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創未來|有機構在屋村商場回收餐前廚餘 以黑水虻技術轉為肥料及農作物
【有線新聞】社會環保意識提高,有機構在屋村商場試行餐前廚餘回收計劃,利用黑水虻技術把廚餘轉化為魚糧,回饋社區。
小朋友手上拿著的都是已經過期的包裝食物,用以餵飼黑水虻幼蟲。有機構早前在屯門這個商場設立攤位,讓市民觀察黑水虻消化廚餘的「工作」。商場內多個商戶都參與了餐前廚餘再生的回收計劃,三個半月內已回收近3公噸餐前廚餘,運送至同區的實驗室,透過餵飼黑水虻,轉化為1公噸的農作物及肥料,持有參與商場的機構期望可以把計劃推廣至旗下其他物業。
基匯資本可持續發展總監何婉琳:「第一方面,因為這個概念很創新,也是很有趣的,在商場方面也帶動人流,因為有些顧客也比較重視環保,還對可持續發展有興趣,所以透過黑水虻概念,令我們更明白怎麼做環保工作。第二,在租戶方面,我們間接提供平台給他們減少廚餘和為環保者盡一分力。商場方面,因為這件事就是將租戶的廚餘減少,然後轉化成為飼料,整件事對履行社會責任上也能提供幫助。」
活動亦設有展板講解本港回收廚餘所面對的困難,負責資助這個計劃的機構期望這個方案可以推動源頭減廢。擇善基金會行政總監蘇梅玲:「現在有很多廚餘處理方法,也是儲起一些廚餘在機裡攪碎然後運到其他地方處理,很少見到可以就地放下廚餘後,用生物再生的方法消滅有機廚餘物料,在源頭大大減低份量,在後續下遊處理時,整體成本和時間也能減低。」
參與商場回收到的廚餘會送到來實驗室,讓黑水虻幼蟲進食,幼蟲的排泄物會用以種菜,黑水虻幼蟲就可以成為魚糧。海塑基金會行政總監鄺浩然:「因為黑水虻其中一個特性就是當牠快變成蛹時,牠會往高處或光走,所以這條『隧道』的特色就是成為一個通道,黑水虻就會慢慢走上去這個『隧道』的盡頭,就會連接著這個魚缸,所以蟲爬上去時,便會自己直接掉下去,餵飼下方的魚。」
黑水虻幼蟲差不多變成蛹後,便可烘乾製成這些含有豐富蛋白質的魚糧,而「再生」的魚和蔬果收成後會捐予慈善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