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病逝 享年103歲
【有線新聞】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在北京病逝、享年103歲,他在粒子物理及場論等領域取得重大成就,且畢生推動中國科研發展,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物理學家之一。
楊振寧13歲時在圖書館看到《神秘的宇宙》一書,自此對奇妙宇宙世界著迷,更向父母立志要拿諾貝爾獎。他在清華大學取得物理系碩士學位後獲獎學金赴美留學,與美國物理學家米爾斯提出「楊-米爾斯規範場論」,奠定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基礎。
他後來更挑戰當時主流的宇稱守恆原理,這個原理已在萬有引力、電磁力和強力交互作用相繼得到引證,指系統經過鏡像變換後,運動規律不變、只是左右相反,例如時鐘從順時針變成逆時針,更有學者形容「上帝不會是弱的左撇子」,期望為自然界的完美對稱性尋找信念基礎。楊振寧則打破此觀念,1956年聯同已故物理學家李政道提出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理論,兩人翌年因此雙雙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最早奪得諾貝爾獎的華人,但他們先後因論文署名及領取諾貝爾獎的次序方面不和,即使到了晚年仍未能冰釋前嫌。
楊振寧:「我雖然在美國住了多年,可是就像我的一個朋友所講的:『楊振寧,你血管所流著的是你父親的血液,是中華文化的血液』。」他提出中國應重視基礎科學研究,得到時任總理周恩來高度重視,後來為促進中美邦交正常化,更組織成立全美華人協會並擔任會長。1986年應邀擔任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此後經常訪問香港,對本港科學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曾擔任邵逸夫獎評審會主席。
學術成就矚目,個人生活也受關注,2004年82歲的他,與當時28歲的翻譯系碩士生翁帆結婚,他稱知道這段忘年戀會引起外界熱議,所以心理上早有準備。回顧自己一生,他則比喻為「一個圓」,從清華園出發,歷經了世界舞台,最終歸根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