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創未來|本地氣候學者研究發現 海洋區域出現熱帶氣旋群發現象
【有線新聞】有本地氣候學者的研究發現在一個海洋區域,出現多於一個熱帶氣旋的熱帶氣旋群發現象,在香港所在的西北太平洋有減少的跡象,而在北大西洋則有明顯增加的趨勢。
由港大、城大及復旦大學多名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首創了一個概率模型,透過過往的氣候數據,以及模擬不同的氣候情況,分析計算熱帶氣旋群發出現的頻率,今年8月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氣候變化》發表他們的研究成果。
港大地球與行星科學系助理教授席大智:「第一個成果是,歷史上來說,多熱帶氣旋,主要發生在西北太平洋地區,也就是我們所生活的這個地區。但是我們的研究發現,這幾十年來多熱帶氣旋在北大西洋地區,也慢慢的頻發了起來。相對而言,我們的這個區域,呈現出一個不太顯著的減少趨勢,我們也發現一些熱帶氣旋的群發,它是有內在的物理聯繫的。」
席大智解釋,內在的物理聯繫,主要是受拉尼娜現象影響,令北大西洋地區成為熱帶集旋群集的新熱點。「過去這些年來,我們有所謂的拉尼娜的海溫增暖型,也就是說我們東太平洋地區的增暖,要比西太平洋地區的增暖要來得慢一些,它使得北大西洋地區的熱帶氣旋的數量增多,西北太平洋地區的熱帶氣旋數量減少。」
雖然西北太平洋出現的熱帶氣旋群發頻率可能下降,但席大智說,這並不代表吹襲華南沿岸,即可能影響本港的颱風數目或強度會下降。「實際上,我們更多的研究發現,未來熱帶氣旋會變得更強,因此對於華南地區的群眾而言,還是應該要關注熱帶氣旋的影響,對於居民可能需要做好更好的準備,比如說更多資源的儲備。」
席大智補充,科技的進步和應用,已提升天氣預報的速度和準確性,他的熱帶氣旋研究,亦主要得力於電腦算力的提升和人工智能的應用。




















































































































































































