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資訊
- 有線新聞
- 2024年10月21日
摩爾多瓦總統大選 未有候選人得票過半 入歐公投支持反對票各佔一半
【有線新聞】摩爾多瓦舉行總統選舉及入歐公投,公投會決定是否修憲加入歐盟,支持和反對的選民各有近一半。至於總統選舉,現任總統桑杜領先,但相信要進入第二輪投票決勝負,桑杜質疑有外國勢力干預選舉。 摩爾多瓦總統桑杜周日前往首都基希訥烏的票站投票,她期望選民自決命運,決定是否修憲,為摩爾多瓦加入歐盟作準備。初步點票結果顯示贊成和反對的票數非常接近,由於選前民調顯示普遍民眾都傾向支持入歐,預料會輕鬆過關,所以票數如此接近令人意外。 桑杜指掌握證據,不法分子與外國勢力勾結,企圖收買30萬張選票,批評是前所未有地干預選舉,破壞民主進程,在社會散播恐慌,強調會繼續捍衛民主自由。 至於同時舉行的總統大選合共11位候選人,立場親歐的桑杜以近四成得票,領先得票約三成、親俄的前總檢察長斯托亞諾格洛,但沒有候選人得票過半,兩人或要在下月3日次輪投票決勝負。 接壤烏克蘭的摩爾多瓦是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前年爆發俄烏戰事後,桑杜政府申請加入歐盟,同年與烏克蘭一同獲得候選國資格,歐盟今年6月同意啟動入歐談判。
- 有線新聞
- 2024年10月21日
韓正晤印尼新總統 就中印關係發展提建議
【有線新聞】國家副主席韓正與印尼新總統普拉博沃會面。 韓正出席普拉博沃的就職禮後,向他轉達國家主席習近平的祝賀,稱對方當選後隨即訪華體現對中國的深情厚誼和高度重視發展中印關係,願同印尼遵循元首戰略引領推動兩國命運共同體建設邁上新台階 韓正亦就雙方關係發展提出建議,打造高水平戰略互信、深化全方位互利合作,並展開更緊密的國際協作,又稱支持印尼新政府順利施政。普拉博沃則指印方高度重視發展對華關係,將延續對華友好政策。
- 有線新聞
- 2024年10月21日
貿發局美酒展下月開幕 張淑芬:調低烈酒稅帶動高端烈酒貿易
【有線新聞】貿發局美酒展下月開幕,副總裁張淑芬說施政報告即時調低烈酒稅,由100%減至10%會帶動高端烈酒貿易。 貿發局副總裁張淑芬:「六百個、來自二十個國家地區的參展商裏面,已經有超過五分之一展商有帶烈酒過來參展。其中我們看到,有中國內地白酒烈酒展商,他們的升幅較為顯著。我們不要單單看銷售及出入口,也有帶動到酒類拍賣。因為香港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地方,以及儲存、周邊配合的活動及課程,其實有一個積極的作用。
- 有線新聞
- 2024年10月21日
教育大學:非本地生收生已達放寬上限 冀招收海外非本地生托國際視野
【有線新聞】教育大學表示非本地生收生已達到政府最新放寬上限,未來會集中招收海外非本地生,希望增加學生國際視野。 教育大學副校長(學術)鄭美紅:「我們已在學士學位課程達到40%,對這個收生人數現階段比較滿意。會否再增加?可能只會輕微調整。為何這樣說?因為希望收多些海外非本地生,會有措施例如做獎學金等,希望吸引更多不同世界各地非本地生。」
- 有線新聞
- 2024年10月21日
貴州文創產品加入非遺文化 深受外國買家歡迎
【有線新聞】貴州有企業在文創產品設計中加入非遺文化「苗繡」,大受外國買家歡迎。 貴州有49個少數民族,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其中麻江縣的苗繡更是廣為人知。當地有企業將技藝應用在文創產品的設計上,製造出玩具、衣服、手袋等各樣產品。負責人說同類的產品以前主要做內銷,自去年於廣交會「亮相」之後,引起了海外買家的關注,成功開拓海外銷售渠道,訂單量增加了三成。文創產品公司總經理劉天宇:「像歐洲、東盟、美國、日、韓等十幾個國家的客商都從我們這裏採購,這個訂單也是在逐漸增長。」 為加強宣傳中國傳統特色文化,製造商在傳統技藝之外探索出新的表達方式。如這款融合了東西方美學的手袋便大受歡迎。設計師:「這款包它採用了中國傳統水墨畫和西方油畫作為結合,前面的花樣是我們貴州苗繡來製作。前兩天我把這個包推薦給美國舊金山的客戶,他非常喜歡。」 隨著中國文化特色產品有愈來愈多捧場客,負責人表示會多利用社交網絡平台宣傳,希望可以吸引更多外國買家。
- 有線新聞
- 2024年10月21日
施政報告|公僕明年起每年享3日育兒假 料惠及1.2萬人 有議員倡增家庭友善措施
【有線新聞】施政報告提出,明年4月起育有3歲以下子女的政府僱員每年有3天育兒假,料惠及約1.2萬公務員。有議員關注可否增加家庭友善措施,當局說實行後會再檢視。 選委會界別(勞聯)議員林振昇:「如果調查出來影響不太大,是否可以設5天育兒假?或者放寬至5歲以下?」公務員事務局局長楊何蓓茵:「學前這段時間他們需要的照顧,因為在家中需要的照顧比較多,所以定在3歲。為何3日?這是平衡過工作、運作及人手需要而得出來。」 九龍東(民建聯)議員顏汶羽:「政府會不會考慮在政府辦公大樓設置託兒中心?」楊何蓓茵:「首先不會如社會福利署監管或資助的中心有資助,如果沒有資助要自負盈虧,其實費用會很高,我想去到5位數字也不出奇。這情況下營運模式是否可行或者可以持續得到,我們有很大疑問。」 而在上一個財政年度有51名公務員被免職,較前5個財政年度高。當局準備檢視公務員管理命令及紀律規例,提升處理個案效能,明年徵詢公務員敘用委員會。
- 有線新聞
- 2024年10月21日
美加兩艘軍艦昨穿越台灣海峽 解放軍批評破壞台海和平穩定
【有線新聞】美國和加拿大兩艘軍艦周日穿越台灣海峽,解放軍批評美加行為破壞台海和平穩定。 美國第七艦隊表示,美國希金斯號驅逐艦和加拿大溫哥華號護衛艦周日聯合穿越台灣海峽,是為了維護國際水域的航行自由,行動符合國際法,重申反對任何不符合合法使用海洋和空域自由的主權或管轄權主張。 今次是解放軍上周一舉行圍台軍演後有西方軍艦穿越台海,東部戰區組織海空兵力全程跟監警戒,戰區發言人批評美加行為滋擾攪局,破壞台海和平穩定。外交部亦反對任何國家以航行自由為名威脅中國主權。 外交部發言人林劍:「我要在這裏強調的是,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灣問題不是甚麼航行自由問題,而是事關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問題。中國堅決反對任何國家以航行自由為名,挑釁、威脅中國的主權和安全。」
- 有線新聞
- 2024年10月21日
三季度出入境人次1.6億 外國人免簽入境逾480萬人次
【有線新聞】內地公布三季度出入境人次1.6億,當中外國人免簽入境逾480萬人次。 國家移民管理局公布,三季度全國移民管理機構累計查驗出入境人員1.6億人次,比去年同期上升三成。全國各口岸入境外國人818.6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多四成八。其中通過免簽入境的有488.5萬人次,同比上升七成八。在查驗出入境人員中,內地居民逾7,850萬人次、港澳台居民有近6,470萬人次、外籍人員約1,646萬人次,跟去年同期相比分別上升兩成七、兩成八及五成。
- 有線新聞
- 2024年10月21日
綠色消費觀念普及 「二手經濟」成為新消費模式
【有線新聞】「綠色消費」概念日益普及,內地的二手寄賣商店或交易平台愈來愈多。有店舖特設「閒置專區」,讓顧客進行舊貨交易,大受年輕人歡迎。 張女士:「你好,來收書。有一些衣服、書,還有四個小花瓶,還帶了一個電子產品。」上海有所謂「慈善超市」,舖內專門設立「閒置專區」,民眾可以把自己沒有用的東西放存寄售,再賺取積分以便換購其他物品。張女士:「跟別人換閒置物品,這是一個很環保的理念,而且也可以盡量避免自己經濟上的損失,而且你能夠看到自己的物品,它的價值最大化了。」回收的物品如書籍、首飾等都會先經過清理消毒才再上架,有些甚至會被「二次改造」,創作出新的產品。 慈善超市二手閒置專區負責人李煜筠:「我們80%的人群都是以年輕人為主的,包括我們每周會舉行一些市集活動。大部分人都會覺得非常划算,也能夠去用比較低的價格買到很漂亮的東西或者是很實用的一些東西。」 隨著消費模式不斷變化,「二手經濟」已成為新趨勢,尤其受到年輕一代歡迎。有人認為將舊書等物品轉賣或寄售更符合環保原則,而低廉的價格亦能刺激購物意欲,對零售業也有幫助。
- 有線新聞
- 2024年10月21日
江蘇無錫販賣嬰兒案 中介被捕
【有線新聞】江蘇無錫破獲販賣嬰兒案,一名只有14日大的男嬰被家人以15萬元人民幣賣給一對夫婦,涉事的中介已被拘捕。當局強調對侵犯婦女兒童權益的違法犯罪行為「零容忍」。 江蘇無錫有人涉嫌販賣嬰兒,涉事的中介聯絡買賣雙方在酒店門口交易。販嬰中介:「我就把領養協議給他看完簽字,他簽字完以後,他把孩子資料拿下來。我把錢給他,兩三分鐘就搞定事,很簡單。」 根據警方通報,涉嫌「賣兒」的男嬰母親只有18歲,本月初誕下兒子後因無力撫養,通過親戚在網上發布信息,尋找領養者。涉案中介看到相關信息後聯絡一對來自福建的夫婦,在江陰當面交易。據報交易金額是15萬元人民幣,其中中介費佔約7萬元。中介透露今年販賣了10個嬰兒,上月就獲利8萬元人民幣。 警方已救出被販賣的男嬰,22歲男中介已被捕,相關犯罪嫌疑人都被依法採取刑事強制措施,當局正進一步偵查涉及其他省份的犯罪線索,強調會堅決維護婦女兒童生命安全。有「打拐志願者」對傳媒透露,部分網絡平台存在所謂送養孩子、領養孩子、販賣出生證等違法行為,今次全靠「打拐志願者」在網上留言訛稱要買孩子,才能獲得中介的資料趕到交易現場,將人捉拿歸案。
- 有線新聞
- 2024年10月21日
MIRROR演唱會|阿MO向前僱主「舞館」申索僱員補償
【有線新聞】MIRROR演唱會事故,受傷的舞蹈員李啟言阿MO向前僱主「舞館」申索僱員補償。 答辯方「舞館」未有派員出庭應訊。阿MO早前入稟區域法院,向前僱主舞館有限公司申索僱員補償。法官羅麗萍關注傷亡訴訟進度,申索方指現時未正式展開程序。法官批准申索方修訂入稟狀,案件押後至明年2月21日再訊,待雙方存檔文件。
- 有線新聞
- 2024年10月21日
綠領行動批「走塑」進度不理想 倡政府助餐廳使用可重用或租借餐具
【有線新聞】綠領行動批評「走塑」進度未如理想。 他們在9至10月期間,調查全港157間餐廳,發現有22間仍於堂食提供塑膠飲管,估計部分餐廳因存貨關係未有提供替代餐具。又指當局「走即棄」推動工作仍不足,有近6%受訪餐廳堂食仍提供膠杯或膠蓋,或者將預製飲品用膠膜封口,建議當局協助餐廳使用可重用或租借餐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