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多年 當局致力於修復濕地及保護生物多樣性 已成為「鳥類天堂」
【有線新聞】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於1992年,擁有全國保存最完整的濕地生態系統,當局多年來致力於修復濕地及保護生物多樣性,現時已成為「鳥類天堂」。
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處黃河入海口旁,總面積逾1,500平方公里,主要保護新生濕地生態系統以及珍稀瀕危鳥類。保護區近年致力於濕地修復及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一方面進行水系連通和生態補水,土地引水能力由以前每秒不足40立方米,到現今的每秒130立方米,年引水量更連續三年達1.7億立方米;另一方面修復植被及清除入侵物種,令鳥類有更好的棲息地。
自然保護區科研中心主任周立成:「通過我們對淡水濕地、鹽沼濕地和潮間帶濕地的剛才我敘述的這幾項工作,使得我們的生物多樣性愈來愈好,生態環境愈來愈好。我們的鳥類從30年前的187種,到現在的374種,而且數量也有了巨大的增加。」黃河三角洲作為候鳥遷徙廊道,是鳥類重要的棲息地,被譽為鳥類的「國際機場」。
除了修復鳥類棲息地,自然保護區更設立鳥類救助中心,例如這隻天鵝「小雪」2007年被發現身受重傷,經救治後,依然失去重回藍天的能力,只能留在中心生活,中心亦有養殖其他瀕危鳥類。為更好監測鳥類棲息狀況,保護區更引入人工智能監測系統,可自動識別和統計鳥類數據。黃河三角洲生態監測中心副主任趙亞杰:「我們的視頻監控,它的點位可能遍布整個濕地內,在水裡有、在灘塗有、在鳥島上也有,它們看的範圍比肉眼更廣,所以它記述的數量肯定會比我們肉眼觀看一公里範圍內、兩公里範圍內的要更多,所以我們就是逐漸地接近真實的數據。」
保護區計劃未來提升監測系統的分辨率和準確度,同時增加監控點位,覆蓋興建中的黃河口國家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