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勝利80年
- 有線新聞
- 2025年08月15日
松山戰役舊址得到良好保護 是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二戰戰場遺址之一
【有線新聞】松山戰役是中國遠征軍在滇西緬北戰役中的重要勝利,為反攻拉開序幕。戰場遺址在戰後得到良好保護,是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二戰戰場遺址之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位於雲南西部龍陵縣的滇緬公路,為盟軍對華援助的重要通道。在1944年,中國遠征軍為打通被日軍切斷的滇緬公路,決定對松山展開大規模反攻,奪回這個重要的戰略據點,但由於初時對日軍的防禦工事一無所知,導致遠征軍傷亡慘重。 松山戰役舊址講解員周山山:「到了後期的話就根據經驗來說的話,就利用了日軍的工事和掩體,以層層往上推進的這樣一個戰法來攻打松山,最後的話攻克了松山的主峰,就是我們身後的子高地,那攻克了最高峰子高地以後的話打其他的陣地,它有居高臨下的優勢在裡面,松山的話轉折點就是出現在這裡。」經統計,松山的戰壕遺跡長度接近13.2公里,當中只有約600米是由遠征軍挖掘。 經過長達95日奮戰,中國遠征軍最終以傷亡超過7,000人的代價全殲1,300多名日軍,松山戰役也是中國軍隊開始戰略反攻的重要標誌。遺址內的中國遠征軍雕塑群便是為紀念他們的英勇事蹟而修建,雕塑群由12個方陣組成,包括砲兵方陣、盟軍方陣等,其中21個小孩組成的娃娃兵方
- 有線新聞
- 2025年08月14日
九一八事變後 中共滿洲省委發表中國第一份抗日宣言 領導東北抗聯牽制日軍
【有線新聞】九一八事變後,中共滿洲省委不但首先發表中國第一份抗日宣言,更領導東北抗聯牽制日軍,為抗戰作出巨大貢獻。 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發生後,中共滿洲省委翌日便發表中國第一份抗日宣言,《九一九宣言》號召全國人民武裝起來,將日本帝國主義逐出中國,又派出200多名團員奔赴東北各地,組建由中共領導的抗日武裝支隊,後來發展成東北人民革命軍,再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在14年抗戰期間,一共殲敵逾17萬人,並牽制大批日軍,為抗戰勝利作出巨大貢獻。 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研究部主任周浩:「我們這支黨或者是中共滿洲省委領導的這支部隊,是在當時東北地區的抗日武裝裡面是起到核心作用、是起到一個中流砥柱的作用,可以說當時的東北老百姓看到了有這樣一支抗日武裝,在堅決頑強地跟日本侵略者作戰,所以說他們是看到了我們國家的希望、民族的希望。」 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英國、澳洲等先後對日宣戰,中國的抗戰路不再孤單。但在太平洋戰事初期,受「先歐後亞」戰略影響,盟軍節節敗退,日軍於是在瀋陽設立戰俘營,關押從太平洋戰場中俘虜的盟軍士兵。戰後獲保留下來的1號營房,曾收容300多名戰俘,8個人擠在一個床舖上,對
- 有線新聞
- 2025年08月13日
日本侵華期間在東北三省實施殘暴統治 抗戰老兵因父母被殺害 12歲毅然參軍
【有線新聞】日本侵華期間在東北三省實施殘暴統治,位於遼寧瀋陽的「九.一八」歷史博物館保存了大量日軍的罪證。有抗戰老兵表示,因父母被日軍殺害,年僅12歲便毅然參軍。 始建於1991年的「九.一八」歷史博物館,主體建築的外型有如一本巨大殘缺的座檯日曆,將時間定格在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當天,日本關東軍自行炸毀瀋陽柳條湖地區一段南滿鐵路,誣衊是中方所為,並以此為藉口發動侵略。在佔領東北三省後,日軍實施慘無人道的統治,包括日軍731部隊利用活人做實驗,又製作各式各樣的刑具殘害平民百姓,甚至以「通匪」等理由實施大屠殺。在1932年的平頂山慘案中,便有逾3,000名村民遭殺害。遼寧省委黨校黨史教研部主任李波:「日本在東北地區實行了14年的慘無人道的法西斯主義,給東北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既然是法西斯殖民統治,在政治上對東北人民的傷害是深刻的。」 1933年出生於黑龍江的楊化烽,年幼時親眼目睹父母被日軍殺害,淪為孤兒。後來東北抗聯成功消滅盤踞在他家鄉的日軍,因為感恩,年僅12歲的他便決定參軍。抗戰老兵楊化烽:「我天天跟著咱隊長就說『娃娃你跟我們怎麼不回家』,我說我沒家,你們給我父親母親
- 資訊節目
- 2025年08月11日
家國天下|抗戰勝利80年:抵抗遺忘
【有線新聞】二次大戰結束80年,不少戰爭遺下的問題仍沒完全得到解決,隨著親歷戰爭的老兵陸續離世,他們的後人亦擔心這段歷史或漸被淡忘,年輕一代甚或對這段歷史感到模糊。系列一連三集從中國的南到北,訴說烽煙散去後,一段段抗戰勝利背後的故事。 1931年日本軍國主義政府侵略中國東北三省,之後進攻沿海地區等城市,並在1941年12月8日入侵香港,駐港英軍及援軍在十八天的保衛戰後失守。在香港淪陷的3年8個月裡,本地居民組成的游擊隊港九獨立大隊繼續抗敵,由蔡國樑任大隊長,陳達明任政委,魯風任副大隊長,黃高陽任政治部主任,一群青年甚至孩童則擔當「小鬼隊」,傳遞情報。 抗日戰線從廣東到香港,參與抗戰如何成為老兵這80年來不可磨滅的記憶?他們的後人開展保育歷史、興建紀念館等工作,為何對抗遺忘?
- 有線新聞
- 2025年08月10日
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 北京天安門凌晨舉行首次綜合演練 約2.2萬人參加
【有線新聞】北京天安門地區凌晨進行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大會,第一次綜合演練約2.2萬人參加。 天安門地區星期六晚上至今日凌晨舉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第一次綜合演練,演練包括大會儀式流程達到預期目標。長安街一帶昨天傍晚起封路,商場暫停營業,王府井大街亦要清場,北京市有關方面感謝廣大市民群眾的理解支持。
- 有線新聞
- 2025年08月10日
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 北京天安門凌晨舉行首次綜合演練 長安街一帶封路、王府井大街清場
【有線新聞】北京天安門地區凌晨進行了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大會第一次綜合演練,約2.2萬人參加。長安街一帶昨天傍晚起封路,商場暫停營業,王府井大街亦要清場。 北京市核心的多條道路實施臨時交通管制,長安街一帶保安加強,有軍車在馬路行駛,多架大巴停泊在路邊。有公安在路口駐守,又舉牌通知車輛不能駛入,大批群眾在路邊停留。地鐵張貼通告,多個車站包括天安門東、天安門西、王府井及建國門等站都要關閉。長安街旁邊的北京飯店房間全部都拉下窗簾,外賣平台顯示無法提供服務。 連平日人來人往的著名景點王府井都要清場,商舖貼上封條,商場不准進入,通告稱要翌日才重開。有民眾和遊客稱來到才知道有封路。香港遊客陳先生:「聽說是閱兵,但我不知道是已經結束抑或將會舉行,他們說等等會清場。閱兵封路其他地方都是這樣,不要緊,可以到其他地方吃飯。」民眾:「(知道是甚麼綵排演練嗎?)我不知道,剛剛被轟出來,他們在那邊不讓進去。」公安要求聚集的民眾離開,架起圍欄不准進入。 北京市公安局日前發公告,星期六傍晚六時起因為有「專項活動」,天安門地區及相關道路要分時、分段採取臨時交通管理措施。
- 有線新聞
- 2025年08月10日
家國天下|平民組織東江縱隊抗日 助中美盟軍部署反攻 成抗戰勝利關鍵之一
【有線新聞】1938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在廣東東江流域一帶、由平民組織的游擊隊東江縱隊參與包括香港在內的華南抗戰。有研究這段歷史的部隊後人認為,當年東江縱隊的情報工作令中、美和盟軍更有效地部署反攻,成為抗戰勝利的關鍵之一。 原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大隊長蔡國樑兒子蔡建中:「最艱苦的時期,爸爸將他的部隊從百人擴大到千多人。當時我的叔叔擔任港九大隊情報幹事,我媽媽是文書。」 蔡建中的父親蔡國樑原本是香港一間罐頭廠的工人,抗日戰爭爆發,他父親加入廣東的游擊隊,之後擔任港九獨立大隊第一任大隊長。這支部隊原直屬於以廣東惠陽一帶為根據地的東江游擊隊,1938年中國共產黨於東江流域組織人民抗日游擊武裝力量,並在1943年於深圳大鵬土洋村這個教堂,公開宣布部隊屬中共領導,設立司令部、政治部等機關。 司令部舊址1997年進行修復,目前設為東江縱隊史迹展覽館,館內重現當年傳送情報的電台。包括香港在內的廣東一帶,均是當年東江縱隊和日軍對抗的戰區,當年不少青少年,甚至兒童加入「小鬼隊」,冒險在日軍巡邏的地方送信。 原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老游擊戰士聯誼會會員湛貴勝:「我聽到有那裡有聲音,以為是日本人,(把信件)強行
- 有線新聞
- 2025年07月27日
芷江抗戰勝利受降紀念館保存中美空軍指揮塔 還原「飛虎隊」部署情景
【有線新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湖南芷江侗族自治縣是中國戰區接受日方投降的地方,由於芷江地理位置優越,美國援華的「飛虎隊」亦曾經派駐當地,成為當年國民政府重要軍事基地。 經歷長期抗戰的中國,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六日之後當時國民政府在湖南芷江舉行「受降禮」,日本投降代表今井武夫就在這裏向中方代表蕭毅肅交出侵華日軍的兵力分布圖,並簽署備忘錄。莊重的佈置、簡單的桌椅,一一保存下來成為紀念抗戰的重要地。芷江人為了紀念抗戰勝利,建成這座紀念牌坊,「血」字造型象徵「和平來之不易」。 芷江當年作為戰略樞紐,攻守兼備,所以有「抗戰前線後方,抗戰後方前線」之稱,是當年國民政府重要軍事基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紀念館館長吳建宏:「它是一個臨界點,那也是說在這個地方建有盟軍的第二大機場,也就可以說它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空軍基地,也成為我們拱衛西南、保衛整個中國最重要的一個戰略屏障。」 由於中國空軍在抗戰初期損失慘重,時任美國飛行教官陳納德組織「美國志願援華航空隊」,並主力派駐芷江。由於P-40戰鬥機的鯊魚圖案被民眾誤認為是老虎,約定俗成就被稱為「飛虎隊」。這座是目前唯一保存的中美空軍指揮塔
- 有線新聞
- 2025年07月26日
長沙會戰意義非凡 岳麓山忠烈祠展覽介紹抗戰歷史
【有線新聞】長沙會戰是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和持續最久的戰役,其中一個重要戰場岳麓山,至今仍保留大量抗戰舊址,忠烈祠內更有展覽介紹抗戰歷史。 湖南長沙在抗日戰爭期間,既是交通樞紐,亦是工業基地,戰略地位舉足輕重,尤其在武漢淪陷後,長沙成為中國在西南地區唯一戰略屏障。在1939至1942年間,日軍先後三次對長沙發起進攻,均被擊退。第九戰區代理司令長官薛岳率領的軍隊,依靠岳麓山的炮兵陣地和防禦工事,以「天爐戰法」重創日軍,三次長沙會戰的勝利來之不易,但意義非凡。 長沙市委黨史研究室宣教處處長吉建良:「讓國際友人對我們中國的抗戰力量也刮目相看,中國不是那麽不堪一擊的,不是那種任人欺凌的,是敢於反抗,我們有血戰到底,不畏強暴的抗戰勇氣和決心。」 不過到1944年的第四次會戰,由於指揮失誤,長沙最終失守,但日軍亦付出沉重代價。長沙市委黨史研究室宣教處處長吉建良:「當時我們一個是有一些指揮方面的失誤,最終幾天之內長沙丟失了,很快戰線南推到了衡陽,我們又進行了堅強的衡陽保衛戰。衡陽保衛戰大家可能都聽說過,打得非常艱苦。」 湖南師範大學前身國立師範學院主校區就是位於長沙會戰戰場山腳,即使戰火頻繁仍堅持辦學
- 有線新聞
- 2025年07月24日
抗日戰爭山西武鄉縣為八路軍總部駐地之一 不但保存多處抗戰遺址 當年全縣有近十分一人參軍救國
【有線新聞】山西武鄉縣作為抗日戰爭期間其中一個八路軍總部駐地,不但保存了多處抗戰遺址,在當年全縣更有近十分一人參軍救國。 抗戰老兵李金水:「往前衝的時候,自己不幸身負重傷。在這個左腿(子彈)從前腿打進去,後頭打出來,穿了一個窟窿。當時我還沒有甚麼感覺,被我們連長發現的。」腿部上傷疤是李金水參加抗日戰爭的印記,1944年的中國,黃河以北大部分地區已淪陷,年僅17歲的他為救國,毅然投身八路軍,但當時的八路軍不但槍彈不足,甚至連果腹都成問題。 李金水:「我們吃的是高粱、黑豆、玉米,武鄉的石磨磨下來用行軍鍋煮,煮出來是黑紅黑紅。那都是十八九、二十來歲的人,就這麼拿上那洋瓷碗吃一碗半。你們說吃飽吃不飽,沒辦法怎麼辦,熱天時候燒野菜、吃野菜。」 李金水的家鄉武鄉縣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太行山革命的核心區域。八路軍總部先後5次進駐,在9個村莊駐紮長達536天,其中在王家峪村駐紮時間最長。這裏四面環山、位置隱蔽,總司令朱德、副參謀長左權等利用地理優勢,率領八路軍開展「敵後遊擊戰」。山西省委黨史研究院研究員郭秀翔:「因為它後面有大山,日本人佔的主要是交通線、佔的是縣城,但是在這個廣大的農村他沒有佔據,所
- 有線新聞
- 2025年07月03日
內地舉辦多場文藝活動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
【有線新聞】為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內地將舉辦多場文藝活動。 據國新辦記者會介紹,在9月3日抗戰勝利紀念日當晚,北京將舉行文藝晚會,由年輕一代的文藝工作者作為主力創作。8月至10月舉行舞台藝術表演,當局從全國遴選20個劇目,在北京各大劇場進行約40場演出。中國美術館及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亦有主題展覽,展出多件美術品、相片和文物。 至於廣電總局將製作多套抗戰主題節目,包括紀錄片、電視劇等,當中更首次製作「微短劇」,希望將抗戰題材的節目推廣給年輕觀眾。廣電總局副局長劉建國:「所以以微短劇與抗戰題材、紅色文化相結合,能用小而美的故事、深沉的情感,讓厚重的題材作品多元化、年輕化。所以這裏面我們也相信今年隨著微短劇的加入,會成為我們抗戰題材文藝創作中的一個亮點。」
- 有線新聞
- 2025年06月25日
河北抗戰遺址紀念抗日歷史 冉莊地道戰曾殲敵逾2,100人 話劇重演「雁翎隊」事跡
【有線新聞】今年是抗戰勝利80周年,河北是當年華北地區其中一個重要戰場,不少抗戰設施和文物在戰後都保存下來。 走進這條昏暗狹窄的通道,闊度只夠一個人通過,中途更不時出現陷阱,通道的深處便是指揮部、休息室等設施。這裏便是有「地下長城」之稱,位於河北保定的「冉莊地道戰遺址」繼續地道,在抗戰初期,為抵禦日軍,每家每戶都會開挖一些用於隱蔽的洞,後來這些洞不斷延長,並連接起來,逐漸形成長達16公里的「地道網」,游擊隊憑著「地道網」可攻可守的優勢,對敵作戰157次,殲敵逾2,100人,為冉莊贏得「地道戰模範村」的美譽,冉莊地道在戰後得到良好保護,不少設施都保留著戰時風貌,旁邊更建有紀念館,記錄當時犧牲的烈士姓名和事跡。河北冉莊地道戰遺址講解員王靜宇:「冉莊就從建國以來一直都在保護,一直都在接待遊客,所以就保存下來這些地道,包括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個村莊,這保持的都是三四十年代農村的舊貌,現在的新農村房子已經不是這種青磚的。」為了把地道隱藏,出入口都隱藏在不顯眼的平民設施裏,例如這間雜貨店的休息地方,地道出入口便隱藏在這張蓆下方。 與抗戰相關的重要地點,還有華北最大的淡水湖白洋淀。在抗戰期間,當地長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