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天下|從雕版到香港字:印刷術的文化傳承與創新
【有線新聞】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從雕版到木活字,再到獨特的「香港字」,不僅是推動技術進步,更承載了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古老的雕版印刷開啟知識傳播的篇章,木活字印刷帶來靈活與效率,而西式鉛活字的引入掀起中文印刷的產業革命。當代印藝項目總監翁秀梅:「有用棕櫚做的刷,還有拿來刷墨,還有印刷用的。雕版木刻是用墨汁,我們寫書法的墨汁作為一個顏料來做,最重要有一塊已經雕刻好的版,然後挑走空白的空間,於是刷墨,然後鋪放紙張印刷,就可以印刷出來。」
木活字好像文字拼圖一樣,挑選字粒後就可以靈活排版,省去繁瑣的雕版工序,這項技術大幅提升效率,還為後來的印刷術開闢新出路。翁秀梅:「其實跟木版雕的工序一樣,但它不同的就是它會把字一顆一顆的割出來,他們的名稱就不是木活字,稱為『木子』。」
隨著西方文化傳入,西式鉛活字印刷術來到中國帶來更高的質量與效率。翁秀梅:「第一它是規範化、規格化,適合20世紀或工業革命後一個在社會上對於資訊文化、大量資訊的印製及傳播需求。它快,規格化、標準化之後出來後會有一個標準,有一個美學的標準,大家都會認同得到。」
在眾多鉛活字字體裡,「香港字」的字體就最具特色,這種字體融合行書、草書與篆書的筆意,兼具美學與實用性,可以說是印刷史上的瑰寶。翁秀梅:「事實上它是明體字,現代明體字的祖先。它亦都追溯到明體字如何出現,這套字亦都透過中華印務總局那群華商賣至世界各地有華人的地方,作為一個溝通以及聯繫族群的一個媒介工具。」
從雕版到木活字再到「香港字」,中國印刷術的每一步都承載了文化傳承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