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港人有失眠徵狀 青山醫院推認知行為治療 助「不藥而癒」
【有線新聞】香港每兩個人就有一個有失眠徵狀,青山醫院透過認知行為治療為病人調整睡眠習慣,失眠如何可以「不藥而癒」?
失眠患者阿玉:「當你無法入睡,第二日早上自然會累,日間就能入睡,但因為有日光,睡眠質素很差。」失眠患者阿穎:「一到差不多要睡覺時間,就會怪責自己,覺得為何我睡不着。」
日夜顛倒、逼自己瞓,除了是失眠苦況,其實都是持續失眠原因。青山醫院臨床心理學家張嬋玲:「以為上床便可以早點睡,就算睡不着也感覺多些時間睡,但他不知道其實正是這些習慣令他更加難入睡。」
衞生署調查顯示,香港每兩個人就有一個有失眠徵狀,百分之6的人更嚴重到患上失眠症。情緒病是其中一個觸發原因,阿玉及阿穎本身有焦慮及抑鬱症,但無論食藥抑或接受輔導都解決不到失眠問題。
直至參加了「有覺好瞓」治療小組,由心理學家「處方」睡覺時間,透過認知行為治療,尋找專屬的生理時鐘,第一步就是記錄作息。張嬋玲:「何時上床、何時入睡、中間睡了多久、醒了多少次、最後醒來甚麼時間、何時離開睡床。就會知道他的基本睡覺模式,應該何時上床睡覺、何時起身,透過限制睡覺時間改善失眠情況。」
心理學家稱睡多久、甚麼時間睡,每個人都不同,只有減少焦慮才可以避免失眠惡性循環。張嬋玲:「如果本身毋須睡八小時,又要逼自己睡八小時,很多時就因而導致失眠。有人真的睡五小時就夠,那就睡五小時,健康及睡覺就是要找適合時間。」她又稱要配合一系列睡眠習慣,包括不應該臥床等睡覺,避免「床」與「清醒」掛上關係。
青山醫院2022年起為院內病人提供這項睡眠治療,至今服務340人次,參加者的睡眠效率得到大幅改善,平均臥床而又入睡的時間由七成四升至逾八成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