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消息:私人重建項目地積比最多增兩成
【有線新聞】房屋土地方面,李家超強調要掌握供應主導權,透過精簡審批程序、行政流程及改善市區重建措施等,加快私樓造地建屋時間。
政府推算未來十年私人房屋需求12.6萬個單位,將準備約2600公頃熟地供應。行政長官李家超:「土地儲備就如銀行存款需時可用,閒時則存,我們會持續造地並掌握土地供應主導權。」
為了加快推動市區重建,政府提出三項措施,包括容許重建項目未用盡的地積比率跨區轉移到其他或新發展區,增加重建誘因;在古洞北及粉嶺北新發展區預留三幅土地,作為市建局「樓換樓」替代單位;針對七個指定地區,試行增加私人重建項目地積比率,並容許新增的地積比轉至北都等地使用或抵銷地價。
政府消息人士指,私人重建項目地積比最多增兩成,金額會由地政總署按當時地價評定。香港測量師學會認同措施方向正確,但要觀察發展商短期會否因而加快併購步伐。
香港測量師學會土地政策小組主席劉振江:「現時收購舊樓成本非常重,即使現時可以使用法例,即是強化條例去做併樓或上法庭的程序,時間仍然比較長。現時息口仍在略為較高的水平,可能要待樓市氣氛好轉。」
此外,政府今年將展開新一輪研究,將部分工業用地改劃作住宅、商貿等用途,明年內提出建議,包括活化工廈計劃未來路向,以釋放市區工業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