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資訊
- 有線新聞
- 2024年06月11日
加拿大籍非常任法官麥嘉琳 7月底任期屆滿將離任
【有線新聞】繼岑耀信及郝廉思辭任終審法院非常任法官後,再有一名來自加拿大的終審法院非常任法官麥嘉琳宣布將於7月底任期屆滿後,不再續任。 加拿大傳媒引述麥嘉琳的聲明指,已在5月24日通知終審法院首席法官張舉能,將會在7月29日任期屆滿後會退休,又指已經年屆80歲,期望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聲明又提到,榮幸有機會服務香港,強調對法官、法院獨立性,及法院維護法治的決心有信心。 特區政府就指,對麥嘉琳在任內對香港司法制度的貢獻和對香港法治的客觀評價表示謝意。 麥嘉琳於1943年在加拿大出生,畢業於阿爾伯塔大學,並取得哲學學士、哲學碩士和法學學士學位。她於1989年宣誓就任加拿大最高法院法官,由2000年到2017年間擔任加拿大首席大法官,另外亦曾擔任加拿大司法委員會主席、加拿大勳章諮詢委員會主席和國家司法學院理事會主席等。她於2018年成為香港終審法院非常任法官,2021年7月獲續任3年。
- 有線新聞
- 2024年06月11日
私隱公署上月接130宗市民查詢 較平均升1.6倍創近年新高
【有線新聞】個人資料私隱專員鍾麗玲表示,至上月為止的過去12個月,共收到1044宗有關市民個人資料被套取作詐騙用途的查詢;其中5月更超過130宗,較以往每月平均約50宗升1.6倍,創近年新高。 鍾麗玲接受《星島日報》訪問時表示,查詢內容主要涉及不小心將個人資料給予一些機構或來電者,擔心身份證號碼、戶口號碼等,會被人用作詐騙用途,甚至有人會致電他們的家人進行詐騙。 她提醒市民留意帳戶及簽帳紀錄,更要保護密碼,切忌「一個密碼走天涯」。公署亦會於本月舉行防騙相關講座,提高公眾的防騙意識,減低私隱外洩風險。 另外,公署又即將發表《人工智能:個人資料保障模範框架》,為機構在採購、實施和使用人工智能系統處理個人資料時,提供建議,以減低私隱風險。
- 有線新聞
- 2024年06月11日
天文台:荃灣、青衣雨量錄逾70毫米 料未來一兩小時部分地區雨勢較大
【有線新聞】天文台在今(11日)早11時40分發出特別天氣提示,指與偏南氣流相關的驟雨正影響本港,今早大嶼山及新界部分地區錄得超過30毫米雨量,荃灣區及青衣雨量更超過70毫米,預料未來一兩小時本港部分地區雨勢較大。 天文台預料,本港地區今日天氣大致多雲,有幾陣驟雨,局部地區有雷暴。初時部分地區驟雨較多。日間部分時間有陽光及炎熱,市區最高氣溫約32度,新界再高一兩度,吹和緩偏南風。 天文台預料,未來一兩日部分時間有陽光及炎熱,亦有幾陣驟雨,接近周末驟雨較多。
- 有線新聞
- 2024年06月11日
岑耀信指香港法治陷危機 湯家驊:難以苟同 不應濫用官位宣揚政治立場
【有線新聞】早前辭任終審法院非常任法官的岑耀信撰文指香港法治陷入極大危機。資深大律師、行會成員湯家驊今日(11日)在社交平台發文,指對有關言論難以苟同。 湯家驊在Facebook發文指,曾與岑耀信共事處理案件,亦一直極為尊重對方,惟對其最近發表有關辭任終審法院的言論實在難以苟同。 湯家驊認為,為官之首要宗旨是政治中立,若為官者對此無絕對信心自我克制,則須告別官門,「但若然,更不應濫用其官位宣揚其政治立場。法治不應,亦不能為政治左右,否則任何法官也愧對法治。」 岑耀信日前在金融時報撰文,質疑初選案的裁決在法律上站不住腳,裁決意味著基本法賦予立法會否決預算案的權力,不能夠用於不受政府歡迎的目的,雖然不一定等同法治已死,但就是司法制度衰落的徵兆。
- 有線新聞
- 2024年06月11日
警方聯同海關機場檢210萬元大麻 50歲內地男子被捕
【有線新聞】警方港島總區特別職務隊人員昨日(10日)晚上聯同香港海關人員進行反毒品行動,在香港國際機場入境大堂截查一名50歲內地男子,在其行李箱內檢獲共重10.3公斤的懷疑大麻,市值約210萬元。被捕人現正被扣留調查。 警方表示,販毒集團會透過不同途徑,招攬及利誘其他人參與販毒行為,將毒品從海外地區運入香港。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參與或協助販毒行為即屬違法。一經定罪,最高可判處罰款500萬元及終身監禁。
- News Editor
- 2024年06月11日
前非常任法官岑耀信撰文批評香港司法、民主派顛覆政權案裁決 港府:極不同意 法治無任何倒退
【有線新聞】早前辭任終審法院非常任法官的岑耀信指香港法治陷入極大危機,特區政府表示極不同意。 岑耀信在金融時報撰文,質疑初選案的裁決在法律上站不住腳,裁決意味著基本法賦予立法會否決預算案的權力,不能夠用於不受政府歡迎的目的,雖然不一定等同法治已死,但就是司法制度衰落的徵兆。 他指,中國為香港法官製造了「不可能的政治環境」,國安法的實施嚴重限制審訊自由,加上不斷有聲音要求司法「愛國」,本地法官需要非凡勇氣逆流而行,很多法官已經看不到,自己作為自由捍衛者的角色,慨嘆香港正邁向極權,又指寄望海外法官維持香港法治,恐怕已經不切實際。 港府回應指,法院在審理任何案件時絕無受到中央或港府的壓力,強調法治亦無倒退,任何相反的結論都是完全錯誤。
- 有線新聞
- 2024年06月11日
港大風波|張翔列十點反駁校委會 指王沛詩從沒徵詢意見 批歇斯底里「獵巫」式壓迫
【有線新聞】港大校長張翔的聲明點名校委會主席王沛詩,從沒就副校長人選徵詢他意見,形容校委會對他的壓迫是歇斯底里。 校委會發信後幾小時,校長張翔發聲明列出十點逐一反駁。張翔指校委會的公開信中,提到有關的任命是「校長知情」,說法匪夷所思、與事實完全不符。他會前一日收到的校委會會議議程文件,並沒有任何副校長任命人選,直至會議當天才知道校委會主席王沛詩提出的暫任副校長人選,以及成員調動安排,批評當日校委會違反大學常規,繞過校長直接任命暫任副校長。 他亦是在當日早上出於擔心任命副校長的角色及權力可能被剝奪才尋求法律意見,最終亦不被接納。王沛詩事後未有理會他的意見,繼續決定在下周三舉行特別會議,質疑校委會還能否公平公正處理大學事務。 張翔指自己與大學管理層,一直努力填補副校長空缺,去年11月曾向校委會提交幾名副校長人選,但建議一直不獲王沛詩納入校委會會議議程。 張翔亦批評校委會專責小組,2月完成對他匿名舉報的調查後,校委會秘書平均每三日向他發出一封信件,要求短時間內回覆,最短的回覆時間只有一日半,形容是歇斯底里的「獵巫」式壓迫。 對於今次事件再有校委會信件被洩露,他指感到極度失望,形容與去年的惡意
- 有線新聞
- 2024年06月10日
港大風波|委員石禮謙反對以校委會名義發公開信 指應邀請張翔答辯
【有線新聞】有港大校委會委員反對以校委會名義發公開信,指是在出信前幾小時才被要求經電郵投票,表決是否支持聲明。 港大校委會成員石禮謙:「因為信裏面牽涉很多指控,校長、副校長所做事情,我覺得這些指控是很嚴重,嚴重性是影響他們一生人聲譽,我覺得要召開一個會議討論,要請受影響的校長及同事,答辯這些指控。委員會聆聽兩方面的意見,再決定如何做,怎麼可以三個小時就說他有罪,又沒有見過他又沒有聽過他(的說法)這個我不同意。」
- 有線新聞
- 2024年06月10日
葵涌私家車、旅遊巴相撞 私家車司機昏迷送院
【有線新聞】葵涌有私家車與旅遊巴相撞,私家車司機一度被困,昏迷送院。 私家車嚴重損毀,安全氣袋彈出,馬路上有大量私煙宣傳單張,旅遊巴車身亦被削開,零件散落一地。 架私家車晚上近七時,沿興芳路往葵興,駛至葵涌運動場對開懷疑失控,撞到停泊在左線的旅遊巴,私家車司機一度被困,要由消防救出。
- 有線新聞
- 2024年06月10日
端午|灣仔海濱舉行無人機表演 拼出糭、龍舟等圖案
【有線新聞】旅發局在灣仔海濱舉行第二場無人機表演,表演以端午節為主題,一千架無人機在維港上空拼砌出糭及龍舟等應節圖案,亦有飛龍送上端午祝福,吸引不少市民及遊客。 特首李家超及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亦與一班小朋友到場觀賞,楊潤雄指,未來幾個月的無人機及煙火表演,已經有初步計劃,會因應雨季制訂不同預案,有改動會盡早公布。 楊潤雄:「其實在內地社交平台,我們看到都有很多很正面的報道,我相信今天的表演,大家都看到很精彩,我相信都會有很正面的報道或評價,我相信這些都會成為吸引他們來香港的其中一個吸引力,我們當然香港還有很多,其他吸引他們來的地方。」
- 中國在線
- 2024年06月10日
從福建駕快艇偷渡台灣 男子淡水漁人碼頭登岸後被捕
【有線新聞】福建一名男子涉嫌駕駛快艇偷渡台灣,在新北市淡水漁人碼頭登岸,被台灣的海巡拘捕。 台灣傳媒報道,涉事阮姓男子年約60歲,自稱周日上午從福建福州市出發,獨自駕駛快艇橫跨260公里,抵達新北淡水後登岸,並向途人要求報警,被趕到現場的海巡人員拘捕,依違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移送士林地檢署偵辦。士林地檢署周一表示,該男子接受偵訊後,已移交移民署專勤隊按規定收容。
- 有線新聞
- 2024年06月10日
德國研單軌車活化廢棄鐵路 網約車模式運作 可於鐵路任何一點預約上落客
【有線新聞】全球各地也有廢棄鐵路,德國有人發明了能活化廢棄鐵路的「單軌的士」,以網約車模式運作,同時令鄉郊地區交通更便利。 人煙稀少,雜草叢生,在一般人眼中這條是廢棄鐵路,但是在德國一批專家眼中,這裡有兩條單軌鐵路。德國東威斯特法倫利普地區三間科技大學合作,為了令廢棄鐵路重生,發明了這款單軌車,以陀螺儀維持車身平衡,將鐵路變成單軌雙線行車,兩線可以行相反方向。 單軌車以全電動運作,不需要司機,可以載4至6人,亦不再有「車站」的觀念,可以在鐵路任何一點預約上落客,反而較像的士,以網約車形式運作。橙色的輔助支架是安全措施,一旦陀螺儀失靈或其他原因令單軌車失平衡,支架會自動彈出,防止車身翻側。 專家希望這種單軌車可以活化廢棄鐵路及周邊地區,並令喜歡鄉郊的人有多一個交通選擇,單軌車普及後有望令更多城市人考慮移居鄉郊,令廢棄鐵路沿線重現生機,預計最快2028年,單軌車就會投入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