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醫學院首創AI模型揀「靚精子」 準確度逾九成六 助提升人工受孕成功率
【有線新聞】不孕不育症影響育齡夫婦的生育計劃,港大醫學院首創人工智能模型,更準確辨識具受精能力的精子,提升輔助生殖治療的成功率。
根據統計,每六對夫婦就有一對面對不孕不育問題,當中兩成至七成病例是由男性導致。不少夫婦都會接受生育輔助治療,但懷孕成功率只有三至五成。現時,輔助治療前的精液分析是靠實驗室人員在顯微鏡下評估精子型態特徵以進行挑選,會有耗時、主觀等局限。
港大醫學院研究團隊以卵子選擇精子結合的生理機制為基礎,建立自動化人工智能模型。從精子圖片中識別具備與卵子透明帶結合能力的精子,透過深度學習技術,分析超過逾一千將精子影像,準確度逾九成六。找出適合的精子就可望降低受精失敗的風險,以及縮短受孕的時間。有關研究已刊登在《國際婦產科期刊》。
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婦產科學系副教授趙志昂:「我們很明白一對不孕不育的夫婦,他們可能要經過很多輪、很多輔助生育的週期,中間每一次週期的失敗都會為他們帶來很大的頹喪感和壓力,我們希望用我們這個人工智能模型可以幫助到他們減少他們的週期數。」
港大醫學院又會與港大工程系團隊合作,希望結合人工智能模型與單精子注射治療,挑選更高質素的精子打入卵子。醫學院並會與瑪麗醫院、廣華醫院以及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生殖中心合作,作為臨床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