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通過築壩蓄洪和三代治沙人的努力 減少洪水災害 更提高灌溉面積
【有線新聞】黃河治理是中國從古至今的難題,位處黃河中上游的寧夏多年來通過築壩蓄洪和三代治沙人的努力,不但減少洪水災害,更提高了灌溉面積。
寧夏地處中國西北、黃河中上游,黃河流經寧夏397公里形成的銀川平原,素有「塞上江南」 的美譽。其中青銅峽黃河大峽谷是黃河上游最後一個峽谷,主河道的兩側分別是賀蘭山和牛首山兩座山脈。建在青銅峽上的青銅峽水利樞紐,主要有防洪、發電、灌溉及供水等作用,不但減少下游的洪水災害,還大幅提高了寧夏14條古渠的灌溉面積。
寧夏水利博物館館長陸超:「它從無壩引水變成有壩引水以後,就是成倍地增加了灌溉面積,從咱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的190多萬畝,直至我們現在有600多萬畝,就是引黃灌溉加上揚黃灌溉,總共有1,000多萬畝灌溉面積。」
作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控制流入黃河的泥沙量亦是治河的關鍵,當地在防沙治沙方面亦下足功夫。總面積達148萬畝的白芨灘原本有90%土地都是沙漠,經過三代治沙人的努力才得以改善。第一代治沙人重點研究適合在沙漠生長的植物,第二代治沙人則研究出草方格固沙技術,選用長度60厘米以上的乾稻草插入沙地最少15厘米深,沙上亦需要保留最少20厘米,形成一個個1平方米的草方格,可以將沙固定之餘亦可以提高植物存活率,同時降低帶動沙塵的風力,該項技術亦一直沿用至今。
到第三代治沙人,在吸收前人經驗後,每年大規模地治沙造林,目前白芨灘沙漠地區基本上已完成治理。這裡留有約2萬畝對照區,沒有造林治沙,定期舉辦科研活動,讓不同人過來學習治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