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 i-Cable
- 2022年12月01日
北韓勞動黨本月底將召開第八屆六中全會
【有線新聞】北韓勞動黨本月底召開第八屆六中全會。 朝中社報道,金正恩昨日主持勞動黨中央委員會政治局會議,會上一致通過本月下旬召開今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金正恩指今年對內對外是前所未有的逆境,但在黨中央正確堅定的領導下,國家革新迎來新局面,又指適逢明年是北韓建國75周年,應當更加積極地制定新年度主要政策執行計劃。韓聯社預料會上將提出未來一年對美韓政策方針,亦可能公布研發新彈道導彈,甚至是核試等計劃。
- i-Cable
- 2022年12月01日
江澤民逝世︱聯合國安理會全體起立默哀 古特雷斯:中國加入世貿是標誌性成就
【有線新聞】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對前國家主席江澤民逝世,表示深切悲痛。 古特雷斯表示江澤民任內堅定不移地倡導國際參與中國取得的巨大經濟進步,以及中國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他的標誌性成就,古特雷斯提到自己擔任葡萄牙總理期間與江澤民合作,確保澳門主權順利移交中國,代表聯合國向江澤民的家人、中國政府和人民致以誠摯慰問。 聯合國安理會開會前全體先起立默哀,中國副代表耿爽稱將向中國政府、全體人民,還有江澤民的遺屬轉達各國哀悼和慰問,又指江澤民生前對推動中國與全球合作有傑出貢獻,愛爾蘭、挪威、俄羅斯、阿爾巴尼亞、墨西哥及阿聯酋各自發言時再次致哀,美國、英國及印度則未有另作補充。
- i-Cable
- 2022年12月01日
江澤民逝世|普京形容是俄羅斯好友 岸田文雄讚揚推進改革開放
【有線新聞】多國就江澤民逝世致哀。 俄羅斯總統普京形容江澤民是俄羅斯的好友,對兩國關係作出無價貢獻,將永遠銘記這位權威政治家及出色人物。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則表示由衷哀悼,讚揚江澤民推進改革開放政策,對中國發展作出貢獻。1998年落實中方元首首次正式訪日,為推進日中關係帶來重要成果。
- i-Cable
- 2022年12月01日
伊斯蘭國公布領袖哈桑於戰鬥中死亡 已選出繼任人
【有線新聞】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公布,領袖哈桑於戰鬥中死亡,並已選出繼任人。 伊斯蘭國發言人指,哈桑是與「真主的敵人」作戰時陣亡,同時宣布新領袖為「經驗豐富的聖戰士」侯賽因,無透露身份背景詳情。美軍發聲明透露,哈桑是在10月中於敘利亞西南部遭當地反對派部隊擊斃,美軍無參與行動,這次亦是伊斯蘭國不足一年內再有領袖被擊殺身亡。今年2月,當時組織領袖庫雷希,在敘利亞遭美軍擊斃。
- i-Cable
- 2022年12月01日
傑弗里斯獲選為美國眾議院民主黨領袖
【有線新聞】美國紐約州眾議員傑弗里斯獲選為眾議院民主黨領袖,接替下月卸任的佩洛西,將會是國會首位非裔黨團領袖。 眾議院民主黨黨團舉行閉門會議,一致通過由傑弗里斯出任眾議院少數黨領袖。傑弗里斯指盡可能與共和黨人合作,但也會在必要時反擊極端主義。至於民主黨黨鞭,將由馬薩諸塞州眾議員克拉克出任,而加州眾議員阿吉拉爾將擔任黨團會議主席,這頭三號人物均不過60歲。佩洛西發聲明恭賀傑弗里斯,稱新一代領袖反映出美國的活力及多樣性。
- i-Cable
- 2022年11月30日
烏克蘭駐馬德里大使館接郵件炸彈職員受輕傷
【有線新聞】烏克蘭駐馬德里大使館收到郵件炸彈,一名職員受傷。 警方封鎖大使館周邊調查,據報調派了拆彈專家到場。職員打開郵件時爆炸,右手無名指受傷,自行求醫。烏克蘭外長庫列巴下令所有駐外使館加強保安,敦促西班牙採取緊急措施應對及調查,強調任何幕後黑手都無法恐嚇烏克蘭阻止反擊俄羅斯。西班牙警方表示正聯同法證及情報人員等調查。
- i-Cable
- 2022年11月30日
北約秘書長稱成員國需減少依賴中國
【有線新聞】北約外長會議結束。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指會上談及中國對成員國利益、價值觀及安全構成挑戰,強調會繼續與中國合作,但必須避免依賴。另外有報道指,北約在早前的會議首次專門討論台灣問題。 斯托爾滕貝格指不認為中國是對手,會在符合利益的情況下,繼續與中國交流,尤其是傳達反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立場。 但成員國必須意識到要在供應鏈、科技及基礎建設上對中國的依賴,減少弱點及管理風險,並加強與印太地區夥伴合作。 斯托爾滕貝格說:「今天外長們考慮到中國雄心勃勃的軍事發展、技術進步,以及日益增長的網絡和混合活動。俄烏戰爭表明我們對俄羅斯天然氣的危險依賴,這也應該引導我們評估對其他獨裁政權的依賴,尤其是中國。」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亦表示,北約關注中國散布虛假訊息、快速且不透明的軍事建設,包括與俄羅斯合作,強調致力與中國保持建設性對話,不希望引起冷戰。 另一方面,《金融時報》引述知情人士指,北約主要政治決策機構北大西洋理事會,今年9月曾首度開會專門討論台灣。消息人士指北約應不會直接介入台海危機或戰爭,但討論了在此情況下北約的角色,還有對歐洲和大西洋產生的各種影響,以及如何讓北京意識到任何軍事行動的潛在後
- i-Cable
- 2022年11月30日
日美藥廠合研認知障礙症新藥 改造抗體助緩大腦退化 副作用涉輕微腦出血
【有線新聞】由日本和美國藥廠合作研發針對認知障礙症的新藥,發表臨床測試報告顯示,新藥有助減慢認知退化,但有參與測試的病人死亡,令新藥的安全性備受關注。 認知障礙症不是正常老化,而是腦細胞因為病變急劇減少,令患者逐漸喪失認知能力,包括記憶、語言、計算和決策能力等。這個病暫時無法根治,大腦的退化不能逆轉,只能拖延。 最新進展來自日本衛采和美國渤健共同研發的新藥,針對認知障礙症之中最常見的阿茲海默症。近日正式發表第三期臨床測試的完整報告,近1,800個病人參與和安慰劑組別相比,獲處方新藥的病人認知退化速度減慢近三成,新藥的關鍵成分是一種經過改造的抗體,可以指揮免疫細胞攻擊大腦積聚的澱粉樣蛋白,是首次有藥物明顯減慢大腦退化。 至於副作用,有一成三病人出現輕微腦出血,但比較受爭議的是至今有兩位服用過新藥的病人死亡,但兩人本身也因為其他病正在服用薄血藥,衛采表示不應該將其死亡歸咎於新藥。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正加快審批這款新藥,最快明年1月有結果。
- i-Cable
- 2022年11月30日
印美於中印邊境高海拔山區進行聯合軍演
【有線新聞】印度與美國於鄰近中印邊境山區舉行聯合軍事演習。 兩軍士兵從直升機游繩而下模擬執行搜救行動,攻入建築物制服武裝分子,印度國防部指這次演習側重於監視、崎嶇地形作戰等技能,又用訓練過的老鷹截擊無人機,本年度代號「準備戰爭」的演習於印度北部高海拔山區舉行,距離中印實質控制線約100公里。中印兩軍2020年曾在班公湖附近衝突,造成士兵死傷。美國有智庫分析近月拍攝的衛星圖片,指解放軍於班公湖附近新建一座軍事基地,有雷達站和橋樑,顯示有意長期於當地駐軍。
- i-Cable
- 2022年11月30日
美國發表中國軍力年度報告 料2035年中國將擁1,500核彈
【有線新聞】美國國防部發表中國軍力年度報告,預計中國在2035年前會擁有1,500枚核彈,比現時多約三倍。報告亦提及台灣問題,列舉解放軍可能採取的軍事行動。 美國國防部發表《中國軍力報告》,指中共在過去一年經常以解放軍作為治國工具,推動國家策略及在全球的野心,並在印太地區採取越來越危險,脅迫及進取的行動。 報告指中國過去一年135次試射彈道導彈,除去俄烏衝突,比其他國家的總和還要多,又估計中國現時有約400枚核彈,比兩年前多一倍。若以現時速度發展下去,估計到2035年中國將有1,500枚核彈。 美國國防部發言人賴德:「面對的挑戰是數量越發大增,越發令人擔心地區會越發不穩。因此我們絕對希望從確保地區、全球穩定的角度來看,要保持開放溝通令事態透明,讓我們明白背後的意圖。」 報告指出中國軍方繼續研發太空武器,將推動相關技術,為地區軍事衝突中阻止外部干預的其中一個方法。 報告亦有談及台灣問題,指中方可能會繼續增加軍事壓力,並在外交、資訊及經濟等方面施壓,企圖迫令兩岸統一。同時列舉解放軍可能採取的軍事行動,由海空封鎖至全面的海空侵略,以控制及侵佔部分外島或整個台灣。
- i-Cable
- 2022年11月30日
澳洲眾議院通過譴責前總理莫里森秘密兼任公職
【有線新聞】澳洲眾議院通過譴責前總理莫里森,疫情期間秘密任命自己額外5項公職。莫里森批評是現屆政府對他的政治恐嚇。 莫里森說:「議長先生,我不打算屈服於現政府的政治恐嚇,利用這議會的人數優勢,向他們的政敵報復。」眾議院以86票贊成、50票反對,通過對莫里森的譴責動議,是澳洲首次通過譴責前總理,但決議只有象徵意義,無附帶其他罰則。莫里森再次解釋自己兼任5個部長職位,是因為當時正經歷多方面極嚴峻的挑戰,不認為是濫權,但他為沒對外披露而受冒犯的人致歉。現任總理阿爾巴內塞則指,莫里森欠國民一個道歉。
- i-Cable
- 2022年11月30日
美國哈佛大學學生示威 聲援內地抗議防控措施
【有線新聞】美國紐約及哈佛大學都有示威,聲援內地民眾抗議防控措施。白宮表示,不希望有示威者受到身體傷害或恐嚇,加拿大總理杜魯多亦指中國民眾應有示威權利。 在馬薩諸塞州的哈佛大學數十人在約翰哈佛雕像前集會聲援內地示威,分別以中、英文高叫口號,並獻花悼念新疆烏魯木齊被指因當局過度防疫死於大廈火警的10名死者。示威者大部分是哈佛學生,有相信是內地留學生戴上口罩或用白紙等遮面,稱擔心一旦被認出會影響在內地的家人。紐約及芝加哥的中國總領事館附近亦分別有數百人集會示威,要求保障中國民眾權利及結束清零政策。 內地多個城市日前爆發不滿封控措施的示威後,北京朝陽區及上海周二繼續有大批警力駐守,外電報道,有警員檢查民眾的手機有否安裝外國通訊程式或防火牆。 多國關注內地示威,美國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柯比連續兩天回應,稱不希望看到有示威者受到身體傷害、恐嚇或脅迫,美方會繼續支持用和平方式抗議。加拿大總理杜魯多稱,中國民眾應有權表達意見和示威,加方會密切留意事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