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通識
- NMT Editor
- 2023年09月21日
學者走訪亞馬遜部落 揭改變貧瘠土壤之謎 全靠祖傳土炮黑土
【有線新聞】亞馬遜地區除了樹林,還有一種神秘的黑色泥土。最近有研究提出新證據,認為這種「亞馬遜黑土」是當地土著為了耕種而創造的人工土壤。 一望無際的雨林很易令人以為亞馬遜盆地的泥土相當肥沃。不過實情是相反,對於人類來說,這裏的土地非常貧瘠,泥土酸度太高,養分亦偏低,不適宜耕種。 但人類總有辦法改造自然條件,過去考古學家於亞馬遜村落的地底發現過不少神秘的黑色泥土,明顯比一般泥土肥沃,有數百甚至數千年歷史,只是一直搞不清這些「黑土」是否刻意製造。 麻省理工及佛羅里達大學的學者合力提出新的證據,透過走訪多個亞馬遜村落。學者發現當地土著有不少傳統,例如將廚餘集中掩埋,又會將生火剩下的灰燼及木炭混入泥土裏面。學者又發現廚餘及灰炭的位置,和過去掘出黑土的模式一致,也是以居住地為中心呈圓形一堆堆分布,所以學者推斷黑土是亞馬遜土著的祖先刻意改造泥土的產物,令泥土變得肥沃。而黑色是來自灰炭,全靠這些黑色泥土,土著可以種植玉米、木薯、南瓜等,在這片土地生存及繁衍。
- NMT Author
- 2023年09月20日
Toyota開發「AI動作模型」系統 機械人睇片學打蛋、揭書 毋須專人花時間寫程式
【有線新聞】日本豐田公司的研究所展示最新的機械人學習技術,透過人工智能分析真人示範,機械人只需要半日就可以學懂人類各種動作。 打發雞蛋、削薯仔皮、翻書,以往要機械人學懂這些動作,必須由專人編寫程式,需要大量的時間及編程知識。但是正如ChatGPT的出現令人工智能明白人類的語言,大大降低了AI的應用門檻,機械人世界近日也有類似的突破,今次AI明白的,是人類的動作。 豐田於美國設立的研究所聯同麻省理工及哥倫比亞大學開發了一套機械人學習系統,例如想機械人學會發蛋,先用這款遙控設備,直接控制機械臂示範一次,這個階段AI純粹負責觀察。然後AI只要一晚時間反覆分析及學習示範的數據,就能夠掌握動作的重點及目標,到翌日不需要人類介入,AI可以控制機械臂全自動做一次,真正明白及學會發蛋。 研究人員以這種方法教曉AI明白60種動作,過程不需要涉及編寫程式,如果ChatGPT是建立「語言模型」,這套系統相當於建立「動作模型」,大大降低應用機械人的門檻,將來人人也可以根據自己需要,調教家中的AI機械人成為自己日常生活的助手。
- NMT Editor
- 2023年09月19日
NASA帕克探測器飛越日冕 近距離觀測抛射大爆發 認證星塵可被吹開千萬公里
【有線新聞】美國太空總署的帕克太陽探測器,近距離經歷了一次強烈的日冕噴發,目擊星際塵埃被吹開一千萬公里。除了收集到數據,更驗證了一個20年前的理論。 太陽風暴的源頭是太陽表面局部的磁場爆發,稱為「日冕物質拋射」。為了近距離觀測這類現象,美國太空總署於2018年發射帕克太陽探測器,同年進入環繞太陽的軌道。現時它比水星更加近太陽,距離最近的時候,只有水星與太陽平均距離的四分之一,是人類至今最近太陽的探測器。 就在這個距離,帕克探測器捕捉到一次規模龐大的日冕物質拋射。身歷其中的探測器不只記錄整個過程,更觀測到一個新現象,印證了20年前一個理論。宇宙中彌漫不少星際塵埃,當日冕拋射衝向宇宙,理應會吹散附近的塵埃。今次帕克探測器首次目擊這個過程,畫面中的白色光點就是星際塵埃,日冕拋射發生的時候,的確將塵埃一起向外推,足足吹開了一千萬公里,可見拋射規模有多大,並確認日冕拋射與星際塵埃有互動,有助將來預測太空天氣,例如爆發拋射之後,太陽風暴要多久才吹到地球。
- NMT Author
- 2023年09月18日
瑞典軍工企業改良隱身迷彩網 既保持對外通訊 亦照常擋雷達避偵測
瑞典軍工企業研隱身迷彩網 、紅外線及保持對外通訊 【有線新聞】瑞典有軍工企業研發了一種隱身迷彩網,除了令雷達或肉眼都難以發現,更可保持特定頻譜的對外通訊。 瑞典的紳寶集團除了生產汽車,亦有涉足軍事科技,其中一種產品是它,看不見?不打緊,我們走近點。它是戰場用的迷彩網,用來掩護士兵或裝備,不只肉眼難以發現,就連雷達也偵測不到,甚至可以阻擋紅外線,連熱能探測也騙得過。但這種網當初有個弱點,就是阻擋電磁波的功能「太好」,不只反射雷達訊號,就連GPS及無線電也一併反射,代表迷彩網下面的士兵既無法使用全球定位,亦無法與外界通訊。 不過最近紳寶宣布已經克服了這個弱點,方法是改良網格的幾何結構,令迷彩網的反射功能有選擇性,只會反射較高頻的雷達波段,較低頻的GPS及無線電則可以穿過,所以士兵可以一邊受掩護,同時知道外面情況,不需要再冒險離開迷彩網才可以為自己定位及對外通訊。
- NMT Author
- 2023年09月15日
德國工程學生研單座位電動車 充一次電可駛逾2,500公里 破健力士紀錄
【有線新聞】德國一班工程學生研製單座位電動車,充一次電可以行駛超過2,500公里,打破健力士世界紀錄。 如果重新設計一架電動車,只需要載一個人,純粹追求續航能力的話,充一次電最遠可以走多少公里?可能有人會覺得車上面載多幾個電池,不就可以走更遠,但其實電池相當重,車身太重,行車會更吃電,所以電動車的續航力要整體配合。 在德國的慕尼黑工業大學,一班工程學生挑戰這個課題。首先車殼採用碳纖複合材料,身車重量只有170公斤,外形盡可能符合空氣動力學,風阻比市面大部分汽車更低。電池方面跟一般電動車差不多,但摩打以永久磁鐵代替線圈,提高用電效能。 一切準備就緒,電動車以滿電狀態開動,到第4日行走1,600公里已經追平舊紀錄,但電池仍然有電,於是電動車繼續走,最後行了6日才停下。總路程2,574公里,成為「電動車充一次電最長行程」最新的健力士世界紀錄,全程只是用了15.5度電。
- NMT Editor
- 2023年09月14日
荷企研漂浮式海上風力發電機 簡化單片雙葉式 風暴中可維持運作
【有線新聞】這個外型相當另類的漂浮式海上風力發電機,是荷蘭一間公司的新發明,它的安裝成本大減,還可以在風暴中維持運作。 風力發電機通常是三片扇葉,但如果簡化成單片雙葉式,生產及組裝也容易得多,成本只需原本的三成,而且同份量物料可以造更長的扇葉。這個構想來自荷蘭一間能源公司,簡化扇葉只是新設計的起點,另一個創意是發電機的支柱,角度並非固定、而是可以自由傾斜。 以往當風力太大,一般發電機為免受損必須停機,但新設計之下當風力增強,扇葉會和直升機一樣產生升力,將支柱拉直、令扇葉接近水平狀態,減少吃風面積,避免吹斷,是一種自動調節的安全機制,所以就算打風也不用停機,用盡每一秒風能。最後就是漂浮式設計,只是用鎖鏈及重物固定位置,部署於水深的海域也沒問題,適合用作離岸風力發電場。 廠商現時已經造出縮小版模型,接受風洞試驗,近日獲得日本一間船公司注資,預計未來兩年會於荷蘭海域測試。
- NMT Author
- 2023年09月13日
NASA測得一系外行星料有海洋 光譜存微弱「訊號」 或成生命證據
【有線新聞】美國太空總署的韋伯太空望遠鏡發現一顆系外行星的大氣層有甲烷及二氧化碳,推斷行星表面是海洋,可能有生命存在的證據。 系外行星「K2-18 b」位於獅子座方向、距離地球120光年,在2015年被發現,當時已經知道它跟母星的距離屬於宜居帶,溫度適合孕育生命。近日再多一個正面線索,劍橋大學的天文學家以韋伯太空望遠鏡觀測「K2-18 b」大氣層的光譜,發現當中有甲烷及二氧化碳,專家表示如果大氣層有這兩種成分,最有可能的解釋是大氣層下面有海洋,有生命的機會進一步提高。不過專家亦提醒,現時未知這片「海洋」的溫度,有可能是太熱,亦有可能完全結冰,要更多數據才可下定論。 另外有一點亦引起專家注意,就是大氣層光譜之中同時有微弱的二甲基硫訊號,這種簡稱DMS的分子於地球是來自藻類等浮游植物,被視為生命存在的印記,但由於訊號太弱,預計要觀測多幾年才可以了解這顆行星有多大機會有生命。
- NMT Author
- 2023年09月12日
美研植入式微型溫度計 實時監測移植腎臟 免驗血預知排斥反應
【有線新聞】美國的專家為腎臟移植病人發明植入裝置,實時監測腎臟的排斥風險,透過手機發預警讓醫生及早處理。 對於接受腎臟移植的人,就算移植順利、生活恢復正常已經好幾年,仍然有機會出現排斥。現時監測腎臟有否排斥主要是靠驗血評估腎功能,但是要到腎功能下降,代表排斥已經開始一段時間,可能錯過了挽救時機。 為了盡早發現排斥,美國西北大學的學者發明了這種植入裝置,是個微型溫度計,面積比手指頭更小,厚度只有五分之一毫米,將它植入到腎包膜底下可以持續量度腎臟的溫度。 排斥最早的徵兆是發炎,只要腎臟的半日平均溫度比正常高攝氏0.6度,基本上是個可靠的指標代表腎臟即將發生排斥。一旦裝置偵測到升溫,馬上以藍牙經手機發報預警。 動物測試顯示比起傳統驗血,這種方式可以早三個星期發現排斥,醫生及早處理,大大提高腎臟的存活機會。 研究的下一步是裝置的電池,因為耗電量低,原則上可以從體外無線充電,用家可以一勞永逸,不需要再擔心太遲發現排斥。
- NMT Author
- 2023年09月11日
美研「機械蚯蚓」自帶鏡頭、感應器 「捐入」飛機檢查引擎 實時傳輸影像數據
【有線新聞】美國有生產商研發「機械蚯蚓」,可以自行「捐窿捐罅」進入飛機引擎內部拍攝,方便檢修所需。 飛機引擎需要例行檢修,但如果每每要拆開引擎才能檢查關鍵零件,便太過廢時失事,另外有時為了調查故障原因,亦需要保持引擎原狀,盡量避免拆開。遇上這些情況,現時通常靠這類工業用內窺鏡,但因前端鏡頭的重量而容易下墜,靈活度有限。 美國飛機引擎生產商「通用電氣航天公司」,宣布開發了這種檢查用的機械蚯蚓,身體好像蚯蚓蠕動,加上自帶吸盤,在不同的曲面也可以爬行,甚至「倒吊」也沒問題。檢查功能方面,機械蚯蚓除了基本鏡頭,還加裝了感應器,可以找出機件表面的裂痕、侵蝕,甚至偵測氣體洩漏,實時傳輸影像和數據。廠商表示希望這款機械蚯蚓可以成為檢查飛機引擎的常規工具,下一步是研究為機械蚯蚓加入修復能力。
- NMT Author
- 2023年09月10日
家國天下|前律師會會長蘇紹聰指黎智英案覆核結果 不代表所有國安法案被告不獲保釋
【有線新聞】香港律師會前會長蘇紹聰在本台節目《家國天下》指黎智英保釋案覆核的結果,並不代表所有觸犯國安法的被告都不會獲批保釋。 蘇紹聰:「我們見到過去兩年有很多《國安法》案件的被告都獲得保釋,事實證明剛才你所說部分人的擔憂其實無必要,因為第42條第2款雖然說一般情況不准保釋,但如果法官有充足理由相信被告不會再干犯國家安全罪行。大家要記得第42條第2款所謂的特殊門檻只適用於國家安全罪行,不適用於其他非國家安全罪行。」
- NMT Editor
- 2023年09月08日
北美斑衣蠟蟬蟲災恐蔓延 美國大學研「剋星」機械人 AI辨識卵群無害撲殺
【有線新聞】近年北美洲有一種外來的害蟲,令農民苦不堪言。美國有大學研發出針對性的防蟲機械人,減少牠們的繁殖。 眼前這隻有黑白班點、後翅有部分呈紅色的是斑衣蠟蟬。不要給牠外表騙到,牠是惡名昭彰的害蟲,以廣泛的農作物為食物,包括葡萄及蘋果,單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每年就可能造成三億美元損失。斑衣蠟蟬原產自中國和越南,2014年傳入北美,本來於當地缺乏天敵,但現在牠終於有「剋星」。 卡內基美隆大學一群學生用微型電動拖拉機作基礎,研究出這部機械人,懂得自動穿梭田野和森林之外,身上安裝了機械臂,還有人工智能鏡頭。事先學習過700幅斑衣蠟蟬卵群照片,當鏡頭辨識到有卵群,就會伸出機械臂末端的旋轉刷將卵群刮走。機械人最高時速約為9公里,每次充電可運行3至8小時。 斑衣蠟蟬通常在樹木、戶外家具和生鏽的金屬表面產卵,每個卵群大約有30至50個卵,每年在秋季產卵,春季孵化。 斑衣蠟蟬目前集中在美國東部,但據預測牠們將蔓延到整個美國,由於機械人是從源頭消滅蟲卵、不需要用殺蟲劑,可以減少化學污染。
- NMT Author
- 2023年09月05日
歐洲太空總署發現最閃亮系外行星 雲層由玻璃、金屬組成 表面反光率達八成
【有線新聞】行星本應是暗淡無光,但歐洲太空總署發現一顆至今人類見過最閃亮的系外行星。 行星本身不會發光,但因為多少會反射太陽的光,令它們仍然有機會被看見,例如地球表面會反射三成太陽光,所以只要距離不太遠,在太空仍然見到地球,不過對於今次的主角三成反射率只是小巫見大巫。 2020年,天文學家發現一顆系外行星距離我們262光年,當時給它的編號為LT9779 b,它環繞自己的發光母星公轉,但軌道非常近,所以很快公轉一圈,它的「一年」只是等同地球的19小時,與母星很近令它受到強光照耀。 而歐洲太空總署的探測衛星進一步發現這顆行星的反光能力極高,表面反光率高達八成,有如一個鋪滿鏡的球面,是已知最閃亮的系外行星。天文學家估計因為它的表面溫度達攝氏2,000度,連礦物也足以汽化,所以這顆行星的雲層不是水,而是玻璃及金屬,例如鈦,令表面異常反光。要驗證這個理論,下一步是以哈勃甚至韋伯太空望遠鏡觀測它的大氣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