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果橋與惠通橋肩負起「抗戰生命線」重任 遺址仍吸引不少民眾參觀
【有線新聞】位於雲南的功果橋與惠通橋曾是滇緬公路的「咽喉要道」,抗日戰爭期間肩負起「生命線」的重任,遺址至今仍吸引不少民眾前來參觀。
抗日時期由緬甸送往中國的援助物資必先跨過滇緬公路上的功果橋,日軍為切斷這條補給線,對橋樑發動轟炸,但一支由工程師、科技人員和民工組成的搶修隊伍用了不到2個月便完成修復,確保這條「生命線」大多數時間保持暢通,功果橋因此被譽為「炸不斷的橋」。
保山市博物館館長王黎銳:「有的小的一些損傷的話,它其實上可能就是幾個小時,半天就通了,在這個史料的記載當中事實上它最長的時間也就三天的時間,它就可以搶修出來了,那麼當然在這個過程當中其實也有一些輔助的手段,就是我們在運輸不中斷的情况下,比如說架設浮橋。」
滇緬公路上的惠通橋位於怒江峽谷險要之地,同樣被視為滇西至緬北的「咽喉要道」,物資經過功果橋後還須跨過惠通橋才能抵達昆明。抗戰期間,它承擔一半以上物資運輸任務,包括燃油、武器、藥物等,因此被稱為「抗戰輸血管」。
在日軍即將攻佔惠通橋之際,中國軍隊果斷將其炸毀,此後中日兩軍隔江對峙長達兩年,這一決策被視為抗戰史上關鍵轉折點。
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會長張國良:「這樣使日軍阻在那個怒江以西就一直沒有能夠打過來,保證了我們抗戰大後方的安全,後來我們為中國遠征軍大反攻創造了條件,因此這兩座橋都是我們英雄的大橋,它反映了我們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精神,也反映了我們中華民族、各民族人民團結的精神,包括我們香港人民在內,包括我們海外的華人炎黃子孫在內。」
惠通橋現為抗戰紀念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橋頭和橋身至今仍布滿彈痕,遺址附近設有多座觀景台,方便遊客從不同角度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