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通識
- i-Cable
- 2022年10月10日
自家養殖不比農場生產安全 研究指城市居民後院產雞蛋鉛含量超標 主因土壤受污染
【有線新聞】城市耕種是近年新趨勢,但澳洲有研究發現,城市後院農場所生產的雞蛋比一般農場的雞蛋含鉛量多出40倍。 外國不少家庭在後院飼養雞隻,相信自家生產的雞蛋和雞肉比商業農場生產的品質不只更新鮮、亦更安全,但事實是否如此? 澳洲麥覺理大學的團隊,在55個悉尼民居檢驗他們飼養的雞隻和生產的雞蛋,發現自家生產的雞蛋平均鉛含量為每公斤301微克,比商業農場生產的雞蛋鉛含量多出40倍,當中有超過一半樣本雞蛋高於可接受標準的每公斤100微克。 研究指,泥土含鉛是雞蛋鉛含量過高的主因,母雞抓泥土和啄泥土上的食物攝入泥土裏的鉛。研究又發現,較近市中心的舊屋因為用過的含鉛油漆、汽油和喉管,泥土鉛含量較高;雞蛋的其他污染來源則包括水和飼料,人類攝取過多鉛可能會導致心血管疾病、智力下降及影響腎功能。 研究團隊表示城市耕種值得鼓勵,但必須留意耕種的土地質素,又製作悉尼、墨爾本和布里斯班的泥土鉛含量地圖,呼籲民眾找專業人員化驗自家泥土,更換潔淨的泥土。
- i-Cable
- 2022年10月06日
新技術紓緩腰背痛 射頻電波加熱神經 截斷痛楚信號 減輕藥物依賴
【有線新聞】不少受腰背痛困擾的人會長期服用止痛藥,美國近年有種新技術向脊椎神經釋放熱力,長時間紓緩腰背痛,減輕對藥物的依賴。 脊柱的痛,根據位置可以分為「上背痛」或者「下背痛」,我們日常說的「腰背痛」,很多時其實指下背痛,即是痛楚來自脊柱的腰椎。 如果痛楚的起因涉及發炎或者勞損等,痛症變成長期困擾就是「慢性腰背痛」,通常也是一痛就靠止痛藥,但藥物總有副作用。 美國有醫療企業研發了一種處理腰背痛的技術,靠的是熱力。首先找出痛楚來自哪一節腰椎,然後透過微創手術,將一支探針伸入去痛的腰椎,用射頻電波加熱裡面的神經,令痛楚的信號中斷,無法向上傳遞到大腦,手術過程大約需要一個小時。 這項技術2016年獲美國當局開綠燈,其後在全國醫院累積臨床數據,最近的試驗有140個病人參與,超過六成覺得痛症減輕了一半,三成人一年內沒再覺得痛。專家期望這種技術,可以減少腰背痛病人對止痛藥的依賴,提升生活質素。
- i-Cable
- 2022年10月05日
三學者共奪諾貝爾化學獎 發展點擊化學及生物正交化學 助觀察細胞、研製藥物
【有線新聞】本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由兩位美國學者及一位丹麥學者共同獲得,他們發展出點擊化學及生物正交化學,對藥物和細胞研究意義重大。 研究及生產藥物用到各種複雜分子,就算是自然界存在的分子也未必可以輕易分離提煉,需要人工合成出來,過程本來很漫長、成本又高。直到2000年,美國學者沙普利斯提出「點擊化學」概念,他指出合成分子可以看成「砌積木」,只要以一些基本分子做起點,將小分子以不同方式拼合,就可以「砌」出各種複雜分子,不需要次次由零開始,這種點擊化學的出現令合成分子更快、成本更低,而且副產物很少,相當環保。 之後沙普利斯繼續研究,他及丹麥學者梅爾達爾差不多同時發現點擊化學最常用的起手式,有助發展藥物及基因定位。 至於另一位美國得主貝爾托齊,她發展了一種點擊反應只是以細胞表面的聚糖為目標,不影響細胞運作,稱為「生物正交化學」,例如可以令細胞特定部位產生各種螢光色,但不干擾細胞的活動,令實時觀察活細胞不再是天方夜譚。
- i-Cable
- 2022年10月04日
三學者共奪諾貝爾物理學獎 首驗證「量子纏結」 為下世代電腦、加密技術奠理論基礎
【有線新聞】本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由三名研究量子纏結及量子信息應用的學者獲得,他們的工作為下一代的電腦及加密技術奠下理論基礎。 近年有不少研究嘗試建造量子電腦,這種被視為下世代的電腦技術建基於量子力學的奇異特性。傳統電腦的位元只能是0或1其中一個,但根據量子力學,在微觀條件下粒子的狀態可以疊加,即同時包括0及1,善用這種混合式的量子位元,原則上可以大幅度提高電腦的運算能力。但要讀寫量子位元需要了解更多量子現象,例如兩個粒子只要曾經互相作用,就算之後分隔多遠,兩個粒子仍然會隔空互相影響,稱為量子纏結。 如果不想限於紙上談兵,必須設計一些實驗可以實際觀察這些量子現象,今年三位物理學得主的貢獻正正是在這方面。美國學者克勞瑟及法國學者阿斯佩,以實驗證明量子理論確實違反「貝爾不等式」;而奧地利學者塞林格在這個基礎之上,成功以實驗驗證量子纏結,一對光子在分隔很遠後,它們的狀態仍會互相影響。他們三位的工作令量子電腦及量子加密等技術不再是空中樓閣,而是有可能一步步走向實際應用。 塞林格回應獲獎時表示驚訝,但指抱樂觀態度,這一切成就之所以有可能,是因為能不受限制地追求好奇心,沒有預設目標或想要實現任何目標
- i-Cable
- 2022年10月03日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波博 首為古人類骸骨基因排序 研究開創古生物基因學
【有線新聞】本年度諾貝爾醫學獎由研究古代人類演化遺傳的瑞典學者波博獲得,他將基因排序技術引入古人類研究,完成首個古人類基因排序,為人類演化研究開拓新方向。 現代人類只有一個物種,就是我們「智人」,但在歷史長河之中,智人不是唯一的人類,例如有種古人類叫「尼安德塔人」,數萬年前一度和當時的智人並存,傳統上要了解尼安德塔人,是靠骸骨和石器,透過頭骨形態和大小推斷他們和智人的分別。 不過,隨著基因研究技術興起,生於瑞典、於德國做研究的波博提出,為何不試試將基因學方法用在古人類研究?但實行並不容易,古人類留下的骸骨已年代久遠,DNA受嚴重污染、破壞,不過波博及同事想到,從大量粒線體的DNA有限度重組部分基因信息,結果於1997年,波博團隊憑一塊4萬年前的骨頭,為尼安德塔人做局部基因排序,是首次為已經滅絕的古人類成功排序。 到2008年,古人類DNA排序再下一城,波博發現一塊手指骸骨的DNA,來自前所未見的古人類,稱為丹尼索瓦人。波博的研究構成了新學科,稱為「古生物基因學」,為古人類研究開拓新方向,得到很多有趣的成果,例如DNA告訴我們,現代人類的免疫反應,可能源於尼安德塔人的基因,這些洞見靠傳統
- i-Cable
- 2022年09月30日
研究:壓力影響人類體味 狗可聞出差異 或有助訓練「狗狗治療師」
【有線新聞】不少人認為小狗善解人意,最近又多一項科學研究論證,顯示壓力會影響體味,小狗因此知道這個人壓力大。 你開心時牠會擺尾,你不開心牠會靜靜陪你,甚至嘗試「安慰」你,養狗的人可能有過這類體驗,狗是怎樣得知人類情緒? 過去有研究提及,狗可能懂得解讀人的表情或者語氣,今次有另一個新線索,就是人的心情可能真是有「味」可尋。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有學者找來36名志願者,計算不同程度的數學題,記下他們的壓力指數,再各自用紗布收集呼氣及汗水作為不同壓力的氣味樣本。參與研究的狗隻先接受訓練,如果選中較大壓力的氣味會有食物獎勵,經過數次訓練後,狗隻明白規則,結果在合共7百多次測試中,四隻參與的狗也有九成以上成功率,找到最大壓力的氣味。對於四隻狗來說,36名志願者全部也是陌生人,排除了主人及寵物間有默契的可能性。 學者結論是人在壓力下體味會改變,而狗的嗅覺足以分辨,相信發現有助訓練「狗狗治療師」,更重要的是如果壓力影響氣味,意味其他情緒可能也有獨特的影響,是狗狗窺探人類心情的渠道。
- i-Cable
- 2022年09月29日
伊恩襲美|「颶風獵人」屢闖風眼 探空儀一投 氣壓風速溫濕數據全收集
【有線新聞】伊恩來勢洶洶,當民眾被勸籲留在安全地方,有群人「偏向虎山行」,三番四次飛入伊恩的風眼,他們並非業餘的追風發燒友,而是專業的「颶風獵人」。 飛機猛烈搖晃,窗外被閃電近距離包圍,這種飛行體驗對一般旅客是九霄驚魂,但對於他們只是家常便飯。這班空勤人員今個星期起多次闖入伊恩的風眼,不是尋找刺激,而是收集伊恩的數據,他們是美國的「颶風獵人」。 雖然氣象衛星的面世對監測熱帶氣旋幫助很大,但一些關鍵細節始終需要近距離觀測,例如風眼,所以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組織了一隊「颶風獵人」,擁有兩架獵戶座氣象偵察機,可以在2500米至3000米空中進入熱氣旋的風眼;另外有一架灣流4型噴射機,可以爬升到更高的位置,機上除了各種監測儀器,還配備下投式探空儀,可以一次過由上至下收集不同高度的氣壓、氣溫、濕度、風速等。 這些數據傳回總部有助了解風暴的結構,建立更準確的模型,預測風暴動向及走勢,及早向民眾通報,保障他們的安全。
- i-Cable
- 2022年09月28日
日美藥廠研發認知障礙症新藥 腦退化減慢近三成 已向歐美日申請審批
【有線新聞】日本和美國藥廠合作研發對抗認知障礙症的新藥,在第三期臨床測試中有效減緩病人認知退化速度近三成,已經向美國當局申請審批。 認知障礙症不是一般老化、而是病變,患上這個病的人,腦細胞會急劇退化及死亡,逐漸喪失認知能力,包括記憶力及語言能力。認知障礙症暫時無法根治,一旦開始發病,大腦的退化不能逆轉,亦沒法停止,只能盡量拖延。 日美藥廠的合作帶來最新進展,日本衛采和美國渤健共同研發的新藥,針對認知障礙症中最常見的阿茲海默症,近日公布第三期臨床測試結果,合共1,795個病人參與;和服用安慰劑的組別相比,獲處方新藥的病人認知退化速度減慢27%。至於新藥的副作用,有不足兩成的病人出現腦水腫或輕微腦出血。 認知障礙症的病變,涉及壞的澱粉樣蛋白累積在神經元之間,影響神經傳導,新藥的藥理是清除澱粉樣蛋白,令退化明顯減慢。 藥廠已經向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申請特快評估,有望明年3月之前獲批,亦已向歐洲和日本當局申請審批。
- i-Cable
- 2022年09月27日
NASA實驗模擬隕石撞地球 以飛行器撞小行星 改變軌道免直撞地球
【有線新聞】人類首次為應對隕石威脅「綵排」,飛行器順利撞中小行星,但實際成效如何?科學家如何得知小行星軌道有否改變? 在科幻電影裡面,如果人類面臨「隕石撞地球」,通常也是用核彈對抗,但回到現實,核彈未必是明智選擇,一來所有碎片也會有核污染,二來將單一目標碎片化,動向只會更難預測。 實際上人類未必需要破壞小行星,只要好像打桌球一樣用撞擊改變它的軌道就夠。為了驗證這個理論,美國太空總署選了一對「雙小行星」,撞中較小的一顆之後,較大一顆的引力仍會牽引著,所以不會有撞到飛向地球的風險。 目標仍會繼續圍著較大的小行星公轉,如何確認軌道有否改變?這個時候要出動地面的多個望遠鏡,其中一個在美國的羅威爾天文台。天文學家解釋,撞擊不會令目標飛走,但足以令公轉軌道收縮,公轉周期會縮短。在地球角度觀測,每次目標於較大的小行星前面經過,亮度也會下降,只要亮度變化的周期縮短,就知道撞擊令軌道變了。 根據推算,撞擊只會令軌道周期縮短1%,似乎微不足道,但將來如果及早發現威脅,只要稍微改變它的軌跡,可能已經足以解救地球。
- i-Cable
- 2022年09月26日
水翼加翼地效應 電動水上飛機首試飛 快同級船六倍 低成半零排放
【有線新聞】大型輪船要轉用電能並不容易,但小規模的客運未必沒可能。美國研發的一款全電動海上飛機,結合水翼技術及翼地效應,最近完成首次試飛。 從它起步的方式,加上船底的水翼設計,它似乎只是普通的水翼船,但水翼船的船身為何會有一對好像飛機般的機翼?你沒猜錯,水翼只是一開步用來加速,最後它會離開水面,騰空而起。其實它是一架水上飛機,不過不會飛得太高,而是盡量低飛,發揮「翼地效應」,即是當飛機貼近海面飛行,機翼會產生額外升力,令飛機變相「輕」了。 這架水上飛機出自美國波士頓一間初創企業,是全球第一架將「水翼設計」及「翼地效應」合二為一的飛機,載15人的輕巧機身,加上兩種節能技術,令它可以全電動運作。每次充電可以航行1小時,時速300公里,用來穿梭沿海城市,零排放之餘,速度是同級船隻的6倍,營運成本只是飛機的一半,而且騰空低飛,意味它不怕海面風浪。 今次完成試飛的只是縮小成一比四的測試機,預計2024年可以載人試飛,最快2025年投入服務。
- i-Cable
- 2022年09月23日
學者研用無人機助起樓 邊飛邊擠出混凝土 結合3D打印「造」出建築物
【有線新聞】3D打印和無人機的技術近年都發展迅速,如果兩者結合會如何?英國及瑞士的專家證明可以用於建築,甚至像昆蟲般分工合作,「印」出大型建築。 建築界近年引入3D打印技術,但如果建築物很高,或地理位置比較險要,一般3D打印技術未必能應付。英國倫敦帝國學院與瑞士聯邦材料科技實驗室認為,無人機是打印建築的「救星」,研發了一種無人機建築技術,將建築打印機噴嘴移植到無人機底部,可以一邊飛一邊擠出混凝土作為示範,專家以無人機印出一幢兩米高的塔。 但靠一架無人機未免太慢,如果多架無人機同時工作又怎樣?所以另外有種無人機類似監工角色,它們不會落手落腳工作,但儲存了建築藍圖負責協調所有打印無人機,指揮它們同步合作,同時一直監測進度,確保建築物沒「走樣」。 專家從蜜蜂得到靈感,只要無人機可以和蜜蜂一樣合作,增加無人機的數量,就可以應付大型工程。將來的建築工地可能不會見到重型機器,而是一大群建築無人機,好像蜜蜂一樣來回穿梭,研究已經刊登於《自然》期刊,並成為封面故事。
- i-Cable
- 2022年09月22日
研究指環境愈熱蝴蝶翼愈小 減飛行能力、削花粉傳播 全球暖化下或現糧食危機
【有線新聞】加拿大有研究發現,如果蝴蝶在較溫暖的環境成長翅膀會變得比較細小,影響傳播花粉的能力,足以減少全球農作物的收成。 全球變暖威脅昆蟲生態除了令牠們數量減少,亦可能改變牠們的體型,例如蝴蝶。加拿大卑詩大學的學者早前做了一個實驗,在不同溫度下由卵開始養殖蝴蝶,發現溫度愈高,成長後的蝴蝶體型愈「縮水」,連翅膀也一併變小。 這個不只是外觀上的改變,學者以各種裝置量度蝴蝶的飛行能力,發現翅膀比較小的蝴蝶,飛得較慢,亦沒飛得那麼遠。學者在野外收集了100隻不同大小的蝴蝶,記錄體型和花粉量的關係。確認較小的蝴蝶,傳播花粉的次數會減少,身上的花粉也沒那麼多。 學者的結論是當全球溫度上升,蝴蝶體型及翼會變小,降低飛行能力,以至降低傳播花粉的能力。全球有七成半農作物需要昆蟲傳播花粉,而蝴蝶是重要成員,如果全球暖化令蝴蝶傳粉量減少會間接影響收成,增加糧食危機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