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資訊
- 兩岸國際
- 2024年04月13日
美國情報指中國向俄羅斯出售技術用作生產武器
【有線新聞】美國情報指,中國向俄羅斯出售微電子技術,俄方用作生產武器攻打烏克蘭,中方否認。 美國高級官員透露,俄羅斯自2023年起,約90%微電子產品來自中國,包括光學元件、無人機和噴射機的發動機等,用於製造導彈、坦克和軍機等,又指北京和莫斯科一直在俄羅斯境內合作生產無人機,美方形容中俄合作長遠而言威脅整個歐洲。 中國駐美國大使館發言人劉鵬宇否認向任何一方提供武器,認為中俄貿易不應受干擾或限制,敦促美方不要詆毀兩國正常關係,重申中方不是烏克蘭危機的製造者。
- 有線新聞
- 2024年04月13日
警深水埗截查遇反抗 搜工廈毒窟檢100萬元毒品 2男女被捕今日提堂
【有線新聞】警方將軍澳警區特別職務隊人員4月10日晚上在深水埗石硤尾邨一帶展開反毒品行動,其間發現一對可疑男女,遂上前截查。警員在該19歲本地男子及該21歲本地女子身上共搜獲約279克懷疑可卡因,其間該男子拒絕合作及作出反抗,警員將他制服及戴上手銬。 其後人員將該女子押解到長沙灣一個由她租用的工業大廈單位搜查,並在該單位內檢獲271克懷疑可卡因、613克懷疑氯胺酮及387克懷疑冰毒。行動中檢獲的毒品總市值超過100萬元。 該男子涉嫌「販運危險藥物」及「阻礙警務人員執行職務」被捕,而該女子則涉嫌「販運危險藥物」被捕。兩人已被落案起訴,案件將於今日(13日)在西九龍裁判法院提堂。 警方相信,是次行動成功阻止該批毒品留入市場。調查顯示,有人懷疑受不法分子金錢利誘,替販毒集團租用工業大廈單位作毒品儲存倉,再將毒品分拆給買家。
- 有線新聞
- 2024年04月13日
沙田瀝源邨單位淪販毒工場 43歲男子被捕
【有線新聞】警方沙田警區特別職務隊昨日(12日)晚上在沙田瀝源邨一帶展開反毒品行動。警員突擊搜查瀝源邨一單位,並於單位內檢獲共約632.4克懷疑大麻、27.1克懷疑可卡因、6.3克懷疑冰毒及一批懷疑用作毒品包裝的工具,市值約16萬元。 警方經初步調查後,以涉嫌「販運危險藥物」拘捕單位內一名43歲姓吳本地男子,他正被扣留調查。案件交由沙田警區特別職務隊跟進。
- 有線新聞
- 2024年04月13日
紅磡私家車失控剷石壆翻側釀2傷 22歲男司機涉酒駕被捕
【有線新聞】紅磡有私家車失控翻側兩人受傷,男司機涉嫌酒後駕駛被捕。私家車車身嚴重損毀,碎片散落馬路上。 凌晨1時許,該私家車沿紅磡繞道往紅鶯道方向行駛,期間懷疑失控撞向路邊石壆翻側,消防到場將22歲司機及32歲女乘客救出,兩人受傷送院,司機未能通過酒精呼氣測試,涉嫌酒後駕駛被捕。
- 兩岸國際
- 2024年04月13日
美國得州一輛貨車撞向公共安全部辦公室
【有線新聞】美國得州一輛大貨車撞向公共安全部的辦公室,至少1死13傷。 警方封鎖案發現場,辦公室外牆損毀嚴重,貨車車頭亦受損。警方拘捕42歲司機,涉嫌偷走一輛大貨車,並撞向公共安全部位於休斯敦以西約120公里的辦公室。司機沒有受傷,他日前曾到那裏申請商業駕駛執照續牌被拒,當局正調查事件,認為目前沒有進一步威脅。
- 有線新聞
- 2024年04月13日
港大風波|報告指證據不足以確立指控 張翔:還以清白但傷害難彌補
【有線新聞】港大校長張翔被指涉及多宗行爲不當事件,專責小組認為證據不足以確立指控,報告獲校委會接納,張翔發聲明指是還他清白。 張翔去年10月被匿名電郵投訴,指控他不當處理大學財產,以及在遴選副校長與醫學院院長時做法有問題,校委會之後成立專責小組調查。小組檢視了投訴電郵中舉報的問題及事宜後,認為可掌握的證據不足以確立指控。 張翔隨即發聲明,強烈譴責造謠者對他及大學的嚴重誹謗,已經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令部分發展計劃停頓,強調大學的「吹哨者」制度要慎用,在真相未明時,要保護被舉報者的權益,又指會加強與校委會溝通,推進大學改革。
- 有線新聞
- 2024年04月12日
黎智英案|稱19年透過李柱銘認識黎 陳梓華:Mark Simon願墊500萬助全球登報
【有線新聞】黎智英涉嫌串謀勾結外國勢力案,控方傳召第五名從犯證人法律助理陳梓華作供,他說在2019年透過李柱銘認識黎智英,幫李宇軒籌集資金在G20峰會期間全球登報。 黎智英和陳梓華分別由囚車押送到法院,陳梓華作供指,於2019年6月在Telegram「G20公海群組」得知一個叫「RIP」的用戶,計劃眾籌全球登報,希望在G20峰會舉行期間爭取關注香港反修例事件,他後來才知道「RIP」就是李宇軒。當時向對方了解後,得悉對方在眾籌平台已達標,但資金未能即時動用。陳梓華之後嘗試提供協助。根據群組其他人建議,透過李柱銘再聯絡黎智英助手Mark Simon。 陳梓華引述Mark Simon表示,「他的老闆」願意墊支500萬元及提供一切援助,因為眾籌全球登報符合他們的政治主張,陳梓華在庭上表示,按他理解Mark Simon的老闆就是黎智英。 廣告在英國、法國和意大利都有刊登,陳梓華說,最終李宇軒和黎智英分別墊支了400萬和150萬,而他負責協調單據和收據的往來,沒有參與排版和內容。他又憶述李宇軒曾說,「就算按咗層樓」都會願意墊支廣告費。 陳梓華說Mark Simon 非常滿意G20登報文宣的成果,問
- 有線新聞
- 2024年04月12日
廣華醫院呼吸機喉鬆脫 病人一度失心跳 院方:患者移動所致 應更新儀器覆檢機制
【有線新聞】廣華醫院二月有病人呼吸機喉管鬆脫、而未被察覺,一度失去心跳。院方的調查認為是欠缺清晰的醫療儀器覆檢機制。 51歲肺結核男病人當時身處負壓病房,院方經調查相信,呼吸機鬆脫是病人移動所致,屬於已知的風險。而護士站未能得知,是因為病床及中央監察儀無連接,加上中央監察儀器介面同時顯示多張病床的數據,難以一時察覺連接失效。調查建議院方要建立有效的覆檢機制,並改善中央監察儀器的介面及擺放位置,提升醫療人員警覺性。而該病人至今仍然留醫,情況危殆。
- 有線新聞
- 2024年04月12日
港鐵加價|引入物業利潤掛鈎 張欣宇:加幅與舊機制無分別 促中期檢討
【有線新聞】港鐵加價3.09%,在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上,有議員指港鐵在票價調整機制引入與物業發展利潤掛鈎後,加幅與舊機制無分別,更不用支付3億元車票優惠,促請舉行中期檢討。 新界北(香港新方向)議員張欣宇:「現在結果已經見到其實方案結果對市民實際好處比以前更差,以及可預期因為物業發展利潤根本未來很難再達到50億,因為過去市道好時我曾說過,十年中只有三年可以達到觸發水準。未來市道不好,怎會有額外分享?」 香港客運服務常務總監楊美珍:「的確觀感上可能有些不同,但實質上其實0.6%或0.7%也好,在票價基礎上已壓低。今年只是第一年,希望明年有不一樣物業收益進帳。而且物業進帳收益並非單看現今樓市狀況,因為是過去項目的入帳,未能在這裡預計,希望大家看長遠一點。」 港鐵又說加幅連續第二年觸及封頂機制,因此延後加幅都會受影響,不會令市民突然難以負擔,又說會研究在現有票務優惠上,提供更多一次過優惠。
- 有線新聞
- 2024年04月12日
【Friday Beyond Spotlights III】Tommy Cheung:Championing Hong Kong’s Food Industry
Hosted by Nick Chan, Episode 5 of Season 3 features the Honorable Mr. Tommy Cheung, GBM, GBS, JP; a member of the Executive Council of Hong Kong; the longest-serving Hong Kong Legislative Council member; party leader of the Liberal Party, chairman of the Hong Kong Cater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and the Honorary Life President of the Association of Restaurant Managers. During the episode, Mr. Cheung discusses various aspects of the city’s food industry and its global influence. He explains how Ho
- 有線新聞
- 2024年04月12日
留二百萬監察內地社交媒體輿論 政府新聞處:有助知悉公眾意見
【有線新聞】政府今年度預留約200萬元,監察內地社交媒體輿論。 政府新聞處回覆立法會議員提問時說,愈來愈多內地網民分享及討論本港政策或社會情況,新聞處有需要擴大輿論監察至微博、小紅書和抖音等內地常用的社交媒體平台,新聞處會繼續按情況於市場採購網絡輿情分析服務,又說一直密切留意主流社交平台的輿論,協助當局知悉公眾意見,適時作出回應或澄清。
- 有線新聞
- 2024年04月12日
小行星低重力 探測車難煞停、直升機零動力 瑞士研發三腳彈跳機械人探索
【有線新聞】瑞士有研究團隊發明了一款三腳機械人,以彈跳方式移動,特別適合探索小行星等低重力環境。 小行星是太陽系最早形成的天體,被視為早期太陽系的樣本,另外小行星亦擁有各種礦物資源,所以同時有研究開採價值。 但要在小行星表面活動並不容易,因為重力太小,所有物體也變得「輕飄飄」,大型探測車開動後難以煞停,甚至太快時會飛出小行星;但小行星也沒有空氣,直升機等飛行器無法產生動力。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團隊認為,小行星表面最理想的移動方式可能是彈跳,所以開發了這款三腳彈跳機械人,它必須做到三件事,首先向指定方向跳起,然後在空中保持平衡,最後以頭上腳下的姿勢平穩著地。 為了達至這些要求,三隻腳所有關節也有獨立摩打,將靈活性推向極限,騰空時每隻腳也有平衡功能,就像貓的尾巴一樣。之後以人工智能自我學習協調三隻腳的擺動,做到起跳、浮空控制及落地等動作。 作為測試,團隊與歐洲太空總署合作,以拋物線飛行模擬低重力狀態,結果機械人不負眾望,做到指定方向起跳及著地,團隊會繼續改良機械人,期望將來有機會用它探索小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