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鈉離子電池的應用場景、產能持續擴大 成穩定鋰電池價格「平衡器」
【有線新聞】內地鈉離子電池的應用場景和產能持續擴大,除了可以促進綠電消納,同時亦可降低鈉離子電池的生產成本,成為穩定鋰電池價格的「平衡器」。
搭載新一代鈉離子電池的貨車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完成極寒低溫性能測試,這款電池不單耐寒,亦能承受45度高溫,以及兩萬次以上的充電次數,而且充電時間短,20分鐘就能充滿,令原本使用傳統柴油的貨車可望實現電動化,促進綠電消納,減少浪費。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清潔能源實驗室主任胡勇勝:「正好我可以利用電動重卡這個場景來把這些可再生能源發的電消耗掉,現在利用柴油的話,一公里需要花3.5元,如果我們使用(鈉)電,可能一公里只需要1元。」
除了運輸業,內地亦正擴大納電在儲存綠電領域的應用,廣西南寧的鈉離子電池儲能電站能因應用電情況進行充電和放電。而隨着全球首條發電量達一千兆瓦時的鈉離子電池生產線在安徽阜陽投入營運,專家預期納電的應用場景和產能將持續擴大,有助減低納離子電池的生產成本,拉近跟鋰離子電池的價格差距,成為穩定鋰電池價格的「平衡器」。胡勇勝:「鈉離子電池一旦規模化量產,其實對我國鋰電產業的發展也起到平衡器的作用,它能找到一個價格可比性,鋰電價格就不會像以前劇烈波動了。」
以電動貨車領域為例,若鈉電滲透率達10%,預計到2030年,產值將達200億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