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搜查|深夜回收麵包、飯盒派街友 助基層減負擔 義工:社會仍有人支持佢哋、冇遺棄佢哋

在夜幕低垂的香港街頭,一群義工默默穿梭於港九新界,收集店舖賣剩的麵包和飯盒,分發給街友、拾荒者及低收入人士。然而,隨著資助減少及義工人手不足,行動面臨挑戰,有團體呼籲政府將惜食行動制度化,推動跨局協作和社區參與。
義工夜間行動 回收剩食派發基層
來自「共享食物基金」的義工每星期走訪不同地區,將回收的食物轉贈有需要人士。攝製隊近日跟隨義工,記錄他們在紅磡及土瓜灣的食物回收與派發工作。當晚8時,義工抵達紅磡兩間商店,事先與店舖聯繫,確認當日賣剩的食物數量。義工Eden向店員展示電子義工證,收集約36個麵包和飯盒,放入環保袋及保溫袋,清點數量與重量後,隨即乘車前往土瓜灣派發。
第一站是天橋底,義工向街友派發三文治和飯盒。受惠的郭姐表示:「佢哋個個星期都係咁攞嚟,所以好好。梗係有幫助,因為自己慳啲囉,平時我執紙皮維生,可以幫助吓。」義工亦會走訪垃圾站,為清潔工及拾荒者送上食物。真姐:「梗係好啦,有多啲義工梗係好,係咪?有嘢食、有嘢派,有時條氣頂住,可以發洩,講出嚟都好過冇呀嘛。」
義工Eden指出,派發對象主要為街友及低收入人士,如清潔工人。他們在分發時注重尊重,對於拒絕交流或不願接受幫助的街友,會靜靜放下食物。「唔會特別去勉強,其實好多義工都堅持參與,好多時見到效果,有人初初有抗拒,到慢慢接受,慢慢再分享多小小。」
過去十年回收逾萬噸食物 近千萬人次受惠
「共享食物基金」項目經理郭惠玲介紹,組織旨在「拯救食物資源」,既減少浪費、保護環境,又幫助有需要人士,同時創造綠色就業及義工參與機會。過去十年,基金共回收逾1萬公噸食物,受惠人次近1,000萬,範圍涵蓋麵包、飯盒及蔬果。惟目前因缺乏資助,蔬果回收僅剩沙田區街市繼續運作,其他地區項目已暫停。
Eden坦言,食物回收正面臨多重困難,首先店舖捐贈意欲下降,擔心食物處理不當導致變質,「好事變壞事」。其次,義工人手短缺,難以應付繁重工作,令行動挑戰加劇。
資金短缺成瓶頸 盼政府制度化支持
郭惠玲指出,「共享食物基金」的運作主要依賴政府及商界資助,但近年資助申請愈發困難。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是主要資金來源,但申請指引規定每個項目資助期一般不超過兩年,且最多延續兩次,即總計四年,無法支持長期運作;而部分商界更希望食物回收工作加入更多新意。郭惠玲:「我哋呢啲係基本民生嘢,唔係話有噱頭嘅嘢,好簡單,用最少人力、物力、資源去處理,去善用資源。」
她認為,食物回收分享並非單純的慈善項目,而是如清潔街道般的「基建項目」,是政府必要開支,應要有制度化支持,而非依賴斷續的基金申請。她建議政府透過跨局協作、招標或延長環保基金年期,確保惜食行動可持續。「想政府有恆想做法,令事件可以持續,而唔係好似𠵱家咁唔持續,令人覺得唔係必須嘅事。」
儘管挑戰重重,義工仍堅信惜食行動的價值。Eden表示,派發食物不僅減輕基層經濟負擔,更加是社會連結,更讓他們感受到社會關懷。「讓他們知道社會上仍有人樂意關心、支持佢哋,讓佢哋明白冇被社會遺棄。」
78 HOY資訊台:《一線搜查》
播出日期:逢周一至五
播出時間:晚上8時77台首播、8時半78台重播
WhatsApp報料熱線:68960931
節目重溫請<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