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搜查|面膜護膚變傷眼? 醫生警告兩類成份易致敏 三招避風險

市面上的護膚品琳瑯滿目,標榜保濕、抗痘、清潔、控油、美白、抗皺等功能,其中面膜更是許多女士日常護膚的「必備神器」。然而,錯誤使用面膜可能帶來健康風險,甚至導致眼睛紅腫、皮膚流膿等嚴重後果。專家亦提醒消費者謹慎選用及使用面膜,以免護膚不成反傷身。
敷面膜後眼睛紅腫 醫生提醒兩種成份易致敏
有網民早前在社交平台分享一段令人震驚的經歷,指在敷面膜約半小時後,突然感到眼睛乾澀及疼痛,隨即以清水洗臉及清洗眼睛,但症狀未有改善。數小時後,其雙眼更出現強烈刺痛,甚至無法張開眼睛。當她勉強用手撐開眼瞼時,驚覺雙眼已紅腫不堪,情況令人擔憂,事件亦迅速在網上引起熱議。
皮膚科專科醫生陳厚毅解釋,一般來說,含美白及抗衰老成份的產品較容易引發過敏反應,要多加留意這兩方面的成份。他指出,過敏初期通常會出現痕癢,隨後可能導致皮膚腫脹,嚴重時甚至會脫皮、起水泡,或感到灼熱及刺痛。若未能及時處理,症狀可能惡化,出現皮膚發熱、紅腫、熱痛,甚至流膿的情況。
陳醫生建議,若使用面膜後出現不適,應立即停用,並以清水或適當的潔膚產品清洗殘餘物質。若症狀持續,應盡快求醫,醫生可能會處方抗生素藥膏、輕度類固醇藥物,或口服抗組織胺藥物來緩解症狀。對於嚴重發炎的情況,甚至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
面膜成份大解構 保濕、美白背後藏風險
市面上大多數面膜宣稱具有保濕、清潔或美白功能,但其成份是否真的安全有效?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系兼任副教授史東甫向《一線搜查》表示,面膜的主要功能可分為三類:清潔、美白及保濕。當中保濕成份通常包含蛋白質或多醣類物質,例如甘油,這類化學品能在分子表面吸附水分,從而帶來濕潤的感覺。然而,這些成份同時也是微生物的「養份」,若面膜未添加足夠的抗菌劑,或抗菌劑失效,細菌可能滋生,導致產品變質,甚至引發皮膚或眼部感染。
他解釋指,抗菌劑的效用有限,隨著使用次數增加,抗菌劑的濃度會逐漸降低,產品因而更容易受到污染。若面膜包裝出現脹氣、異味,譬如腐臭或細菌滋生的氣味,或甚至可見黴斑,均是產品已受污染的徵兆,絕不應繼續使用。然而,一些面膜添加了香精等物質,可能掩蓋異味,令消費者難以察覺問題。
專家教三招安全使用面膜
陳厚毅強調,市面上的面膜種類繁多,聲稱具有美白、保濕、控油等功效,但實際效果取決於成份、份量以及皮膚的吸收能力。他建議消費者可參考消費者委員會的相關測試報告,獲取更多產品資訊。一般不建議在受損、或現在有病症的皮膚上使用美白、保濕、控油產品,亦要留意部分成份未必適合懷孕婦女。為避免過敏或感染,陳厚毅強調以下使用面膜的注意事項:
- 閱讀使用說明:按照產品指引使用。
- 檢查有效日期:過期產品可能喪失功效,甚至增加感染風險,應避免使用。
- 觀察產品狀態:若面膜包裝脹氣、有異味或可見黴斑,應立即丟棄。
78 HOY資訊台:《一線搜查》
播出日期:逢周一至五
播出時間:晚上8時77台首播、8時半78台重播
WhatsApp報料熱線:68960931
節目重溫請<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