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指港人詐騙損失金額較內地、台灣高 惟求助比例最低 促政府設計精準防騙策略
【有線新聞】城市大學調查顯示,港人因詐騙而損失金錢的比例比內地及台灣市民高,但主動報警求助比例卻是最低,學者建議政府和企業等,設計精準防騙策略。
詐騙手法千變萬化,假冒官員、網購陷阱等,「中招」個案也越來越多。城大人文社會科學院5月至6月在本港、內地及台灣收集超過4,000份網上問卷,超過九成半受訪者表示曾接觸詐騙訊息,被騙並遭受金錢損失的受訪者按比例計以香港情況最嚴重,損失超過十萬港元的人佔五成半,而且在騙徒面前高學歷並無任何優勢。
城大人文社會科學院媒體與傳播系系主任及講座教授黃懿慧:「在香港,我們可以看到在教育程度上,出乎意料地研究所程度的,他比較會去回應,也比較容易受到損失。另外反詐知識比較少的也比較容易回應,跟較容易受到損失。」
調查發現港人面對騙徒以催促、「手快有手慢無」、先嚐甜頭等手法,就會較容易上當,而內地受害者往往就受羊群心理影響。調查又發現,曾經回應可疑訊息的香港受訪者中,只有約三成半人會主動報警或求助,比內地及台灣低近16個百分點,網上的反詐訊息比例少過詐騙訊息。
「受騙其實不是一件不光榮的事情,我們必須要真正、不要讓沉默來助長詐騙。那麼降低門檻,比如說在社交媒體支付平台,校園跟大學網站來設置快速舉報入口。」城大建議政府和企業等,針對不同教育程度與年齡層,設計精準的防詐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