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勝利80周年|長春「中日友好樓」見證戰後親情 日本遺孤養父母後代盼和平友好
【有線新聞】吉林長春市有座公寓是由日本企業家出資興建,專為戰後收養日本孤兒的中國養父母提供晚年的安居之所。隨著這批養父母陸續離開人世,他們的後代都希望社會珍惜得來不易的和平,推進中日友好。
中國養父母後代趙喜貴:「回國之前,我們全家照。上日本回來帶的衣服啥的都是我姊的,彩電、冰箱、一切,電話、從這裡到外的衣服。像我媽的、我的,都是那時候的日本貨。」趙喜貴口中的姊姊,是他母親戰後收養的一個日本女孩。1988年日籍姊姊回日本與家人團聚,之後每兩年也會來中國探望他們一家。
1991年他跟母親搬入「中日友好樓」,成為這裡首批住客,居於這裡的都是日本遺孤的中國養父母及後代,他們也有住屋和經濟困難。趙喜貴:「那年代條件不好,就這一個兒女,還給他含辛茹苦,就送回日本。就自個兒孤苦伶仃的,若沒老伴活下去就剩一個。」
「中日友好樓」樓高三層,是在當地市政府支持下、由一位日本企業家出資興建,張凡的父親張洪恩當年也參與籌劃項目。張凡:「這個當時在中國水平就是比較高,你看比我們的樓梯要寬一點,要考慮老年人或旁邊有人攙扶走方便。樓梯踏步的高度,高度也比我們矮,所以這個樓非常適合老年人住。」當年這裡最多29戶養父母居住,他們經常聚在一起,閒話家常。
居於這座樓的最後一位中國養母已於新冠疫情期間過世,現時這裡的住戶部分是養父母的後代,他們認為這座建築是中日友好的象徵。張凡:「他們對中國進行侵略,對中國做出了很多罪惡的事,這個事我們也是很憤慨的。這些是屬於民間友好,我考慮是這樣。回去的遺孤,總的來說對中國他還應該是感恩。」
孟慶國相信,他已經離世的父親是日本遺孤,他至今仍然為父親尋找日本的親人。孟慶國:「給厚生省也寫過信,但是回信的時候也寫了『我們只負責(遺孤)一代,(遺孤)二代是我們不負責。』但是我是沒放棄,我有一點希望我都得繼續找下去。」他亦曾經去山東,甚至日本追尋父親的身世,認為每次尋根都能回望和銘記這段二戰後的跨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