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博物館透過科技讓文物「活」起來
【有線新聞】內地博物館近年持續創新,運用科技展示文物和講述歷史,讓遊客有身歷其景的感受,亦有博物館開通水上專線,打造「行走的博物館」。
內地博物館近年正在與時並進,透過科技讓文物「活」起來,令博物館持續「走紅」,一年吸引14億人次「打卡」。例如河南安陽的殷墟博物館,開創性地運用人工智能、全息虛擬影像、裸眼3D等技術,鮮活地展示近四千件「沉睡」的文物,讓觀眾有「跨越時空」,彷似身處商代晚期都城遺址。
這16塊用激光投影放大的甲骨,就記錄了商朝王子的「病假紙」。殷墟博物館副館長徐河建:「我們統稱為王子日記,最有意思的是第二片甲骨,叫『子其疫,弜往學』甚麼意思呢?就是小王子生病了,還要不要去學習,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請假條。」
在浙江紹興,浙東運河博物館就打破傳統,在展示靜態展品的同時開通水上遊覽航線,讓遊客一邊乘船一邊觀賞,講述古代先賢故事的沙畫投影。遊客:「帶孩子來了解多一點,了解浙東運河的文化和歷史,它不僅僅只是一個旅遊了,還有文化的傳承。」遊客:「另一種形式的博物館,它不是像傳統的博物館一樣是靜態的,它是動態的,傳統的文化以一種新的形式去表現。」
擁有2,500多年歷史的浙東運河,是中國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地除了打造「行走的博物館」水上線路,近年亦會沿著運河探尋具歷史價值的建築或物件,也會走訪運河邊的居民,發掘未有被記載的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