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天下|憑對英歌舞熱愛與執著 民間團體肩負傳承責任
【有線新聞】歷史悠久的英歌舞是一種流行於潮汕地區的民間藝術,經過數百年的承傳,發展出不同流派與風格。在香港也有一支土生土長的英歌隊,肩負起傳承的責任。
氣勢磅礡的吶喊,再配合整齊的敲擊,聲勢浩大、震撼人心,吸引許多途人停下來欣賞。這個就是流行於潮汕地區、以《水滸傳》梁山好漢英雄故事為核心,有「中華戰舞」之稱的英歌舞。
元朗潮僑英歌隊教練彭偉健:「英歌舞是源自潮州傳統的一種舞蹈,他們不是十分流行舞龍舞獅,有任何喜慶通常會表演英歌。最主要就是鼓、鑼、鑔、鐺這4個,另外有一個我們稱為螺,好像號角。我們跳的時候會拿兩支棍來敲擊,那個拍子與打鼓是同一個拍子敲打,他敲打一次,我們就會敲打一次。他不會一次一次這樣敲打,通常都會分成3拍、4拍及5拍這樣敲打,拍數愈快代表進程愈快。」
一張張色彩鮮艷、紋理細膩的英歌舞臉譜,突出角色的人物性格,讓觀眾看得更投入。元朗潮僑英歌隊教練洪明香:「英歌舞的臉譜通常分為兩類,第一類就是傳統《水滸傳》的臉譜,另外第二類就是目前虛構的鬼怪臉譜,主要都是猙獰、恐怖一些。」
傳統上,演員會自己化妝畫臉譜。但由於大部分隊員年紀較小,所以這個重任就交給洪教練或其他較資深的隊員負責。洪明香:「以往就很傳統的,但如今就沒有特定的。我們會繪畫多一些細節以及多一些顏色,在舞台就會比較奪目,別人看到就會覺得很美麗。」
英歌舞的發展過程裏,民間團體的角色十分關鍵。他們不只是英歌舞的守護者,同時也是英歌舞的傳承人,他們憑著對這門藝術的熱愛與執著,把英歌舞一直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