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創未來|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舉辦沉浸式展覽 展示故宮紋樣背後藝術文化
【有線新聞】今年是北京故宮博物院成立一百周年,故宮博物院聯同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利用北京故宮「數字文物庫」所存放的紋樣數據,舉辦了一個沉浸式數字體驗展。
龍、鳳、蝙蝠,這些其實都是在中國傳統上寓意吉祥的意義,黃誠鏗是這個展覽的技術支援,所用的數字資料都是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建立的「數字文物庫」,相關部門會對歷史文物進行拍照、掃描、3D建模等數字採樣工作。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覽技術支援經理黃誠鏗:「『數字文物庫』內現在已經存放了超過10萬件的文物,分了不同的時期和種類,例如畫類、器皿類等,也可以看到很多它們的資料。」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研究員侯怡利:「故宮方面就是也做了很久數字採集這個東西,其實要怎麼樣把它應用到現在展覽裡面也是大家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策展團隊從『數字文物庫』挑選文物當中精巧的紋樣圖案,並以創新方式展示,不過團隊需要花大量時間進行臨場技術修正,這個位置我們的程式員大概花了5個通宵做碗底部的畫面,因為碗底部的空間實在太小,我們以短焦的投影機投射很近距離地投射在一個曲的面上,所以投射出來的畫面其實有很嚴重的變形,但是我們花很多時間逐點修正至適當的比例,成像應該要出現的畫面。」
策展團隊將傳統工藝透過沉浸式數碼展覽形式展出,期望能夠提升互動性和觀眾的參與度。黃誠鏗:「一般文物的展覽主體就是文物本身,從它的樣式,從文字上的一些介紹得到很多背景資料,它的價值是怎樣,科技的展覽則有點不同,科技的展覽我們比較著重的是體驗。」
侯怡利:「展覽本來是靜態的,(文物)放在這裡就不能動,但你讓他可以去旋轉、去欣賞的話,我覺得對觀眾來講是蠻有趣的。」
策展人侯怡利又指,這次展覽是團隊的新嘗試,未來會規劃更多數碼展覽,為推廣文化藝術開闢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