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委會研究指私營遙距醫療服務監管不全面 法律責任不明確 病人私隱或外洩
【有線新聞】 消委會過去五年半接獲7宗遙距醫療服務投訴,過半因為未有提供服務或退款,涉及總額6,000元,消委會公布研究指私營遙距醫療服務監管不全面,法律責任不明確,亦可能涉及病人私隱外洩。
遙距醫療隨疫情開始愈來愈普及,醫生在通訊軟件上診症將藥物速遞到病人家門,不過這種看病方法存在不少隱憂。消委會去年6月至7月以問卷訪問840名消費者和830多名中西醫,超過七成半醫生憂慮遙距診斷未能進行身體檢查,亦有四成擔心出現醫療事故和誤診。消委會消費保障政策、商營手法及申訴小組主席余承章:「我們今次檢視了19間提供服務商戶,其中4間指提供遙距醫療服務『不是用來診斷』,但實際上他們會提供包括簽發醫生紙和藥物處方,有一個網上平台聲稱可以提供『文字診斷』,衞生署就個案已轉介醫委會作出相關跟進。」
研究亦發現部份供應商收費透明度不足,欠缺私隱保障認證。余承章:「10個用其他平台提供遙距醫療服務的受訪商家中,只有四個認為平台已有相關認證,亦有三個商家表示病人取藥時不需要出示身份證,這情況可能會出現藥物錯送。投訴人致電診所問遙距醫療服務可否用醫療卡結帳,但診所職員的回答相當含糊,當投訴人到診所結帳時才知道不可以用醫療卡。」
消委會建議監管機構將遙距醫療納入監管框架,提供臨床標準和訂明法律責任,要求服務供應商提高市場透明度,釐清有關保險賠償範圍並建立白名單列出符合標準、獲醫管局認證的遙距醫療平台及通訊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