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戰役舊址得到良好保護 是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二戰戰場遺址之一
【有線新聞】松山戰役是中國遠征軍在滇西緬北戰役中的重要勝利,為反攻拉開序幕。戰場遺址在戰後得到良好保護,是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二戰戰場遺址之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位於雲南西部龍陵縣的滇緬公路,為盟軍對華援助的重要通道。在1944年,中國遠征軍為打通被日軍切斷的滇緬公路,決定對松山展開大規模反攻,奪回這個重要的戰略據點,但由於初時對日軍的防禦工事一無所知,導致遠征軍傷亡慘重。
松山戰役舊址講解員周山山:「到了後期的話就根據經驗來說的話,就利用了日軍的工事和掩體,以層層往上推進的這樣一個戰法來攻打松山,最後的話攻克了松山的主峰,就是我們身後的子高地,那攻克了最高峰子高地以後的話打其他的陣地,它有居高臨下的優勢在裡面,松山的話轉折點就是出現在這裡。」經統計,松山的戰壕遺跡長度接近13.2公里,當中只有約600米是由遠征軍挖掘。
經過長達95日奮戰,中國遠征軍最終以傷亡超過7,000人的代價全殲1,300多名日軍,松山戰役也是中國軍隊開始戰略反攻的重要標誌。遺址內的中國遠征軍雕塑群便是為紀念他們的英勇事蹟而修建,雕塑群由12個方陣組成,包括砲兵方陣、盟軍方陣等,其中21個小孩組成的娃娃兵方陣大部分為戰士孤兒,為軍隊做跑腿送信等工作。
這棵黃葛榕樹經受過松山戰役的洗禮,樹身布滿彈痕仍然屹立不倒,象徵中華民族頑強的不屈的精神。
連接怒江兩岸的惠通橋當年是滇緬公路的重要節點,在抗戰時期,大量抗戰援華物資經由這條橋運到國內,但在1942年5月,為阻截日軍進攻步伐,中國守軍果斷炸毀惠通橋,到1944年反攻期間,遠征軍僅用18天便完成搶修,為反攻松山、收復龍陵提供關鍵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