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 有線新聞
- 2025年10月12日
流感|13歲女童染乙流病逝 防護中心籲盡快接種疫苗
【有線新聞】本港出現今年首宗兒童感染流感後死亡個案,十三歲女童周四入院,三日後病逝。衞生防護中心呼籲學校和家長應盡快安排兒童接種流感疫苗。 今年出現第一宗兒童感染流感後死亡個案,病逝的13歲女童就讀東華三院黃鳳翎中學,衞生防護中心指女童過往健康良好。在本月5日開始出現發燒、咳嗽、喉嚨痛及流鼻水等症狀,周四在家中暈倒,送到兒童醫院深切治療部,入院時情況危殆。經化驗後證實乙型流感併發腦病變、心肌炎及休克,周日情況轉差,不幸病逝。 亞洲兒童傳染病學會會長關日華:「最近見到有多了乙型流感感染,很多小朋友乙型流感感染後,引發肺炎、氣管炎來醫院。死亡率視乎患者有沒有其他的身體問題,引致抵抗力差,最重要是有沒有打流感針,因為發現流感針接種後有足夠時間,打針兩個星期後,可以有足夠能力預防到這些併發症的出現。」 衞生防護中心表示今年夏季流感季節期間,已錄得9宗兒童感染流感後嚴重併發症個案和一宗死亡個案,中心呼籲學校和家長盡快安排兒童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
- 有線新聞
- 2025年10月12日
基孔肯雅熱|增一宗輸入個案 65歲女病人訪廣州後確診
【有線新聞】本港新增一宗基孔肯雅熱輸入個案。 衞生防護中心公布,最新確診的是一名65歲本地女子,居於油麻地上海街,本月5日至10日曾到訪廣州,周五開始關節痛,周六發燒及出皮疹,到明愛醫院求醫,現時情況穩定。本地基孔肯雅熱累計確診個案增至32宗,全部為輸入個案。
- 有線新聞
- 2025年10月12日
南丫島附近海域今午現水龍捲 天文台籲岸邊市民注意安全
【有線新聞】南丫島附近海域下午約一時出現水龍捲。 天文台接獲市民報告在南丫島附近目擊水龍捲,天文台解釋水龍捲是由一條快速旋轉、夾雜水滴的雲柱形成,從對流雲底部連接水面,海上小艇應小心提防狂風或水龍捲襲擊,身處岸邊的市民應注意安全,遠離可能被水龍捲吹起的物品。
- 有線新聞
- 2025年10月12日
立法會選舉|再有議員宣布棄選 林健鋒:想專注商界事務 張欣宇:家庭原因
【有線新聞】立法會議員林健鋒、張欣宇及林素蔚宣布不參選下屆立法會,至今最少有9名現任議員放棄連任。 現年73歲、本身是行政會議成員的林健鋒在社交平台宣布決定不參選,稱是經過慎重考慮,及與所屬的總商會、經民聯黨友和家人商量。他稱現時是香港經濟復蘇的重要時期,想專注商界事務,與商界出外招商引資,也希望給業界青年才俊更多機會服務市民、香港和國家;強調自己服務香港的心不變,將會繼續通過不同平台為工商界發聲、為香港服務。 林健鋒2004年晉身立法會,出任商界(第一)界別議員,已連續擔任五屆立法會議員。2008年聯同多名議員退出自由黨,四年後成立經民聯,並獲時任特首梁振英邀請加入行會至今。 同日宣布不參選的還有今屆議會新丁、來自香港新方向的張欣宇,他解釋是因為家庭原因,稱過去四年有幸得到國家信任及市民支持,以議員身份服務香港是他最大的光榮,期望新一屆立法會有更多年輕專業力量,為香港做好議會的公共職責。 張欣宇於新界北地區直選出身,回顧今屆會期,他在多項議案都未有跟大隊,包括在今年財政預算案亦投下棄權票,去年財委會審議沙田T4公路撥款時質疑造價過高、投下反對票。 跟張欣宇同屬「A4聯盟」的新界東南地
- 有線新聞
- 2025年10月12日
港車北上|網傳擴展至其他口岸 運輸署:虛假消息、轉交警方跟進
【有線新聞】運輸署澄清,近日社交平台流傳「港車北上」將擴展至本港其他口岸屬虛假消息。 社交平台近日流傳「港車北上」今年底起可以四個口岸互通,運輸署澄清「港車北上」計劃只適用於港珠澳大橋,不包括其他口岸。而「深圳灣過境私家車一次性特別配額」是另一計劃,申請者只能經深圳灣口岸往返廣東,司機不可同時獲批這兩個計劃的名額。 運輸署指跨境駕駛計劃實施詳情和口岸運作安排等是嚴肅課題,須通盤考慮,提醒市民切勿誤信不實消息,事件將轉交警方跟進。
- 有線新聞
- 2025年10月12日
立法會選舉|張欣宇因家庭原因不參選 累計7人宣布棄選
【有線新聞】香港新方向立法會議員張欣宇宣布因家庭原因,不參選下屆立法會選舉。 他發聲明稱,過去四年有幸得到國家信任及市民支持,以議員身份服務香港是他最大的光榮,期望新一屆立法會有更多年輕專業力量,為香港做好議會的公共職責。 立法會選舉將於12月7日舉行,提名期在本月24日展開。至今累計已有7名現任議員宣布不會競逐連任,包括梁君彥、馬逢國、張宇人、陳健波、黃英豪及狄志遠。
- 有線新聞
- 2025年10月12日
簡樸房|八成不適切居所住戶3年內曾搬屋 三成半被迫遷 機構促搬遷津貼恆常化
【有線新聞】有社福機構指,葵青區內八成不適切居所住戶過去三年至少搬家一次,當中三成半人更被迫遷,機構希望政府津貼這些住戶的搬遷開支。 不適切居所住戶何先生:「初初租金2,000元,第二次搬到樓上3,500元。結果樓上要改建老人院,全層收回又要搬,我搬走時5,000元,租金相當貴。剛剛煩惱又要搬,搬屋費用、因為要上樓梯,十多層樓費用相當高。」何先生的情況在葵青區內時有發生,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今年7至8月透過問卷或電話調查,訪問區內約120戶不適切居所住戶,八成人在過去三年曾經搬家。當中三成每一至兩年就要搬家一次,三成半人被迫遷,原因包括被拒續租、加租、單位被勒令清拆等。 三成受訪者因此出現抑鬱,近四分一人出現睡眠問題。《簡樸房條例》明年生效,機構希望政府增加支援。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組織幹事鄧浩文:「就(機構提供)搬遷津貼,長期未來都預期需求會不斷增長,也希望搬遷津貼可以恆常化,政府會否可以因應未來或一向恆常的需要可以做搬遷支援。」 紓緩不適切居所住戶搬遷及居住壓力,團體推行「煥居計劃」支援平台,由基層司機以優惠價格協助不適切居所住戶搬家,又開設傢具木工班,教住戶製作家具。團體又開設家
- 有線新聞
- 2025年10月12日
樺加沙|甯漢豪:渠務署自主研發系統評水浸風險 增200應變隊處理淤塞黑點
【有線新聞】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在網誌指,「樺加沙」襲港期間,渠務署利用自主研發的系統評估水浸風險提早部署,又辨識全港約240個容易淤塞地點,將緊急應變隊伍增加至200隊,負責預先清渠,在風暴前帶同吸水機械人到水浸黑點候命。緊急事故控制中心亦連續運作超過70小時,所有水浸個案在一至兩小時內完成處理。當局表示,會持續提升本港整體防洪能力,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
- 有線新聞
- 2025年10月12日
陳茂波將赴美出席IMF世銀年會 推北都、大灣區機遇 強調港穩定經貿政策優勢突出
【有線新聞】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將前往美國出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世界銀行集團年會,他稱地緣政治和關稅戰令人憂慮來年國際市場的風險,相信對話將有助消除誤解,香港穩定的經貿政策優勢將更顯突出。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世界銀行集團年會本月13日至18日於美國華盛頓舉行,各國財金官員都會出席並舉行雙邊和多邊會談。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會以中國代表團成員身分參與,期間他會與當地金融機構、基金投資者以及商會、學者見面交流,介紹香港北部都會區及粵港澳大灣區機遇。 陳茂波在網誌說,地緣政治、保護主義、關稅戰等讓人對來年國際市場的風險倍感憂慮。近期黃金價格創新高,部分數字資產價格大幅波動,反映環球市場正加緊配置美元以外的資產,以減低風險。 陳茂波說,面對揮之不去的國際地緣政經陰霾,始終相信對話和交流有助消除誤解、建立互信,強調香港在「一國兩制」下保持自由港地位,實行開放、穩定、可預測的經貿政策,歡迎包括美國在內的外商來港投資和發展業務,又相信香港優勢在當前形勢更見突出。 他又說本港新股集資活動蓬勃,不少從事資產及財富管理業務的海外金融機構都增聘人手和擴充樓面,反映他們看好香港業務的前景。
- 有線新聞
- 2025年10月12日
上環辦文武二帝出巡暨秋祭大典 百尺長火龍、飄色吸睛 麥美娟:本港非遺文化魅力
【有線新聞】上環舉行文武二帝出巡暨秋祭大典。 活動展示多項非遺傳統技藝,包括長達百尺的薄扶林火龍、還有飄色、醒獅與麒麟等。巡遊隊伍由上環文娛中心出發,途經皇后大道中、水坑口街等,最後抵達荷里活道的文武廟。下午會在普仁街東華醫院舉辦非遺文化市集,提供麵粉公仔、糖畫等手工藝體驗,亦會有變臉、民族舞等表演。 文武二帝出巡暨秋祭大典是本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指,期望活動讓市民和遊客感受本港非遺文化魅力。
- 有線新聞
- 2025年10月12日
料未來颱風數減少惟破壞力更強 梁榮武解釋八號風球預測誤解 強調風力增強需時
【有線新聞】天文台今年至今已發出12個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打破1946年以來紀錄。前助理台長梁榮武指未來颱風數量可能減少,但颱風的威力會增加,水浸會更嚴重。 「韋帕」、「塔巴」,還有「樺加沙」,今年颱風一個接一個。天文台前助理台長梁榮武指,科學界共識認為氣候變化令未來颱風數目反而會減少,但強颱風的比例會更多,加上極端天氣下風暴潮和海平面上升,令颱風的破壞力更大。梁榮武:「颱風越來越厲害,引起的風暴潮、額外增水,原本水位是一米,突然間跳到三米,這些額外增水一定比以前大。疊加額外海平面上升,所以水浸情況會越來越嚴重。」 隨著科技預測進步,天文台更早發出颱風預警,梁榮武提醒市民在風平浪靜時都不要掉以輕心,「掛八號波不是風力立刻到烈風程度,而是過一段時間風力會慢慢增強。可能訊息不是很清楚,所以很多人有埋怨『掛八號波之後沒有風』。這些緊張關頭,一定要看官方信息。」 他預計氣候變化下,破紀錄暴雨會增多,至於是否需要更新現時暴雨警告標準仍有待討論。
- 有線新聞
- 2025年10月12日
家國天下|京港本科生互訪取經 兩地故宮冀文化新血傳承百年精神
【有線新聞】開幕3年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早前安排16位北京和香港的本科生考察兩地不同的文化項目,適逢今年是北京故宮博物院建院100周年,兩地故宮期望培養更多具創新和國際視野的文化人才,將中華文化帶到全球。 歷經明清兩朝的北京紫禁城,1925年轉型成為博物館,化身現代公共文化空間。這16位來自兩岸四地的本科生,早前「入宮」認識這座百年博物館的歷史里程、文創產品及科技應用等工作。第四屆雙城青年文化人才交流計劃參加者楊迦甯:「博物館它其實承載的是一個教育,教育公眾的這個目標,文創產品也是。可能大家會以比較娛樂化的眼光去看它們,但其實這些文創產品它們的本質上是不是也是為了傳播這些展品,這些很有文化教育意義的這些藏品呢?」 第四屆雙城青年文化人才交流計劃參加者黃沛希:「更加重要其實是引起共鳴感,怎樣令別人都理解自己的想法並且認同它呢?其實我覺得對於我來說很重要,同時覺得不可以再做井底之蛙,其實要走出去去看更多藝術文化。他們會在可能內地或在國際上會怎樣去發展,我覺得也相當重要。」 計劃自2022年推出以來吸引近150位兩地的學生參與,今年他們除了在北京故宮交流亦去到其他發展項目參觀,參加者借鑑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