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線
- 有線新聞
- 2025年05月23日
武漢成全國首批無人駕駛商業化試點 引近500輛自動駕駛汽車 開展常態化運營
【有線新聞】湖北近年積極推動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武漢市更成為全國首批無人駕駛商業化試點之一,吸引近500輛自動駕駛汽車開展常態化運營。 這些無人駕駛巴士現時在武漢經開區,24小時試營運,一共提供4條線路,服務沿線約5萬名居民。巴士通過雷達和鏡頭導航行駛,配備360度無盲區感知功能和全冗餘設計,可自動識別周邊障礙物,並作出反應。負責人說經過多年運營和數據積累,自動駕駛技術的穩定性已大幅提高,期望能為司機提供智能輔助。 武漢車網智聯科技經營管理部長張銳霖:「我們在駕駛的時候,司機會出現疲勞,那麼我們可以通過人工智能自動駕駛的技術,能夠幫他們提示他們可能出現了疲勞的狀態,包括在一些緊急的情況下對他們的一些駕駛行為進行一些提醒。」 武漢在2023年成為全國首批20個智能網聯汽車領域一體化應用試點城市之一,至今開放測試的道路覆蓋全市超過3,000平方公里,吸引近500輛自動駕駛汽車開展常態化運營。市政府牽頭多部門組成的聯合工作組,負責對車輛進行審批和風險等級評估,當局亦在道路兩側安裝設備配合。 湖北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總工程師盛章學:「道路兩側安裝了智能攝像頭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等一些感知設備,
- 有線新聞
- 2025年05月23日
神舟二十號航天員通過節點艙艙門出艙 歷來首次
【有線新聞】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完成首次出艙任務,與以往不同,航天員今次通過天和核心艙節點艙出艙,是歷來首次。 「神舟二十號打開出艙艙門,完畢,神舟二十號明白,02開艙門了。」在上午8時50分,「神二十」指令長陳冬打開天和核心艙節點艙艙門,率先出艙,時隔兩年再次漫步太空。陳冬:「出艙艙門已打開,01報告已出艙,感覺良好。」 在陳冬順利登上機械臂後,航天員陳中瑞亦順利出艙,至於航天員王杰則留在天和核心艙內進行支援。在地面科研人員配合支持下,航天員利用機械臂,把空間碎片防護裝置安裝至預定位置,又開展了艙外設備設施巡檢及處置等任務,整個出艙活動耗時約8小時,到下午4時49分結束。 與以往的出艙任務不同,今次是進入太空站應用與發展階段以來,航天員首次通過節點艙出艙。問天實驗艙總體系統主任設計師張嶠:「這兩個氣閘區,它們是相互備份,我們根據本次任務,它是靠近了夢天實驗艙的尾部,我們選擇了使用節點艙出艙,能夠保證我們的機械臂任務和航天員操作的效率是最優的。」 按照計劃,「神二十」航天員駐留太空站期間還會進行一系列太空科學實驗,並迎來天舟九號貨運飛船和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的到訪。
- 有線新聞
- 2025年05月22日
貴州接連發生兩場山泥傾瀉 至少造成2人遇難、多人被困
【有線新聞】貴州省早上接連發生兩場山泥傾瀉,造成2人遇難,目前仍有19人被困,應急管理部和自然資源部相繼派出工作組指導救災。 事發地點分別位於大方縣長石鎮和果瓦鄉,其中在長石鎮,搜救人員在現場挖出兩具遺體,至於在果瓦鄉,當局初步判斷有8戶、共19人被困,由於現場山勢較高、坡度較大,增加救援難度,貴州省消防派出210人連同多頭搜救犬和生命探測儀趕赴現場救援,應急管理部目前已啟動,國家地質災害四級應急響應,自然資源部亦將地質災害防禦響應提升為二級。
- 有線新聞
- 2025年05月22日
貴州大方縣接連發生山泥傾瀉多人被困
【有線新聞】貴州省早上發生山泥傾瀉,目前仍有19人被困,應急管理部和自然資源部相繼派出工作組指導救災。 事發地點位於大方縣果瓦鄉,據相關部門初部判斷有6楝8戶被困,現場山勢較高、坡度較大,增加救援難度。貴州省消防派出210人連同多頭搜救犬和生命探測儀趕赴現場救援,應急管理部目前已啟動,國家地質災害四級應急響應,自然資源部亦將地質災害防禦響應提升為二級。
- 有線新聞
- 2025年05月22日
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圓滿完成首次出艙任務
【有線新聞】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圓滿完成首次出艙任務。 在地面科研人員配合支持下,「神二十」航天員陳冬、陳中瑞從天和核心艙節點艙出艙,航天員王杰則留在艙內協助。他們利用機械臂把空間碎片防護裝置安裝至預定位置,同時開展了艙外設備設施巡檢及處置等任務。 整個出艙活動耗時約8小時,今次是進入太空站應用與發展階段以來,航天員首次通過天和核心艙節點艙出艙。
- 有線新聞
- 2025年05月22日
浙江余姚有橋樑坍塌 交通局︰與通行車輛有關
【有線新聞】浙江余姚市有橋樑發生坍塌,暫無人員傷亡。 網傳片段可見橋樑中間部分完全坍塌,一輛貨車被卡在斷裂面,後方車輪懸空。當地交通局工作人員指事發於凌晨2時許,初步判斷坍塌原因與通行車輛有關,詳細原因仍在調查當中。
- 有線新聞
- 2025年05月22日
內地整治行政執法人員違規亂象 司法部︰取得初步成效但仍需加大力度
【有線新聞】內地今年3月起開展行動,整治行政執法人員亂檢查亂收費、徇私枉法等4類問題,司法部強調行動取得初步成效,但仍需加大整改力度。 司法部副部長胡衛列:「各領域的查糾積極推進,行政罰款數額總體呈下降趨勢,亂檢查得到有效遏制,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整治的效果還是初步的,與企業和群眾的期待還有一定差距,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加大對問題查糾、整改的監督力度。」 司法部強調,現時部分涉企執法人員在執法過程中仍存在粗暴執法等問題,主要是由人的原因導致,當局正研究制定行政執法人員管理辦法和《行政執法行為規範》,加強執法人員的資格管理,同時釐清行政執法人員的權力邊界和行為邊界,又會健全執法人員的常態化培訓機制,並嚴格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對違法或不當執法的人員依規依紀依法進行處理。
- 有線新聞
- 2025年05月22日
內地首個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項目啟用
【有線新聞】內地首個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項目啟用,透過把二氧化碳注入海底油藏,把二氧化碳永久封存,同時亦能提升原油採收率。當局未來將收集大亞灣區企業排放的二氧化碳送去封存。 油田開發時往往伴有大量二氧化碳,在廣東珠江口盆地一個海上油田開採平台,利用「捕集、提純、加壓、注入」的方式,將二氧化碳注入地下1,200至1,600米的油藏,以降低原油黏度,從而增加原油採收率同時亦可把二氧化碳永久封存。預計這個項目可以在未來10年規模化,回注二氧化碳超過100萬噸,減碳規模相當於種植1,200萬棵樹,並驅動原油增產量達20萬噸。 項目成功突破了海上碳封存利用技術,將老油氣井改造為二氧化碳專屬通道,並在管道外鋪設幾千米光纖,能夠實時掌握溫度變化、流量波動等信息。恩平區域鑽完井項目經理宋玲安:「我們在狹窄井筒內集成了自主研發的測控一體化系統,可實時監測各層位注氣量和氣密性,確保二氧化碳『聽從指揮』,既不逃逸也不串層。」 海洋遠離人口密集區,封存容量大,估計全國海域封存潛力接近2.6萬億噸。當局未來將會收集大亞灣區企業排放的二氧化碳,再輸送至珠江口盆地海域封存。
- 有線新聞
- 2025年05月22日
貴州大方縣接連發生山泥傾瀉多人被困
【有線新聞】貴州省早上發生山泥傾瀉,十多人被困,應急管理部啟動國家地質災害四級應急響應,派出工作組指導救災。 事發地點位於大方縣果瓦鄉,據相關部門初部判斷,有6楝8戶10多人被困。現場山勢較高、坡度較大,增加救援難度。貴州省消防派出210人,連同多頭搜救犬和生命探測儀,趕赴現場救援。
- 有線新聞
- 2025年05月22日
「智能體」驗證衛星「探驪號」成功發射並進入軌道 技術驗證任務將推動衛星智能控制
【有線新聞】內地自主研發的「智能體」驗證衛星「探驪號」成功發射並進入軌道,將展開星上智能處理等技術驗證,推動衛星智能控制和更有效率的數據處理。 在東風商業航天創新試驗區搭載6顆衛星的力箭一號遙七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其中由中科西光航天自主研製的西光壹號系列衛星「探驪號」,衛星帆板已經展開,遙測信號正常。 「探驪號」將承擔星上雙系統驗證任務,包括全自動任務規劃系統和高精度軌道外推技術,可望提升衛星智能化自適應處理能力,讓衛星變得更加「靈巧」,所以被稱為「智能體」技術驗證衛星。它具備智能化的星上處理能力,可自動過濾無效重複信息,確保衛星在「有限」傳輸時間內提供更多「有用」數據,效率比之前節省了約九成 。西安中科西光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師劉斷塵:「我們這個星驗證了一個星上智能處理技術,它可以自動識別出來或者是可以關注的一些關鍵部位,從而切掉我們不關心的一些信息區域,數據量有大幅度壓縮。」 「探驪號」連同之前已發射的九顆衛星共同組網,將為山西省推動礦產勘查、監測和農林治理等。工作研發團隊今年還將發射兩顆探礦衛星,為礦產勘測物質識別提供數據支撐和信息處理能力。另外計劃2030年前完成158顆
- 有線新聞
- 2025年05月22日
內地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恢復 江蘇南京發現新物種
【有線新聞】今天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內地多個地方透過立法,有系統地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成效。在江蘇,南京鏡山湖及周邊濕地發現了兩種新物種。 南京市生態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正高級工程師周艷文:「串珠藻它屬於紅藻門,它的絕大部分目前都是海洋裏的。我們這次發現的屬於淡水紅藻,它的分布區非常狹窄,在世界範圍內都是非常少有的,說明我們這個水環境非常好。」 除了新物種,內地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亦有恢復當中藏羚羊的數目,恢復至7萬多隻。國家公園範圍內的野生大熊貓東北虎、東北豹等,數量亦有明顯上升。 今年的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主題是「萬物共生和美永續」,呼籲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創和美永續之路,推進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治理新進程。
- 有線新聞
- 2025年05月22日
機械化清漂船清理長江浮物 當局引入AI系統監測盼提升水質
【有線新聞】長江生態經過保育修復,水質已達到2類標準,除了採用機械化清漂船清理漂浮物,當局近年又引入AI系統監測,期望持續提升水質。 在重慶巫山縣,每天都可見有機械化清漂船在長江上清理漂浮物。過去受三峽大壩、船舶交通和過度捕魚等因素影響,長江一度有六成水源受不同程度的污染。不過有20年清漂經驗的工人說,現時長江的漂浮物數量已較以往大幅減少,水質亦明顯提升。巫山縣住建委水域清漂隊隊長葛亮:「近期就是洪峰過境,還有那個蓄水過後漂浮物比較多一點。現在的話,漂浮物比以前的要少得多了,因為隨著國家的重視,還有那個鄉村的振興,上面的漂浮物入江的就很少了。 巫山縣水域現時一共有7艘清漂船協助清漂工作,當局會根據前一日的漂浮物預測量和實際情況靈活使用船隻,每年可清理約2萬噸漂浮物。除了利用清漂船清理,每月亦會進行一次例行水質檢測工程,近年又引入AI監控系統,以高科技監測水質。 巫山縣生態環境局副局長陳鵬:「實際上我們對我們重要的一些河流、河段一些水域都有我們的在線監測,也就是實時的水質監測。如果說水質出現異常,也是通過我們巴渝治水系統自動循環,那麼哪一個區線、哪一個河流出現問題,直接反饋到區線,區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