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9成 去年促成首宗碳減排量交易項目
【有線新聞】內地近年積極推動垃圾分類,廈門是全國首批試點城市之一,目前資源化利用率達到九成,近年更促成全國首宗垃圾分類碳減排量交易項目。
廈門是全國8個首批垃圾分類試點城市之一,9年前全面啟動相關工作,為了加強回收,當局第一步先避免可回收物與一般垃圾混裝,於是推出「桶車直運」。垃圾車會分開為不同顔色,將垃圾直接送往各自的處理基地。
3年前亦建成全國首個低價值回收物分揀中心,塑膠、發泡膠、玻璃、紡織物等會在這經過處理去除雜質,再通過紅外線智能系統識別進行精細化分類,準確率達到95%以上。不少再生原料被製成新物品例如牛皮袋、衣服等出口到德國、日本等地。
廈門低值可回收物分揀中心負責人江鳳:「我們這個分揀中心的運行已經實現了一年三萬噸的處理能力。」
為了推動減排,近年市面出現不少碳排放交易產品,廈門的金安社區去年將垃圾分類產生的10,168噸減排量,上線轉為交易項目為全國首宗。廈門金安社區黨委書記陳惠萍:「根本就沒法想像垃圾分類還能夠形成,我們可以上市的碳資產,大家也都很開心第一次收到這沉甸甸的7萬多元的收入。」
實施垃圾分類後,當地一般垃圾數量大減,社區垃圾站由3.6萬個大減至5千個。有垃圾站改造為公益館讓市民回收舊衣物、牛奶盒等垃圾再兌換為日用品,目前廈門的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90%左右,無害化處理亦達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