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勝利80周年|東江縱隊後代傳承抗戰歷史 沙頭角建香港首個抗戰紀念館
【有線新聞】日本侵華期間在香港敵後作戰的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骨幹成員在抗戰勝利後調職到全國各地工作,他們的後代近年返回廣東參與保育這段歷史,又在香港設立紀念館,希望傳承這段二戰時香港民間團結抗戰的事跡。
廣州市東江縱隊研究會會長黃彥輝:「我們是5倍於日軍,我們打都會輸,所以我們跟日軍的力量懸殊比較大。這個中央在派往廣東幹部裡,特別強調一定要學會耗住敵人、拖住敵人,所以我們是以游擊戰為主。」黃彥輝的父親是東江縱隊成員,這支抗日游擊部隊由中國共產黨在1938年在東江流域發動群眾組成,之後在1942年由香港居民組成的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亦在西貢一間教堂宣布成立。
黃彥輝近年主動接觸相關老兵的後代,希望紀錄這段抗戰史。黃彥輝:「我們這個回憶錄,你父親的三篇文章都在裡面。魯慧:「比較驚險的部分是寶蓮寺,當時我爸是從香港到長洲。」
魯慧的父親魯風抗戰期間積勞成疾,曾喬裝成僧人在大嶼山的庵堂養病,同時指揮區內的抗戰工作。1944年日軍突襲搜查,魯風在僧尼掩護下脫險。魯慧:「我爸21歲就當了港九大隊的副隊長,後來當大隊長,我們20多歲都不知道幹甚麼的。當時很危險的,被日本人抓住了可能要砍頭,不怕。你怕不怕?他説不怕。這個就是民族感情。」
東江縱隊的骨幹成員在戰後分別調職廣東、北京等地工作,他們的後代也在這些地方紮根發展。在北京出生的陳碩,祖父陳達明戰後擔任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社長,陳碩曾於歐洲留學和工作,之後回流廣州,參與保育。原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政委陳達明孫子陳碩:「我們家族的發展和廣東地區的抗日戰爭歷史是分不開的,因為家族很多人都為了香港,從戰爭時期到後面都付出了很多,我覺得會有一種責任感去至少就讓下一代知道這些事。」
1941年香港淪陷後,沙頭角羅氏兄弟很快就組建抗日武裝部隊,家族內有11人參與抗戰。原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副大隊長羅汝澄女兒羅凱嬰:「香港的抗日就是華南抗日的一個重要部分,作為我們後人來說對那些先輩非常敬佩,也覺得我們應該要保留他們這些光榮。」
在沙頭角石涌凹的這間羅家大屋是本港三級歷史建築,當年是港九獨立大隊聯絡站,三年前改建成香港首個抗戰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