直報告位置,最後掉進夏威夷東面海域。太空總署表示已經順利回收,之後會分析監測數據,如果證實充氣式氣流罩可行,將來直徑可以達12米,用於去火星的載人太空船。
- i-Cable
- 2022年11月11日
海珠區延長封控至周日 料2025年全國推行「一碼通用」
【有線財經】不少海珠區居民原以為周五臨時封控屆滿,但當局突然宣布封控再延長至周日,多項措施更進一步收緊。多個跨區出入口封閉,禁止車輛通行,每戶限制只許一人外出購買基本生活物資。 周四深夜的街市亦擠滿了市民,不少人都把握時機外出入貨,檔主亦都急著清貨。另外,市民出入都要必須持有社區派發的通行證,以及查驗24小時核酸陰性證明,原則上除了做核酸都要居家不得外出。 近日,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局以及國家疾控局3個部門印發《「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規劃》,到2025年將推出「一碼通用」形成信息可全面實行「互聯互通」。屆時每人都會擁有一份電子健康檔案,和一個電子健康碼,有關的病史及就診等記錄,可能都會在這個健康碼詳細記載,檢查檢驗結果亦可以互通。 有部分網民不是太支持有關做法,不少留言都關注一碼互通後的私隱問題。
- i-Cable
- 2022年11月11日
MIRROR演唱會|調查揭護繩器磨蝕 承辦方曾改懸掛裝置設計 康文署工程師基於信任批准
【有線新聞】事隔三個月調查報告出爐,披露演唱會承辦商在第一場演出前三日曾經申請更改懸掛裝置的設計,康文署結構工程師基於信任批准。文體旅遊局局長楊潤雄說,調查不能令時光倒轉,希望避免再有人受苦。 MIRROR演唱會7月25日首場演出,承辦商7月中提交懸掛裝置的圖表,康文署用了五至六天審批,直至開場前三日再修改,當時康文署結構工程師計算過符合結構安全要求。 調查工作小組主席李子俊:「(承辦商)呈交的圖表主要是紅館的天花版,我們有結構工程師,交給我們看時我們主要看它將來懸掛在天花頂部的重量是否能承受、會否影響結構。在這件事上他提交的資料,我們信任他們的資料,結構工程師亦基於信任,用數據計算是安全的。」 警方揭發承辦商藝能多項裝置重量「報細數」,政府認為這樣做已經違反紅館的租用條款,誇大鋼索的安全系數以及沒有按規定確保裝置安全穩固。至於螢幕為何墮下,專家說是負責升降的絞盤,護繩器壓得鋼索太緊,可看到變得光滑,加上懸吊的裝置比預計重,導致短時間內金屬疲勞。之前一直未解開的疑團,安裝在螢幕的吊環螺絲為何斷裂,專家顧問林超雄:「當螺絲調教至一個程度,伸出來的部分很長,當(螢幕)一擺動,螺絲就會承受很

- i-Cable
- 2022年11月11日
港鐵入稟高院 向康泰追討德福舖位232萬租金及管理費
【有線新聞】港鐵入稟高院向正在清盤的康泰旅行社,追討約232萬元租金及管理費。 港鐵的入稟狀指,18年租出九龍灣德福廣場一個舖位,簽訂三年租約,亦曾向康泰提供9次減租及10個月免租期,去年以月租方式續約一年至今年七月底,但康泰自今年五月起便沒有向港鐵支付租金、管理費、冷氣費等費用。港鐵要求康泰交還舖位,並連本帶利還款、作出賠償及支付訟費。
- i-Cable
- 2022年11月11日
廣東再增3007宗本地個案 海珠區延長封控至周日
【有線新聞】內地疫情進一步爆發,周四再次錄得過萬宗本地個案,新增10535宗。廣東單日新增3007宗個案,重災區廣州的海珠區,宣布延長封控至周日,多個跨區出入口封閉,禁止車輛通行,每戶限制只許一人外出購買基本物資。 不少海珠區居民,原以為周五臨時封控屆滿,當局又突然宣布,封控再延長至周日,多項措施更進一步收緊。周五大約凌晨一時,連接越秀區的海珠橋正式拉起防護欄,公路路口都用鐵馬封阻,全區的士、網約車及私家車都不准行駛。 廣州交警向司機表示:「除了警車、消防車、救護車,這些車輛可以,其他都不行。(司機:回家一定要途經這裏)或者你兜其他路走,反正現在海珠區,進去了就不能出了。」 深夜的街市亦擠滿了市民,不少人都把握時機外出入貨,檔主亦都急著清貨。有市民說:「相比蔬菜凍食,海鮮都特價處理。」有雞蛋檔主則說:「現在不是賺錢,是虧本清貨,明不明白?」 天亮後上班時間不少人開著電單車,聚集在橋口被公安勸返,有人只是步上天橋,轉過頭就已經發現變紅碼。市民李先生說:「人都聚集在這裏問能不能過,每天都要報備,今天一打開健康碼,發現變了紅碼。(有沒有問過怎麼處理? )我也不清楚,聽從政府安排。」 當局規定
- i-Cable
- 2022年11月11日
MIRROR演唱會|勞工處判斷舞蹈員屬僱員 僱主沒買保險、沒報工傷 不排除檢控 調查小組提多項建議
【有線新聞】政府認為MIRROR演唱會的舞蹈員不是自僱人士,而是僱員,聘請他們的舞蹈公司涉嫌沒有購買保險及呈報工傷,作為僱主要負法律責任。 MIRROR演唱會有3名舞蹈員,分別在演出及綵排期間受傷,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認為他們不是自僱,會審視舞蹈公司、製作公司等,有否根據職安健條例提供安全工作系統及裝置,再考慮是否檢控。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在做了這麼多工夫、審視所有證據後,我們很有信心有此判斷這些舞蹈員是屬於僱員身分。我們會根據僱員補償條例向相關舞蹈公司,即舞蹈員的僱主採取行動,即是它沒有呈報工傷,亦沒有為僱員購買保險。」 除了檢控,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說作為政府部門有責任檢討,「當中有沒有一些位將來可以做得更好,避免同一件事再發生,避免有其他人將來仍要受這些苦。時光倒轉令事件沒有發生,這個是不可能。」 康文署提出一系列改善措施,跟業界商討後再決定何時實行,包括規定租用人聘請註冊專業人士核實器材申報重量準確無誤,亦要提交鋼索品質、起重裝置檢測證明,同時考慮引入機制,懲罰多次或嚴重違反租約的人,並研究引入第三方獨立審核員,檢查租用人的工程及裝置。楊潤雄:「(康文署是否只做
- i-Cable
- 2022年11月11日
下周一起准院舍探訪同時段多於一人 院友可「團進團出」出外活動
【有線新聞】下星期一起安老院院友同時段可有多於一人探訪,院友亦可閉環式離開院舍活動。 社署說考慮到大部分院舍員工和住客已經接種新型肺炎疫苗,探訪和社交活動亦有益院友的身心健康,決定放寬至每位住客同時段可有多於一人探訪,院舍可按實際情況設定每位院友探訪人數及總探訪人數的上限,訪客需打齊三針及48小時內核酸檢測呈陰性;院舍亦可安排院友以「團進團出」方式閉環集體外出,在院舍員工帶領,以專車往返指定地點及院舍。
- Digital Tech
- 2022年11月11日
露營免費場地11.17起重開 全港41個地點一覽 漁護署推出營位預約系統|附連結
露營2022|Camping愛好者注意!政府宣佈將在11月17日重新開放41個露營場地,當中包括深受歡迎的大浪灣和鹹田灣,如果能搶先到場,更可以看到18日出現的獅子座流雨星,十分難得!此外,漁護署推出了大欖郊野公園荃錦營地的預訂系統先導計畫,大家可透過系統訂位,即看下文詳情。 Klook.com 食正「獅子座流星雨」高峰期 根據天文台網站資訊,由現時至11月30日,都是「獅子座流星雨」活躍期,而17日下午5時30分更是高峰期,天頂每小時會有10顆流星,建議最佳觀察時間為18日凌晨0時30分至早上6時。剛巧政府在17日重新開放露營場地,打算去露營的朋友不要錯過。 漁護署最新營地預訂系統 漁護署在11月10日推出大欖郊野公園荃錦營地的預訂系統先導計畫,大家可透過系統訂位,或按「郊野營人」網站瀏覽更多。 41個露營場地、交通一覽 流水響營地丨鶴藪營地丨涌背營地丨三椏涌營地丨東平洲營地丨灣仔南營地丨灣仔西營地丨嶂上營地丨猴塘溪營地丨大灘營地丨黃石營地丨北潭凹營地丨西灣營地丨浪茄灣營地丨白腊營地丨元五墳(南風灣)營地丨曝罟灣營地丨怡庭營地丨水浪窩營地丨昂平營地(馬鞍山)丨東龍洲營地丨鉛礦坳營地丨
- i-Cable
- 2022年11月11日
內地放寬多項入境防疫措施 大行:料最快明年第二季才全面開放
【有線財經】內地疫情升溫之際,國家衛健委表示,為落實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優化疫情防控措施,決定縮短對入境人士及密切接觸者的隔離期,由7天集中隔離減至5天,維持3天居家健康監測,同時取消入境航班熔斷機制,入境旅客登機前48小時內,兩次核酸檢測陰性證明,減少至一次,地方政府不可以因疫情,隨意停課和停工停產,亦不可以隨意封區,瑞穗銀行首席亞洲外匯策略師張建泰:「今次措施放寬,我覺得都大過預期,因為你看到都相當全面,動態清零口號應該不會改變,但你看到細則上有優化,令到更精準去防疫,你看到是明顯做了,你看到它想做的是,都不想疫情政策對經濟的擾亂,會持續擴大。」 今次是繼6月底,內地將隔離期由「14+7」,改為「7+3」後,再進一步放寬防疫政策。野村形容訊息令人鼓舞,不過當局仍未提供全面開放的清晰時間表,預料3月前重新開放的機會低。大摩認為當局正微調政策,減少對經濟的干擾,但由於提高疫苗接種率需時維持最早在明年春季,才重新開放的看法。彭博早前訪問的23位經濟學家,有近半認為要在兩會後才會重新開放。彭博分析認為,即使只是下半年才開關,明年經濟增長都可望回升至5.7%。
- Digital Tech
- 2022年11月11日
大腸癌|中女茹素10年竟患癌 醫生揭迷信+吃2類食物所致 附5大症狀
大腸癌是本港第二號癌症殺手,與飲食習慣有莫大關係。有醫生分享個案,指有一名50多歲的婦人,進行大腸鏡檢查時發現有瘜肉,惟因宗教信仰問題而拒絕切除。結果兩年後因大便出血再次求醫,證實患上大腸癌第三期,醫生指,患癌除了因為延誤診治,還與常吃2類食物有關。 婦人因迷信 堅拒切除瘜肉 台灣肝膽腸胃科醫生張振榕在節目《醫師好辣》分享個案,指有一名50多歲、有特殊宗教信仰的婦人,在進行大腸鏡檢查前已表明「假如我有瘜肉,你都不可以切」,結果最後真的有瘜肉,即使醫生勸告了逾10分鐘,婦人仍堅持不肯切除。 2年後大便出血 揭患大腸癌 醫生指,婦人大腸內有一個0.8厘米的腺瘤,於是告知她需要處理,因5至10年內有機會變成癌症,若不肯切除,亦建議她半年內亦一定要再來做第二次檢查,惟婦人未有理會。直至兩年後,該名婦人因大便出血而再次求醫,進行第二次大腸鏡檢查,結果證實患上大腸癌第三期。醫生表示婦人在短短兩年內惡化成大腸癌,並不無原因,因婦人當時目測瘜肉已有0.8厘米,而一般來說,大腸腺瘤超過1厘米以上便很危險,已經在變癌症的邊緣。 醫生揭常吃2類食物所致 醫生續指,婦人因信仰茹素10多年,一直都是吃很油膩的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