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指七成弱勢家庭青年對未來感悲觀 團體倡派學生早餐券、課後餐券 改善生理健康
【有線新聞】社區組織協會調查發現,約七成弱勢家庭兒童及青少年對未來感悲觀,建議加強支援弱勢家庭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Kelly:「因為不合資格,我們沒有拿綜援,加上今年停止發放『三無津貼』和學生資助。」Kily:「被欺凌後要看醫生,對甚麼也沒興趣,成績也開始變差,也沒有錢補習。」Kelly和Kily同樣來自單親家庭,兩人要面對社交、學業甚或醫療等生活難題,對未來感到焦慮和擔心。
社區組織協會委託中大社工學系在去年3月至今年2月,訪問六百多名兒童及青少年,當中530位來自弱勢家庭,百分之6感到「低希望」,認為有「輕微希望」的有近六成;至於抑鬱傾向、焦慮傾向的平均分數較高,主要因為經濟資源較差或遭遇欺凌,令他們感到不被社會接納。另外有近兩成弱勢兒童及青少年達到網絡成癮臨界點。
協會建議政府設立家庭精神健康外展服務隊,幫助高風險家庭。社區組織協會副主任施麗珊:「有些小朋友甚至有不想上學的情況,怎樣真的可以上門去了解呢。另外,會不會有一個『區本精神健康支援協作網絡』呢,因為其實可能牽涉著不同科,醫療、教育、社會服務這些都是需要一些協助。」
團體又指政府不應該一刀切取消每人2,500元學生津貼,認為津貼對基層和貧窮家庭來說是重要,建議政府推出「學生早餐券」及「課後餐券計劃」,改善學童生理健康以及設立中學生課後支援計劃,更針對性地幫助弱勢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