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勝利80年|東北抗戰俄僑後代辦紀念館 保存生活印記
【有線新聞】在二戰日本侵略中國東北期間,黑龍江哈爾濱有不少俄羅斯僑民參與抗戰及抗日運動,有中俄聯姻的後代創辦紀念館,保存俄僑在哈爾濱的生活印記。
胡泓的祖父是東北抗日聯軍烈士,父親在抗戰時曾經為蘇聯紅軍做翻譯工作,結果認識了白俄貴族出身的妻子。胡泓:「 (蘇聯紅軍)在東北待了幾個月,就是這個上校軍官,把我爸爸領到我母親的家裡去。實際他想把我爸爸介紹給這個俄羅斯女孩,後來還是結婚了,這樣我的父親就把我母親也帶到解放軍隊伍裡了。就是母親和我的姨媽都是參加了中國的革命、中國的解放、抗美援朝戰爭等等。」
胡泓說不少哈爾濱俄僑都有參與二戰,以至之後的中國戰事或民間運動,而胡泓就在戰後於哈爾濱出生,「我們第二代的混血兒上小學就很受氣,有同學們看見就開始罵『老毛子』、『老毛子』,甚麼白俄,甚麽的這一類,那時候我們聽了非常非常侮辱,非常侮辱,他把我們當作異類來看。」
為了令更多人知道俄僑在哈爾濱的生活文化,胡泓2001年在中央大街買下一位俄僑的舊居,改造成俄式餐廳,設立哈爾濱俄僑紀念館,「差不多100年左右了現在,這些東西還都保留著,我想讓這個氣息、讓這種訊息流傳下去。我讓大家有點感受,要不然這些人不懂這個歷史,原來還有那麽多人在這和我們一起生活來著。這俄國人和我們一樣的人,他們長得不一樣,其他都一樣,有可能比我們更善良、比我們做了更多好的事情。」
因為具備地利條件,哈爾濱在抗戰時期成為中蘇的聯絡通道,時至今日仍然是中俄交流的重要窗口。市內不少俄式建築都是著名地標,吸引遊客前來「打卡」。
曾經在日本做建築師的胡泓之後選擇回流繼續住在哈爾濱,又執筆寫小說,書寫哈爾濱俄僑的生活和命運,「我也覺得只有在這兒,我能體會到我們中國人的,這些他們的精神實質一些方面的東西,所以我想在這兒,體會哈爾濱,體會這座城市。父親也是這樣,祖父就是為了祖國的東北的光復,以大無畏的精神、滿腔的熱血,把鮮血灑遍了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