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山西武鄉縣為八路軍總部駐地之一 不但保存多處抗戰遺址 當年全縣有近十分一人參軍救國
【有線新聞】山西武鄉縣作為抗日戰爭期間其中一個八路軍總部駐地,不但保存了多處抗戰遺址,在當年全縣更有近十分一人參軍救國。
抗戰老兵李金水:「往前衝的時候,自己不幸身負重傷。在這個左腿(子彈)從前腿打進去,後頭打出來,穿了一個窟窿。當時我還沒有甚麼感覺,被我們連長發現的。」腿部上傷疤是李金水參加抗日戰爭的印記,1944年的中國,黃河以北大部分地區已淪陷,年僅17歲的他為救國,毅然投身八路軍,但當時的八路軍不但槍彈不足,甚至連果腹都成問題。
李金水:「我們吃的是高粱、黑豆、玉米,武鄉的石磨磨下來用行軍鍋煮,煮出來是黑紅黑紅。那都是十八九、二十來歲的人,就這麼拿上那洋瓷碗吃一碗半。你們說吃飽吃不飽,沒辦法怎麼辦,熱天時候燒野菜、吃野菜。」
李金水的家鄉武鄉縣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太行山革命的核心區域。八路軍總部先後5次進駐,在9個村莊駐紮長達536天,其中在王家峪村駐紮時間最長。這裏四面環山、位置隱蔽,總司令朱德、副參謀長左權等利用地理優勢,率領八路軍開展「敵後遊擊戰」。山西省委黨史研究院研究員郭秀翔:「因為它後面有大山,日本人佔的主要是交通線、佔的是縣城,但是在這個廣大的農村他沒有佔據,所以它地理位置就是既可以隱蔽,又可以轉移的這樣一個區位。」
王家峪村的總部舊址1961年便被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時是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開放給遊客參觀,大部分設施都保留著當年風貌。在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總司令及副參謀長等就是在這種細小房間生活。除了辦公,其餘時間就在這張「土炕」上休息。「衛生所」內還擺放著醫療器材,昔日海外「援華醫生」便是利用這些器材為傷者包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