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轉一圈
- 有線新聞
- 2025年04月21日
世界轉一圈|墨西哥初創熱解塑膠變燃料 有科學家憂濫用科技「漂綠」
【有線新聞】回收塑膠並不容易,即使是普通的膠樽都須經過加工及嚴格分類處理,然而未經分類或特殊質料塑膠製品一般只能當成垃圾。 在墨西哥,有初創研發機器高溫密封加熱塑膠,分解成汽油、柴油及煤油等不同燃料,公司表示它們每周可以處理約1.5噸塑膠、生產約1,350公升燃料。使用熱解方法在無氧環境用超高溫加熱,令塑膠的長碳鏈聚合物裂解成包括燃料等較單純的碳氫化合物,加熱和冷卻過程約四小時。 整個過程利用丙烷加熱,當熱解過程開始,機器就會利用生產出來的燃料維持加熱狀態,降解過程的排放污染相對一般焚化塑膠低。機器能將塑膠分解成燃料等有用產品,如普及應用,塑膠廢棄物便不用再當作垃圾,更可成為燃料資源,公司未來期望擴大生產規模,處理更多塑膠廢物。 雖然機器有助解決塑膠污染,但有科學家擔心會變相鼓勵燃燒更多化石燃料,成為另一個污染源,甚至濫用科技為塑膠產業「漂綠」,誤導消費者,結果令塑膠生產變本加厲。
- 有線新聞
- 2025年04月14日
世界轉一圈|塵封近二千年 研究團隊用AI破解莎草紙卷軸秘密
【有線新聞】膠盒內其實是有超過二千年歷史的受損文獻卷軸,它所盛載的秘密近日終於揭開。 18世紀50年代位於羅馬赫庫蘭尼姆古城,一處相信是屬於凱撒大帝家族的豪華別墅遺址內,發現了一座莎草紙卷軸圖書館,當中存有1,800多卷的莎草紙卷軸。但公元79年的維蘇威火山爆發,令卷軸整體嚴重燒焦受損,要修復及解讀莎草紙上的內容極其複雜和棘手。 去年有幾位科技專家舉辦比賽,以現金獎勵破解卷軸內容的研究團隊,比賽目前已累計頒發15萬美元。重賞之下,近日終於有歷史性突破,研究人員結合X射線和人工智能,還原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收藏的3個卷軸內其中一張圖像,令塵封近二千年的古希臘文字得以重現。 研究團隊以環形粒子加速器的極強穿透性X射線掃描,生成卷軸的3D圖像再虛擬分割每一頁,利用人工智能分辨墨水痕跡,增強文字清晰度。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希臘藏品館長托特:「明顯這是希臘語,我看到一個詞是διατροπή,意思是厭惡。」 目前研究已辨識卷軸5%內容,通過暫時已知的單字,相信卷軸內容關於哲學。托特希望技術將來更普及,又相信遺址仍有大量寶藏未發掘,期待進一步的發現。
- 有線新聞
- 2025年04月07日
世界轉一圈|法國公司推帆船貨運 半個月橫越大西洋送貨 船長:為環保出力
【有線新聞】送貨求快,但速度亦是成本,除了訂貨的人要付多點錢,環境亦要付出代價。 法國有船公司反其道而行,利用帆船慢慢送貨橫越大西洋。鋁製帆船長度相當約半個足球場,可以承載350噸貨物,碳纖維桅杆掛着風帆,配備先進導航及機械化系統。在一年春秋兩季,運載巧克力及葡萄酒等到美國紐約售賣,之後轉到多米尼加共和國,運送人道物資與補給後再返回法國。 平均每小時11海里的船速一點都不快,但從紐約回去法國的半個月航程,亦與大型貨船差不多。船長喬丹表示帆船雖然裝有引擎,但只是用作進出及停泊港口,途中即使天氣惡劣,都堅持靠風力航行。他以往在貨船工作,目暏航運業帶來的海洋污染,所以希望為環保出力。 現時全球超過八成貨物透過貨櫃船運送,縱然相對空運環保,但超過10萬艘貨船排出的溫室氣體,仍佔了總量約3%。近年全球貨運量上升為節省開支,越來越多船公司正是探索清潔能源方案,好像在貨櫃船上安裝包括風力發電或節油系統,既可降低開支,亦可減少污染。 歐盟今年開始向大型貨船徵收排放費,並立法規定船隻使用低碳燃料,預計其他國家和地區亦可能陸續跟隨,可望推動全球進一步降碳減排。
- 有線新聞
- 2025年03月31日
世界轉一圈|團隊研發「微針膠囊」取代打針 胃內溶解病人更易吸收
【有線新聞】食一粒膠囊就等於打一枝針,相信對害怕打針的人而言,絕對是良方。 受到魷魚等頭足綱動物獨有的排墨方式啟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諾和諾德的研究人員共同研發一種「微針膠囊」,可將核糖核酸藥物、蛋白質藥物,包括胰島素或疫苗等,提供新的體內注射方式。 膠囊只有藍莓般大小,裝載1毫米長的微針,分別有自動觸發噴藥或由腸胃科專家以內窺鏡方式調控噴藥,又按腸胃狀況可縱向或橫向噴藥,分別在膠囊內以保持壓縮狀態的二氧化碳或彈簧作觸發機制。其中一種是在進入消化系統後暴露在濕度和酸性環境下溶解,藥物跟著噴射出來,直達黏膜下組織,除了能更準確地直達需要藥物的部位,亦能夠最大限度減低對表面皮膚組織的傷害。 如藥物要噴射至胃壁上,擁有平坦的底部和高圓頂的膠囊就可以縱向依附在表面,精準地將藥物發射至正確位置。當需要將藥物注射至食道或小腸等長管狀器官內,另一種管狀膠囊就可以平衡地由膠囊左右兩側。橫向噴射藥物膠囊由金屬和塑膠製成,噴射藥物後可自然排出體外。 研究令經常需要注射胰島素等藥物的病人能更輕易地服用或吸收藥物,即使在家中也可使用,不用再處理針筒等醫療廢物。
- 有線新聞
- 2025年03月24日
世界轉一圈|AI咖啡自動選豆 不輸人工調配
【有線新聞】配方咖啡由不同咖啡豆品種沖煮,每種都有獨特風味,如何令味道和諧融合很考功夫,原來AI人工智能也可以幫忙。 這一包配方咖啡叫作「AI-conic」,是芬蘭一間手工咖啡店的新產品,利用ChatGPT挑選咖啡豆調配。公司創辦人漢普夫指,當初便想用人人都可使用的AI系統,看看AI可調配甚麼新口味,結果經多輪盲測試飲,更發現AI新配方比烘豆師調配的更好飲,亦不需要調整。 AI新配方混合4款咖啡豆來自巴西、哥倫比亞、埃塞俄比亞及危地馬拉,較一般只混合兩、三款豆還多。漢普夫一開始都感到驚訝,不清楚為何AI會有這個選擇,因為配方加入越多不同咖啡豆,風味層次越難融合,但AI為配方提供了恰當的混合比例,還再用作設計包裝標籤及口味描述,近乎完成整個開發產品的過程。 AI咖啡在芬蘭「出生」事出有因,他們是全球人均喝咖啡最多的國家,每人每年消耗約12公斤咖啡豆。漢普夫表示,只要描述類型及味道,AI就能瞬間調配出好喝的新配方咖啡,未來調配咖啡將進一步善用科技。
- 有線新聞
- 2025年03月17日
世界轉一圈|美開發署援助津巴布韋農民種植耐旱作物 撤撥款或失糧食保障
【有線新聞】在津巴布韋一塊農田,格楚德正在採摘一批小辣椒幼苗,幼苗由當地美資農業機構介紹提供,一年多前開始種植,由於辣椒耐乾耐旱,不需要太多水份,可令格楚德有穩定收成。她種辣椒不是自己食用,而是賣給附近加工廠,分級後再出口美國,每次收成可令格楚德賺約400美元,即折合3,000多港元。 同好多農民一樣,格楚德本來一直種玉米自給自足,不過由於津巴布韋頻繁乾旱,加上氣候變遷加劇,種植玉米這些耗水植物變成賭博,收成難以保證。美國國際開發署早前推出計劃,向農民提供洋蔥、椰菜等不同種子,又獎勵農民種植出口,以維持基本生計。開發署又透過農業機構在當地設立社區花園,提供太陽能灌溉等高科技設備,農民不用人手打水,便可確保農作茁壯成長。 據聯合國統計,津巴布韋有近一半人欠缺基本糧食保障,此前一直接受開發署援助,美國新政府陸續暫停開發署的援助項目,津巴布韋農民日後如何解決糧食問題,仍有待解答。
- 有線新聞
- 2025年03月10日
世界轉一圈|研究揭千島群島火山近200年前曾強烈爆發 致北半球持續數十年降溫
【有線新聞】英國有大學研究解開近200年前一個不明火山爆發謎團,推斷是千島群島的火山,導致北半球持續數十年降溫。 612米高的扎瓦里茨基火山位於俄羅斯與日本有主權爭議的千島群島,此處杳無人煙,甚少有人記載相關火山活動。不過最近有研究論證,這個偏遠火山與1831年一場強烈爆發事故有關,並導致北半球持續數十年降溫,每年平均下降約攝氏1度,並造成農作物失收等。 蘇格蘭聖安德魯斯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學院的哈欽森博士,率領研究團隊解開謎團,檢驗格陵蘭的冰芯內自1831年起沉積的硫磺和火山灰等,發現硫礦沉積物較南極多逾6倍,推斷是來自北半球的火山爆發。研究人員最終發現,扎瓦里茨基的火山灰與冰芯樣本的化學數據吻合,推論1831年的不明爆發源頭,便是來自這個火山。 哈欽森認為追溯爆發源頭尤其重要,有助監察火山的大規模爆發風險,做好應對工作。
- 有線新聞
- 2025年03月03日
世界轉一圈|西伯利亞驚現神秘坑洞 附近植物燒焦、泥石碎片散落 科學家破解謎底
【有線新聞】這些大坑在西伯利亞西北部的亞馬爾半島及鄰近的格丹半島發現。 有些直徑長約20米、超過50米深,要游繩進入,附近部分植物有燒焦痕跡,周圍有泥石碎片散落。有研究排除隕石撞擊導致,並推斷是爆炸形成,擔心北極正出現根本性變化。 研究團隊發現大坑含有高濃度甲烷,認為與天然氣爆炸有關,推斷全球暖化引致冰雪融解後滲透永久凍土,當中包括以結冰鹽水組成的濕寒土,在滲透效應下吸入大量融冰的水分,結果令永久凍土膨脹破裂,地底固態甲烷水化合物亦分解,最終爆炸性釋放大量甲烷氣體並形成大坑。但這個過程並不涉及燃燒和化學反應,所以以往的研究指並未在爆發時看到光或燃燒物。 有永久凍土的專家對研究推論有保留,但亦認同氣候變化可能是推手,令大坑成為人類改變氣候的「瘡疤」和破壞地球的證據。
- 有線新聞
- 2025年02月24日
世界轉一圈|殘留物含母乳、血液、迷幻植物 古埃及貝斯杯用途之謎終揭開
【有線新聞】這個棕色陶瓷杯正面刻有古埃及神明貝斯的容貌,約4.5厘米高,有125毫升容量,用途一直未明。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考古學教授塔納西領導的研究團隊經過3年研究終揭開謎底。 貝斯杯不是獨一無二,有15個同款的杯存世。研究透過基因檢測證明可能有人飲用過,並以化學測試分析杯內殘留物,發現包括有酵母、混合植物、水果及多種調味劑,推測是一杯酒以及由母乳、黏液及血液組成的人體乳液。 其中驗出的植物是埃及藍睡蓮及駱駝蓬子,具有迷幻、麻醉及鎮靜作用,服用後會產生幻覺。又含有促進生育的植物,但過高劑量可引致流產。相傳古埃及有飲用「魔法水」的儀式,向神明祈求生育平安,塔納西相信正是飲下迷幻酒所致,古人誤認為是神明報夢,亦佐證相關儀式存在。 塔納西期望進一步分析其餘貝斯杯,有望揭示更多古埃及人的習俗。
- 有線新聞
- 2025年02月17日
世界轉一圈|用水管當「花灑頭」沖涼 柏林動物園亞洲象成「沐浴女王」
【有線新聞】亞洲象瑪麗堪稱是柏林動物園的沐浴女王,因為牠會利用軟身水喉當成「花灑頭」,先洗頭,再淋身。 研究人員有一日突然目睹類似這樣的畫面,再仔細看更發現瑪麗是有系統地洗澡。只洗頭和前半身並不夠乾淨,怎可以忽略背部,象鼻拿捏水喉較中間位置,令噴灑範圍更廣,用力後搖,有如套索,水到背清。研究更相信瑪麗是結合了水喉的彈性和噴水的拋物線,再作出此舉動,取決淋浴的身體部位。 園方強調完全沒有訓練瑪麗,不知道牠如何懂得自己用水喉淋浴,但不排除牠曾看過其他大象淋浴。研究人員又發現瑪麗其他偏好,包括慣用24毫米水喉,如果換了另一條13毫米水喉,瑪麗便寧願多用象鼻。 在柏林動物園土生土長、同樣是「淋浴高手」,甚至比瑪麗更純熟。安查爾還不知是有心戲弄或無心之失,用象鼻纏住水喉,干擾水流。研究人員於是用了多種方式驗證,包括放下兩條水喉,發現安查爾習慣拿起靠近自己的水喉。 另外又看到當瑪麗作出一些具侵犯性的舉動,往往安查爾便會與水喉有互動,雖未能確定當中的因果關係,但推斷安查爾對水喉的行為至少可能是有意識地干擾瑪麗淋浴,更發現其干擾隨時間變得純熟有效,他們又期望進一步研究野生大象後會有相關新發現。
- 有線新聞
- 2025年02月10日
世界轉一圈|全球最巨型珊瑚 全長32米、從太空中可看到 存活約300年
【有線新聞】全長32米、闊34米、高逾5米,這塊珊瑚比地球上最大生物藍鯨還要長。國家地理雜誌團隊在所羅門群島一帶進行海底考察期間,在群島南端12米深海底偶然發現這塊巨型珊瑚。 珊瑚表面啡色,凹凸不平,也有黃色、藍色、紅色斑點。有研究人員最初以為發現沉船,檢查衛星圖像發現珊瑚體積巨大,從太空中都可以看到,推算已經存活約300年。專家表示珊瑚群屬柱形雀屏珊瑚,由近十億個珊瑚蟲組成,與典型珊瑚群不一樣,今次發現的珊瑚由相同基因的珊瑚群體組成,猶如單一生物。 新發現令他們既喜亦憂,因為全球暖化導致海水升溫和變酸,許多海域的珊瑚白化死亡。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報告指,現時約44%溫暖水域珊瑚面臨滅絕威脅,較2008年的評估再增加。珊瑚科學家表示,新發現的最大珊瑚處於較深的水域,現時健康狀況良好,並受到自然環境保護,附近有淺海珊瑚則開始白化。
- 有線新聞
- 2025年02月03日
世界轉一圈|長臂猿屬「舞林高手」? 研究發現非亂跳、有動作編排
【有線新聞】越南的瀕危靈長類救援中心有一隻長臂猿舞姿獨特,有研究團隊就發現這是長臂猿常見的行為。 這隻黑冠長臂猿的跳舞天份只是冰山一角,牠的同胞中還不知有多少「舞林高手」。歐洲多個研究機構匯集生物、語言和文化等專家團隊,分析了多個動物園和動物中心,以影片記錄人工飼養黑冠長臂猿各種類似跳舞的動作,更探討其「編舞」的天賦。 研究不同的節奏和結構組合,即指牠們可能不是隨機「亂跳」,還有特定的節拍和動作組合,動作包括身體短暫僵硬,臀部、四肢和頭部有時會伴有節奏和重複動作。研究人員表示牠們通常會將左右或上下的動作編排為一組,每隻長臂猿的動作順序和複雜程度都有所不同。 長臂猿的舞蹈主要是用作求偶,但當牠們感到傷心時都有機會跳舞,人工飼養的長臂猿亦有更大機會向人類展現舞姿。研究團隊表示今次研究有一定難度,由於長臂猿的棲息地難以觀察,所以無法進行野外研究,但研究目前填補了人類對猿類溝通行為理解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