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轉一圈|「海洋普查」兩年發現逾800新物種 科研潛艇設高科技儀器加快分辨
【有線新聞】海洋是全球超過八成物種的家,為進一步加深我們對海洋的認知,國際探索計劃「海洋普查」與全球400多個科研機構、800多位科學家,過去兩年分別在北冰洋、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考察十次,記錄超過800個新物種,包括新品種鯊魚、珊瑚以及龍蝦等。
研究人員用小型潛艇潛入海底,從海床抽取泥土以及生物樣本,又在狹窄的海底岩洞採集樣本記錄。鑑定新物種過程冗長緩慢,為了加快分辨,「海洋普查」的科研潛艇配備激光掃描、人工智能辨識、DNA排序等設備,可作即時分析。採集回來的樣本就會送到實驗室拍照詳細紀錄,又用顯微鏡分析特徵。
考察團隊近日首次在南極附近的南桑威奇群島考察35日,位處兩個地殼板塊中間,當地水底地形獨特,有深淵海溝水底火山等多種海洋生態居所,但亦較難考察。研究團隊採用遙控潛水器在水底探測採樣,務求在物種消失前加緊記錄。海洋普查首席研究員泰勒:「收集新物種至發表論文平均需時13 年,就現時海洋環境面對的威脅而言,我們不能等那麼久。」
探索計劃期望在十年內在太平洋、印度洋等再發掘10萬個新物種,令全球生物資料庫更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