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勝利80周年|中國家庭戰後撫養4,000日本遺孤 跨越國界親情見證歷史
【有線新聞】1945年日本戰敗後,不少中國東北家庭將大約4,000名遺留在中國的日本孤兒撫養成人,並在1980年代陸續送他們返回日本,以親情見證這段戰爭歷史。
中國養父母後代田美娟:「那時候就知道她是日本人,日本遺孤。但孩子是無辜的,是不是?我們也沒認為怎麼怎麼樣,反正拿她當自己家人。」戰後出生的田美娟說,當年日本在中國東北撤軍後,母親在哈爾濱的日本難民所領養只有5歲的姊姊,並為她改名田麗華。
田美娟:「我媽心大,也得出去工作。就是說有了我們以後還繼續撫養她,也沒說怎麼歧視她、怎麽的。反正就是一家人這個緣分吧。」到了1982年,已在中國結婚成家的姊姊按日本的歸國政策,帶著子女返回九州老家,多年來也有透過書信與養父母聯絡。「尊敬的父母二位大人,你們好。只因為我們語言說的不太好,辦事情很難,孩子每天上學也很緊張,我託人打聽幾次,說每年都有中國養父母來日本看望和觀光,不知道為甚麼沒通知我們,我很著急。」終於在大約10多年前,田美娟帶著母親去到日本探望姊姊一家。
自1932年偽滿洲國成立,哈爾濱不少建築物成為日軍控制中國東北的重要機構。80年過去,留下的除了有這些遺址,亦有一段段跨越國界、作為歷史無聲見證的親情。
中國養父母兒媳婦屠愛群:「我家老太太撿的一個就是姐姐。就是日本要(撤)走前,完了就給她擠丟了,她就在旁邊哭,我家老爺就給她撿來了。」屠愛群的家人在日本戰敗後亦收養了一個3歲日本女孩,1985年她返回日本尋親後,間中也有來中國探望養父母。屠愛群說,家婆在99歲離世之前,一直掛念遠在日本的養女。屠愛群:「我們在這裡陪了她(養母)40年。也想,怎會不想,都想念,我們也想念。因為我們在一起相處,都相處得挺好的。中國養父母是偉大的。」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張嵐:「我們中國人其實講究的是養兒防老,就是說如果遺孤養父母不簽同意書,日本遺孤走不了的。回日本後,他能夠有更好的條件,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我願意他回去』,基本上所有養父母都是這麽說的,真的就像是為了自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