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究揭11種「蟹敏感」致敏原 皇帝蟹獨含特異蛋白質 易誘發蕁麻疹、喉嚨腫脹
【有線新聞】中大醫學院研究發現有11種致敏原與「蟹敏感」相關,其中8種是首次發現,皇帝蟹更獨有特異性致敏源,建議有食物過敏的人盡量不要食蟹。
還有不夠兩個月便是蟹的當造季節,不少人都會看準時機品嚐。不過蟹是本港第二普遍的致敏源,會令貝類過敏患者出現皮膚痕癢、蕁麻疹、口唇、眼部腫脹等反應,嚴重更可能導致休克。
中大抽取六種常見蟹的蟹肉並分析64個蟹敏感確診個案,共發現11種相關的致敏原,有助提高食物敏感診斷準確性。研究結果已於過敏科國際醫學期刊發表,團隊亦發現皇帝蟹有一種特異性致敏原,能黏上炎症細胞引致過敏。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副研究員衛懿欣:「我們分析了究竟這是甚麼蛋白質,找到它叫MDH或中文是蘋果酸脫氫酶的一種蛋白質,而它在皇帝蟹裏和病人大概致敏率是40%。只有皇帝蟹的蛋白質可以令細胞產生炎症因子,其他蟹如青蟹、大閘蟹做不到重組蛋白。」
Mercy兩個月前首次進食數條生章魚腳和小量花蟹的蟹膏,在5至10分鐘後即出現咀唇腫脹、喉嚨阻塞等嚴重過敏反應,自此她出外用餐就特別小心。Mercy:「去餐廳吃飯時盡量問廚師用甚麼食材煮,就可以盡量避免進食有過敏反應的食物,或出門時盡量帶一些可以避免過敏或減輕過敏反應的藥,那就可以避免過敏情況。」團隊補充Mercy原本已對魚敏感,應盡量避免進食生的海產。
團隊提醒患有嚴重濕疹或海鮮過敏的人,首次吃蟹要小量進食,如果出現皮膚痕癢、喉嚨腫脹等情況,應立刻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